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2期 ID: 353515

[ 周仁良 文选 ]   

雕中见

◇ 周仁良

  常说课堂教学是艺术,如此话不谬,则雕凿是成其艺术成就的必由之路。古人论写诗谓“天然去雕饰”,而清初周亮工在《尺牍新钞》中偏说“杜诗韩笔,人云字字典,我只觉字字凿,倘能知其凿之妙,政可不问其典不典耳”。可见,关键不在典雅与否,而在能识凿之妙不妙。“不凿不奇”,许多艺术佳品无不通过精心雕凿才露出国色天香之典雅。课堂教学流程设计同样要通过雕凿才能去粗存精,去芜杂为精准,去纷乱为通畅。特别在教学结构安排上,更要通过再三取舍,即不断雕凿才能打造出知识传授、能力训练、文本研读、人文滋养等综合奇效的精品课来。这正如用外力将分子结构重新组合,使石墨成为金刚钻一样。
  可能有人以为课堂教学结构仅仅为形式的展示,无足轻重,课堂教学的内容才是主要的。其实不然,一堂好课常常由好的结构而成全之。同理,一堂不好的课,也常常因结构不合理而使设定的内容无法回报高强的教学效果。
  马赫穆托夫在《现代的课》中说过:“课的结构是作为一种有益的组织知识,作为一种指示和标准理论而被人们理解和运用的。”对于课堂教学结构重要性的认识理应成为所有语文人的理性思考,课堂教学结构的好坏所产生的正负作用绝不可低估。许多卓有成效的教师留下的经典课无一不是和课堂教学鲜明的结构形式紧密相连的。像于漪的《社戏》一课,钱梦龙的《死海不死》一课,魏书生的《愚公移山》一课,至今想来仍怦然心动,其原因就在于课的结构艺术性极高。同理,一些老师的课之所以效果出不来,气氛沉闷,也同课堂教学结构的模糊、散乱、扞格有关。笔者从最近听的许多课中选出三节来作一评析,并作适当调整,提供给对课堂教学结构仍掉以轻心的老师作参考。
  
  一、结构虽为形式,却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性质
  
  课堂教学结构自然是形式,它无疑要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但如果结构安排不当,也会使课堂教学内容发生意想不到的倾斜,改变着课堂教学的性质,从而导致对课堂教学评价的逆转。
  如人教社八(上)《新闻两则》。许多教师这样设计课堂教学流程:
  ①背景介绍:三大战役节节胜利→渡江战役
  ②介绍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开始、经过、结果。教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找出课文中新闻的六要素。
  ③教师针对六要素逐一提问,学生逐一回答。
  ④介绍新闻的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提问,让学生知道五个部分所涉内容。
  ⑤教师讲新闻的特点:及时性、真实性。教师举课文内容逐一印证。
  ⑥简要欣赏新闻语言的特点:简明、准确。
  本节课以知识传授为主线结构课堂教学流程,内容理解和语言的赏析成为知识教学的佐证。这典型地反映了知识立意进行授课的特点。学生学习课文后知道了“六要素”“五部分”这些术语,但恰恰忘记了语言所再现的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时摧枯拉朽的气势和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的毫无斗志、节节败退的战况,以及战场的恢弘和领袖的指挥若定的气度。文章语言利落铿锵、精警有力很感染人,但在这样的教学流程中淡化了,学生根本无法调动最充分的时间和投入最充沛的情感去体验感悟。
  如果这节课改变教学流程的结构,就会别开生面,既让学生体验60年前渡江战役的非凡气势,了解那一段革命战争时期光明战胜黑暗的枪林弹雨的生活,也让学生感受新闻语言的魅力,并在学习内容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新闻“六要素”和“五部分”这些知识。
  改变后的结构如下:
  ①背景介绍:充分利用资料片段或渡江战役图片,让学生实感地接触战争的硝烟和非凡的气势。
  ②结合背景介绍,让学生寻找对应的课文语言材料,如“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突破”“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歼灭”“击溃”“控制”等。在此基础上朗读全文,进一步感受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作战情况。同时让学生关注敌军不愿抵抗或虽顽强抵抗终不堪一击的真正原因,领悟我军正义之师的势如破竹的克敌气势和敌军广大官兵希望和平不愿再打的历史背景,并点出“百万大军”是实指,令人顿感磅礴气概。“22日22时电”则离中路军发起渡江仅两天,反映及时,战争推进迅速。
  点出标题意义,导语的全景式扫视,背景的简要深刻,主体部分的简明和势如破竹的气势,结语的预示和振奋人心。既让学生沉浸在昔日的硝烟和荣光中,又照顾了知识的传授。
  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品析语言的生动形象和富有力度。可结合课后练习进行。
  这样的改动突出了语言赏析、语言敏感能力培养的主体教学任务,突出重温渡江战役辉煌史卷的人文目标,让学生体验正义战争的壮丽生活和对和平的渴望。学生的多重朗读,随时切入对语言细致的品析,深刻铭记渡江战役摧枯拉朽的气势,知识适时穿插的传授技巧,这样的教学使这节课的语文味浓了,学生的情绪也出来了。而这些效果的显示主要得力于课堂教学流程结构的变化。按照知识主线来结构课堂教学,氛围没有了,学生的情绪较为低沉,忙于记录,忙于搜索证据,学生成了知识传授的受容器,这就不可能是一堂真正意义上的课改课了。
  
