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2期 ID: 353538

  

中考语文复习的误区及对策

◇ 李祖贵 汪昌友

  语文中考总复习承担着系统梳理、归纳总结、稳步提升的重任,但时间短、内容多、范围广、任务重,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必须在准确定位复习目的、精心谋划复习策略、恰当选择复习方式的同时,还要避免复习过程中的一些误区。
  中考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考查,因此,就复习整体而言,要把握住“三个确保”:一是在复习目的上要确保工具与人文互动;二是在复习内容上要确保知识和能力并重;三是在复习过程上要确保学得与习得并举,而不是简单机械地进行题海战术。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目前复习中存在着下面一些误区。
  
  误区一:阅读上“三重三轻”的缺陷
  1.轻“双基”重“拔高”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基础知识包括拼音、汉字、汉语知识等很多方面,知识点杂乱零碎,很不好进行梳理,所以很多老师在复习时对这方面的知识忽略了。其实,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汉字教学有明确的规定:“会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而很多学生恰恰在拼音、汉字上有很多欠缺。例如:有的小学阶段拼音未过关,不能进行正确的拼写;有的错别字连篇;有的书写习惯不好,拼音写得像英语,汉字一写就错;有的没有掌握到应达到的识字量;还有的书写潦草。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梳理极为重要。
  对于词语的理解,要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进行,形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灵活运用的能力。对此,不可忽视的另一重要基础能力是学会正确地遣词造句,并能修改病句。由于现在淡化了语法知识,对于语法知识的教学也只是随文教学,因此学生获得的语法知识都是零碎的,印象也是模糊的、一鳞半爪。应对平时常见的语病进行归类,并结合典型的例句进行讲解,然后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语段修改练习。
  对于必要的古诗文、现代文经典语段的背诵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有的教师和学生认为:“我们花了那么大的气力去背、去默写,中考总共能考几分默写积累题呢,实在是没有必要。”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必要的积累是语文素养的积淀,只有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才有可能考出好成绩。因此,在背诵积累上一定要远离急功近利的意识。当然背诵积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要防止死记硬背。
  2.轻表达重理解
  中考是一个综合素质的考查,更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不少学生答题很不规范,语言运用题、阅读题答题不简明,不到位,抓不住要点,造成漏答而失分。书写潦草,不够工整,卷面不整洁,也造成不必要的失分。这种情况与教师平常的教学引导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往往注重学生是否准确地理解了阅读文段主旨和相应题目的意图,但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不到位。特别是一些主观题(如阅读主观题和语言应用题)由于开放性强、灵活度大,学生害怕,觉得难以下笔,老师难讲,没有一定之规,实为一块难啃的骨头,因而复习时碰到这类题往往草草带过,匆匆收场。例如有的阅读文段后会有思考题:“读了本文,你有何收获?”或是:“从选材、内容、语言等方面任选角度谈谈你对本文的看法。”我们很多学生看到这样的题就头痛,有的不知如何下笔,还有的一写一大篇却表达不出一个完整而明确的意思。
  3.轻教材重延伸
  不少教师错误地认为,“试卷上很少考到书本上的内容,教材可有可无。”于是一完成六册书的教学任务就将教材晾在一边,总复习也不看,一心只要学生做复习资料。不错,从现在的中考语文试题来看,绝大部分阅读素材来自课外,但这并不是说教材就不起作用了。试问,如果教材不起作用,那我们还学它干什么,不如七年级的学生一进校咱们就做资料题,这行得通吗?所以,总复习阶段千万不要轻视教材的导向作用。认真分析一下近年的中考语文试题,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的题都可以依靠教材上的知识来解决。出题者必须是依托教材,紧扣课标,复习时又怎能弃教材而不顾呢?教材是源泉,它告诉我们字词的解释与用法、文字知识、文化常识、写作格式及素材运用等知识和能力,而资料上的题目是对书本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不求“源”而另挖“井”,复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中考复习,必要的训练题是不可少的,但目前有些教师仍然热衷于“题海战术”,觉得题做得越多越好,模拟考试越多成绩提高越快。大本大本的复习题、大张大张的试卷,做了讲,讲了考,考了又讲,讲了又做。学生和教师都被淹没在“题海”里,双方都觉得累。这样的战术,只会让学生觉得疲惫不堪,迷失学习的主动性,缺乏复习热情。
  
