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4214

[ 万永翔 文选 ]   

三点导读

◇ 万永翔

  姜点赏析
  《草木有本心》这篇美文最大的亮点在于,文章因类比而引发的象征意义,极具思辨性,自然深刻,发人深省。文章以触动自己的诗句为引爆点,由草术保持本心连类而比,引出有关“次品”的话题,并在与无用之物的对比中,在对竹子命运的叙写中,进行深入思考,批评人泛滥的“有用”意识,最终归结到对生命本真价值的探讨。
  本文的叉一个亮点是,构思新巧,行文起承转合,纡徐自然,揭示主旨水到渠成,有一种曲径通幽之美。作者读到“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时,觉得它“清气四溢,而且话说得很彻底”,故而很喜欢,并且领会到了草木的心声——自己有着特有的“本心”,用不着别人肯定。但作者并没有就此进行一般人们会预想到的深化——去直接探讨为什么草木拒绝“美人折”,而是一笔宕开,想到世界上最惨的东西是次品,虽然这“想到”有点强词夺理(其实是活泼文风的小女子式的俏皮!)的味道——“我怎么会从这一句唐诗想到次品的呢?不知道,反正我就是想到次品了”。接着用比照的手法,以“无用之物”为参照,探讨次品的本质、成因和悲剧意义。为了说明次品的悲剧意义,作者特意以“最中国化的草木,也很有用”的竹子为例,指出竹子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竹子的风雅,竹子的荣宠等等。历数竹子的荣光后,作者笔锋一转说:“人喜欢这些竹制的器物,是从人的立场出发的,若是从竹子的立场出发,被人如此看重是荣宠还是不幸则很难说。”自然写出竹子成为荣宠之物所要经受的磨难,特别指出竹子“一旦次了,便什么都做不成了”、只能与废铜烂铁等同的悲剧命运。接下来,自然而然地转入理性的思索,指出人想把一切东西改造成有用之物这样一厢情愿的天真想法,以及由此带来的可怕后果。并且追问了一句,“一个人要成功,是不是也一样?”文章意蕴引向深入,引人深思,从而深化了文章主旨。最后,又“回眸一笑”,回归到“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话题,指出只有保持本心,不想有用,才不会被扭曲,才能永远避免“沦为次品的悲剧”,才能保持“生命内在”的多种可能性。至此,“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深层含义和哲理意蕴终被一步一步真正开掘出来。
  第三,文章语言质朴而又典雅,在表意的蹑确和笔触的优美之间,作者找到了一个较好的平衡点。文章因唐诗起,以唐诗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本就有一种典雅的意蕴,加上行文中恰当的引用(如“红藕香残玉簟秋”),和叙写描摹的生动传神、形象可感(如写在成都望江楼所看到的竹子),使文章更具一种古典文学雅致。而在阐发道理、抒发情感时,语言叉平自如话,自然质朴,如“突然想:世上什么东西最惨?是次品”等。二者有机结合,水乳交融,形成了作者独特的散文风格。
  难点指津
  总体而言,文章无论是主旨还是具体词句,都比较好理解。但有两处尚需认真体味,准确把握。
  其一,对作者所说“次品”(也就是“废品”)和“无用之物”内涵的把握。在第四段中,作者明确说“无用之物就是无用,没有什么过错”“但是废品就不一样了。它已经被按照某种希望、某种模式改造、加工(扭曲或者提炼)。已经弄得面目垒非了,却没有达到被改造的彼岸,没有达到改造者所希望的那种被用的要求”,似乎已将二者内涵阐发透了。但“无用之物”其实还有更深入的内涵。“次品”是被按照某种希望、某种模式改造、加工,已经弄得面目全非却没有达到改造目的的事物;而“无,用之物”则是“没有什么过错”或“人们没有想出用处,不想为人所用”的“自然”“放任”的“以一无所有保全了天然”的事物。
  其二,作者反对一切人为改造、培养,反对一切变“无用”为“有用”的活动吗?从表面上看,似乎作者就是这个意思,但实际上作者并不是要否定一切改造活动,而是用貌似过激实则辩证的语言,要让人们认识到这样一个基本道理:在改造的过程中,要从对象的本性出发——实际上就是哲学上的“实事求是”和一切从实际出发,如果把握不好,就会制造大量无可挽回的“次品”(“废品”),对人的培养更是如此!只是有鉴于人们陷入误区而不自知,需要来一个当头棒喝,使其有醍醐灌顶之感,作者才在字面上把话说得似乎有些绝对和过激。这就需要我们透过文字表象,抓住作者“爱之切,故言之苛也”的“本心”。
  考点训练
  1 请结合全文,用简要的语言阐明文中“本心”、“次品”(即“废品”)和“无用之物”的内涵、。
  2 作者说“按照他人的意志塑造自己,一出发就是错误的”,又说“生命是一朵千瓣莲花,如果我的‘本心’拒绝盛放,那么也就拒绝了枯萎和零落”。请你说说,作者是在反对一切人为的改造或塑造吗?为什么?

三点导读
目录

  •  / 曾卓
  •  / 王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