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太尉逸事状》是一篇叙事严谨、写人生动的传记文。作者柳宗元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凭着自己深厚的文字功底,精心挑选了传主段秀实勇服郭尚书、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三个典型事例,再现了传主不畏强暴、关心民众疾苦、为官清廉、知人识人有远见的形象特征,事例典型,特征鲜明。在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时,我却发现了几个“不典型”的细节描写。我以为,这几个容易让人忽视的细节,却更能完整丰满地再现传主的光辉形象。
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批评变成了一种艺术
文中最精彩的应该是第一件事——勇退郭尚书。一方是剑拔弩张的一群乱兵,一方是手无寸铁的一个小官,但段秀实临危不乱,抓住“副元帅一世功名将毁于乱军”的要害,正气凛然,慷慨陈词,晓之以理,明之以要害,震慑了披甲之卫士,说服了郭晞,平息了风波。如果故事到此为止,段秀实不畏强权的光辉形象已经跃然纸上,我不会有任何疑问。可后面却出现了这么几句:“太尉曰:‘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既食,曰:‘吾疾作,愿留宿门下。’”这就不好理解了,段秀实竟然厚颜无耻地要吃要住,是不是有损他的形象?柳宗元作为一代文豪甚至是一代文坛宗主,怎会写出这种狗尾续貂的败笔?
实际上,这一细节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从上下文看,这郭晞本来就不是一个高明的军事长官,他偏袒部下“纵士卒无赖”,地方上的那些混混“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这一支部队人员成分混乱,俨然就是他郭家的私人武装,这样的人,你说好结交吗?虽然段秀实抓住了要害,从他老子的名声角度提醒了他,让他不得不自认理屈,但是不是真的口服心服了呢?郭晞这时虽然“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但谁能保证等段秀实离开邠州后他不会忘了段的教诲,不会认为段的批评是让他折了面子?所以,段秀实虽然暂时平定了士兵的起哄,但还有善后工作要做,那就是让郭晞口服心服。
段秀实要吃要住,一下子从心理上拉近了郭晞和自己的距离,让郭晞觉得,这个人是自己的朋友,是从朋友的角度在为自己着想。你看郭晞那受宠若惊的样子:“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段秀实这一次孤身犯险大功告成了,“邠州由是无祸”。
二、仁能怀人,容能忍辱,以自身的人格魅力为他人垂范
第二件事,我们很容易看到传主仁的一面。淮西寓军帅尹少荣也是从仁的角度在赞扬段公批评焦令谌,但我们往往忽视了段公所受之辱。请注意这几句话:焦令谌“取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来庭中”。其中有这样两个细节:一是焦令谌在杖击那个农民时,把段所判的状子铺在农民背上;二是他把那个奄奄一息的农民送到段秀实的办公室。
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揣摩一下就能发现,焦是公然在向段秀实挑战示威。我们也可以看出焦的为人,不但巧取豪夺贪得无厌,更可怕可憎的是他身居高位却心胸狭隘。幸亏段公仁且能忍,面对焦的侮辱他视而不见,“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他知道,面对这么一个蛮不讲理的上司,讲道理只会越讲越糟,最好的办法就是置之不理,让对方找不到对手。实际上,这一交锋,焦令谌已输在了气势上,正如《曹刿论战》中的齐国军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就是因为找不到敌人。
段秀实以“忍”为自己赢得了斗争的主动权,以弱者的形象激发了旁观者的义愤。与其说尹少荣的仗义执言使焦令谌醍醐灌顶,不如说段秀实以自己慈祥恺弟的爱民之心,忍辱负重的博大胸怀,为同僚树立了一个人格的标杆。
三、骂之痛心,爱之深沉,血雨腥风的政治斗争中显示一家之长的铁面柔肠
节显治事堂一节篇幅最短,很明显地展示了段公知人识人的远见卓识,我却从中品出了段公对家人关爱、宽容的一面,他不光是一个铁面无私的政客,更是一位严厉而慈祥的父亲。
段公事前对家人千叮嘱万叮嘱,不能收朱泚的礼物,但女婿韦晤抗不过朱泚以官位压制,只好收下了三百匹大绫的厚礼。段公知道后,怒曰:“果不用吾言。”大家体会一下这一怒的语气,“你怎么就是不听我的话!”分明是孩子办错事时父亲对他的责骂。为何要骂?为了孩子在人生路上少走弯路。段秀实这时已看出朱泚绝非善类,收下他的礼物不仅是为自己的仕途制造了陷阱,也是给家人平静的生活种下了无数的祸根,所以他责骂,你们不听我的话,今后要多吃苦啊!这骂,分明是一种无奈,一份牵挂!
在全文叙述中,柳宗元抓住了人物动作、语言甚至心理活动等细节,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立体丰满、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学习这篇文章,要对这些细节进行个性化品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前提是这一千个读者都是用心在品。只要教师引导学生真正进入了文言文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有他独特的发现,每一个发现都会使他受益无穷!每一个发现都会让他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大的提高。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高级中学 518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