  误区二:习作上“三轻三重”的缺陷
  总复习一开始,就意味着来日无多,所以,很多教师把重点放在基础及阅读上,认为基础知识的复习及阅读能力的训练比作文的复习见效快,况且所剩时间不多,即使多写几篇文章也未必能把作文提高多少。其实,作文是语文中考中最大的一块,千万不能轻视。教师要认真把握作文特点及当今中考的发展趋势,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搞好作文的复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写作水平。
  1.轻立意重结构
  同样的布料做衣服,款式新颖的就会招人喜爱;同样的题材,结构精美的自会受人青睐。所以,老师们不厌其烦地教给学生一些高招:过渡、照应、题记、后记、小标题……别忘了,立意也是一大关。不论一篇文章的语言多么优美,结构多么精巧,只要立意偏离了要求就不会有高分,而在这一环节上痛失分数的学生却不少。立意不明确、不深刻、不新颖的多,甚至立意不健康的也大有文在。如有学生受网络上的恶搞影响,在改编《木兰诗》时把木兰改编成贪慕钱财、慢待父母的庸人;有学生生活无聊,没有理想追求,造成动不动就“寻死觅活”消极悲观的文章立意。
  2.轻积累重技巧
  习作指导中,教师过多重视的是作文的技巧。如:怎样审题、怎样拟题、“凤头”“猪肚”“豹尾”等等,但往往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重视日常积累,广泛搜集素材,才能文思泉涌。在观察、阅读、写作中都可以积累写作素材。特别是三年初中生活中,学生一定通过各种方式或途径有了一定的积累,总复习时,要指导学生对这些知识、素材、人生体验、社会经验作一下梳理交流,让学生能真正把生活中的积累运用到笔下来。
  3.轻情感重语言
  优美的语言能让人获得美的享受,对语言的锤炼各个老师都不会放松。但语言是表达思想情感的载体,感情是文章的生命线。如果灵动的语言抒发的却是虚情假意,也不会吸引人。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从“真实”起步,“我手写我口,我手写真心”。例如: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很多学生不乏精美的语句,修辞方法用了一箩筐,结果读起来感觉很头痛,因为一点也不让人感动。后来,我们让学生自己读自己写的作文,很多学生边读边笑读不下去了,自己都没觉得感动。习作中这种严重的情感虚脱不容忽视。
  
  误区三:复习手段上“三轻三重”的缺陷
  1.轻个性重权威
  考试应该是检测水平差异的标尺,而不应该是个性差异的樊篱。近年的中考命题中,命题者总是在关注共性原则、考查共性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在每道题的设置上,让各类学生都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机遇和空间。
  因此,初三备考复习要有科学、周密的计划,但许多老师复习时总是过分依赖复习计划,完全按照计划复习,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计划完成不了,最后考得不好,而没有关注班级的实际情况在复习时作有针对性的调整。事实上,各班有各班的学情,一个学校的每个班不可能一样,各个学生也有自己不同的差异,一个班级的每个学生也不可能一样。每个学生的薄弱点、知识盲点均不一样,不能因为要顾及到统一的计划与进度,而不关注学生的具体情况。要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进行灵活调整,对全班学生的知识薄弱点、盲点进行有效的专题突破,单个学生的问题进行单个指导,要留有思考、反刍的时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的观念不仅适用于日常教学,也应该贯串在复习的全过程中。
  2.轻阅读重练习
  我们发现,随着中考的逼近,不少老师已相继结束新课转入系统复习。白发搔更短的老师们不得不把学生掷进浩瀚的题海,还冠以美名:学海无涯苦作舟。其实,这种复习思路有悖于语文新课标。
  我们还发现学生中的一种现象:拿到一篇阅读题,文段还没看完就慌忙动笔在做题。在读书中存在着严重的蜻蜓点水、跳跃障碍和自降难度的错误。
  复习中,教师在宏观上要把握住“多读书,少做题”的原则。一读与教材链接的经典作品,二读地域文化的经典作品,三读热点文化的经典作品。尤其是六册语文书收集了古今中外近200名诗人作家的传世之作,作品风格各异,走笔手法万千,单纯的一篇文章阅读只能是与名家擦肩而过。阅读最忌讳肤浅,初中生还不具备一叶知秋的能力,只有走进名家,广泛深入地阅读更多的经典作品,与他们神交,才能够引起自己的深层次思考和发散思维,否则,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在微观上,教师要注意提醒引导学生:做题是对“文章的理解和阅读能力”的考查,读才是“本”,读清楚了才会做题。只做不看,只做不读,是本末倒置,语文能力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另外,总复习时间紧任务重,有些老师往往忽视了让学生自主自由阅读的必要。阅读应该成为一种终身的习惯,爱阅读的人语文能力绝不至于很差。
  3.轻规律重答案
  很多学生为加强语文成绩,盲目做题,做对了一道题就沾沾自喜,做错了就懊恼不堪。教师在做复习训练题时往往也只重视学生答案的对错,却忽略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否有了真正的提高。譬如阅读能力讲的是对词语语境、语义的理解,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对主旨的阐述等等,掌握了这些规律,拿到什么样的阅读题都能做,但很多学生却是就一篇做一篇,不去注重语文核心能力的培养,结果相同类型的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能力点也都一样,但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会做,换一篇阅读文章又傻了眼,陷入事倍功半的尴尬境地。所以,复习必须重视对学习规律的把握。
  比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这类题目考卷中屡见不鲜。句子的表层意思也就是本义,中考一般不会直接考查。往往是考查与本义紧密相连的深层意义,怎样解答?这里面就涉及到规律性的问题。笔者曾从句子深层含义的种类,进行分类例说,总结为如下五种方法:一是主旨牵引法,二是情感类推(反推)法,三是探原返本法,四是借物联想法,五是类比悟通法。师生反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总而言之,语文的中考复习,不是学生的独舞,更不是老师的包办,它是对学生三年来语文知识的一次全面性梳理和融合,是对学生三年来语文能力的一次实践性贯通和整合,是对三年来学生精神世界与人格魅力的一次洗礼和提升,它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次整体性构架。所以复习之旅不是“炒现饭”,更不是“嚼饭喂食”,我们应该力求既加强课文教学的指向性,又加大复习指导的包容性,把两者的思辨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唯有这样才能够规避题海,才能够“以乐为舟”,事半功倍。
  (湖北省宜昌市教研中心443000,湖北省宜都市陆城一中 443300)

中考语文复习的误区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