  二、结构的设计受先进教学理念的支配,呈示形式不在大处而在细微处
  
  课堂教学结构的确定不是凭空而来的,总要受施教者教学思想的支配。但有了好的教学思想,如不能时时处处在教学实践中去支配自己的教学行为,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从教学的过程来分析,施教者先进教学思想的呈示,常常表现为细微处见思想。一着不慎,全盘皆输,这在教学实践中屡见不鲜。
  例如苏教版七(上)第一单元中的两篇课文《为你打开一扇门》《繁星》。
  《为你打开一扇门》是赵丽宏为《中国学生必读文库·文学卷》写的序文,虽经改动,但对于刚步入初中的学生来说理解上障碍依然较大。加之学生文学积累还较单薄,形象语言比喻义、引申义的转换能力还较弱,含蓄语言含义的领悟能力也不强,所以如教学结构设计不当,教学效果会很差。
  普遍设计的结构是这样的:
  ①教师或学生读赵丽宏《致文学》中与文学对话的段落,进而进行作者介绍。
  ②朗读课文,逐节理解,并板书本文结构:议论大门—初识大门—打开大门。
  ③找优美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④布置作业:用优美的语句写出自己心目中的文学。
  以这样的结构进行教学,学生一上来就会被理解障碍梗住,教师得花不少时间去疏通,等转到学习第3、4节,学生的精神已很疲乏。再加上学生文学作品读得很少,理解很难到位,想打开的一扇门只能说仅仅开了一条缝,要想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的热情并使之燃烧谈何容易。为此,不仿作一些结构上的调整。
  ①起始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读过的文学作品及自己残留的记忆。一番七嘴八舌,学生回忆起文学作品感人的细节,也让教师掌握了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底线。
  ②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带领学生一起朗读第3、4节。这是课文的重点,也是主要段落,由此切入,既顺着学生的思维,也能集中最优势时间深刻地理解打开文学大门走进去的意义、价值,领略“文学”的特征、内涵、作用。这样做,可以避免一上来就被其他“门”难住的窘况,为学生学习提供最便捷的坦途,也获得了最大化的教学效果。
  ③主体部分3、4节初步解决后,回头再看第1、2、5节,只要引导学生理解“世界上没有打不开的门”,鼓励学生愉快地跨进文学大门即可。将1、2、5节简化处理,确保了学生理解3、4节的时间、精力和愉悦的情绪,也确保了对第4节中作者围绕文学所作的精彩阐述的完整理解。在理解基础上,再反复诵读第4节,并点出本段文字由于大量运用排比、比喻修辞手法所带来的语言气势和生动形象的特点。这既是语言的品析,也是知识的接受。
  而巴金的《繁星》是学生进入初一接触的第一篇散文作品,也是这一单元学习了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后跨进文学大门的第一步。上好这一课至关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文学生活。
  老师所取的教学结构一般如下:
  ①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观察到的“繁星”,并谈谈自己当时的想法。
  ②齐读课文后,在文中寻找描摹繁星景象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③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联想和想象,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从写作方法的角度说说本文虚写在哪里,实写在哪里。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一一找出并说说这样运用的好处。
  ④在文中画出作者观看繁星后表达感受的句子,比较这些感受一不一样。
  ⑤然后理解文章最后一节,并着重分析“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这句话的含义。
  这样安排教学线索是清楚了,知识的传授也扎实了(有用没用是另外回事),但学生诵读全文及有关句子的时间显然减少,对语言的品析显得十分轻薄。教师让学生去关注联想、想象、虚写、实写及各类修辞手法等知识,而忽略了文本对三次观看繁星的优美描写的体味感受,忽略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反复诵读,以及通过诵读所领略到的非同一般的文学享受,忽略了学生在语文课上第一次接触到文学作品的愉快和钦佩,也忽略了师生之间阅读文学作品后的品析交流。由于这些名词术语所对应的内容是文艺理论上的概念理解,学生能朦胧地感觉到,能用形象化的语言简单描述出自己的理解,但要他们确切阐述概念内涵则是很为难的,也很无奈。所以,由此而导致的时间的浪费、氛围的淡化、兴趣的降低几乎成为无法回避的事实。因此,对这节课不妨作些改造,让它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更适合教材编者的意图,也更适合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的终极目的。
  作适当调整后的结构如下:
  ①观察繁星,让学生联系“从前”“如今”看繁星的事为大家描述观察后的心理活动,并导入巴金的《繁星》。在这一环节,老师也应成为课上的讨论者和交流者,让教师的陈述丰富学生的思维。
  ②寻找课文中描绘繁星的句子,并初步谈自己为什么要选它的理由,然后在自己陈述理由的基础上带领大家一起高声朗读这些句子。让学生来补充说说这些句子的好处。
  ③单纯的知识传授可去掉,而融入到对写景句子和抒发自己观感的句子的理解品析中。找出作者写自己感受的句子,要求师生对话,大家都来谈作者“从前”“三年前”“如今”所看到的星空而产生的感受的意义。在学生回答后,教师特别再提一下“从前”在家乡看繁星所产生的“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感受与如今在海上躺在舱面上看到繁星所产生的“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的感受的相同和不相同之处。貌似一样,其实不同。一是情景不同,感受也不一样:从前在庭院纳凉,孩提时候的“我”自然感到特别的纯静与温馨,就像在母亲怀里一样;而“如今”在大海上躺在舱面上看繁星,船在晃动,犹如被母亲抱着晃悠,沉睡着,就有了“睡在母亲怀里”的感觉了。二是时间不同,感受也不一样:“从前”在家乡,有家庭的呵护,看着繁星,感到气氛很宁静,内心很惬意,犹如生活在母亲怀里无忧无虑,只有星空陪伴着自己,是一种甜蜜的记忆的复现;“如今”在海上,远离祖国,远离母亲,看着繁星,就会忘记孤独,忘记烦恼,迫切地感到就“睡在母亲的怀里了”,是一种向往与情感的过滤。
  结构的变化给人耳目一新的课堂印象,结构的变化自然也折射出施教者智慧的光芒。许多为人津津乐道的课例常常是因了结构的别致新颖、因了精心雕凿而迸发出的灵光一现。我们理应重视课堂教学流程结构变化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使课堂教学艺术留下更多的回味与审美遐想。
  (江苏省无锡市教研中心 214001)

雕中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