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1年第7期 ID: 143279

[ 万永翔 文选 ]   

作文新八股结构批判

◇ 万永翔

  现在学生作文尤其是学生高考作文和为应付高考的考场作文训练,往往千部一腔、千人一面,形成了被有识之士斥为“新八股文”的怪相。八股文作为封建社会科举考试制度下的一个怪胎,可以说是臭名昭著,贻害无穷。早在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期间,毛泽东为了整顿文风,就以一篇《反对党八股》的雄文向八股文开刀,收到了良好效果。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八股文又借尸还魂,出现在我们的作文教学和各类考试尤其是高考中,不能不说是一种绝妙的讽刺和巨大的悲哀。反观我们现在学生的高考作文以及平时的考场作文训练,其思想的僵化,内容的呆板,和八股文何其相似!其恶劣影响不能不令人惊悚而冷汗发于背!
  新八股文结构的典型表现,就是将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几种学生常写的文体基本结构具体化、固定化为几种模式,学生将未必相关的材料、不咸不淡的议论或无病呻吟的抒情朝里面一装就可以了,结果就出现了千人一面的作文模式。这些新八股文结构模式,虽然“看起来很美”,最终却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并使学生丧失了作文的兴趣。
  在日常教学的作文训练中和考场作文中,我们就发现了这样一些所谓的结构模式,分类摘其要者如下。
  
  一.记叙文类
  
  1.“刘墉体”。其基本格局是:大而化之的一个小故事+老婆婆般絮絮叨叨经验总结。这种模式是我们有些老师不负责任,不愿将记叙文的基本写法教给学生,或者特别欣赏刘墉的行文风格,就叫学生买来刘墉的散文集子,依葫芦画瓢而形成的。当然,人的活动很多起源于模仿,学习包括作文也是如此。对于这一点,我们不必讳言。但学生无论模仿什么体裁的作文,一定要模仿规范的文体,再加上老师对相关文体的引导和训练,最终让学生掌握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散文等常见文体的基本格局,也就是首先要“入格”。学生“入格”后,如果不能满足于这些基本格局,就会在遵循基本格局的前提下,自我创新。而刘墉的这种文体风格并不是规范的记叙文体裁,小学高年级学生模仿一下“刘墉体”未尝不可,但中学生就应该模仿规范的记叙文体以求“入格”。
  “刘墉体”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是削弱甚至忽视了学生生动叙事和传神描写的能力,因为学生只要用概述的语气,大而化之地交代一下事情梗概即可,生动叙事和传神描写便被屏弃于训练之外了。二是削弱了学生仔细的观察能力,因为大而化之地概述根本就是排斥仔细的观察能力的;一个人仔细的观察能力都被严重忽视了,真不知道将来能干什么!三是学生仅从一个概述式事件中,就能迅速得出一个所谓的“哲理式结论”,而不是通过严谨的分析得出必然结论,势必严重损害学生严谨思维的品质,造成学生思考问题浅表化或牵强附会的恶果。
  2.排比引入体。其基本格局是:华丽的排比引起相关人事+对相关人事的叙写。这种模式是我们有些太负责乃至太功利的老师,为让考生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而帮学生精心炼制的。排比运用得恰当,会增强说话的气势,会增加语言的感染力,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写文章应该提倡在恰当的地方使用排比,而且排比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必须为文章内容服务。比如一篇名为《故土情谊》的文章开头是这样的;
  多少个日夜,我渴盼回到你的怀抱,感受那触手可及的人间温情。
  多少次梦醒,我思绪如插翅般飞翔,飘落处总有你的痕迹。
  多少回感叹,时光流逝容颜易老,我心中所想却始终是再走近你一次……
  我心中最柔软的记忆啊——故乡……
  作者用了排比段,但由于与文章内容紧密相联,让人感觉言之有物而又富有感染力。
  但是如果内容空空如也,只使用华丽的语言来吸引人的眼球,哗众取宠,言之无物,搞成一种开头一律使用的所谓模式,这就是我们要坚决反对的!
  3.场景倒叙体。其基本格局是:某个场景触发引起回忆+回忆中的人或事+至今仍不能忘记的“真情告白”。客观地说,在所有人为制造的新八股中,这种模式是比较好的。如果真的是由某个场景自然触发,开启记忆之门,顺理成章地引出要写的人或事,那还是值得肯定的。但现在我们发现,学生只要写记叙文,就逃不了这种窠臼,而且明显是为文造情,为了引出后面人或事,自己制造出某个场景,常常是这个场景并经不起推敲,甚至一看就是虚假的。而结尾又被老师告诫,一定要在回应开头中议论抒情,深化主旨或升华情感。如果是水到渠成的自然议论或抒情,这种结尾同样值得肯定,但搞成了凡文必有的模式,带来的结果必定是假大空的套话或无病呻吟式的煽情。
  
  二.议论文类
  
  1.“三段相加式”。其基本格局是:论点+详细的例子+论点重复式结论。议论文自然由“提出论点——进行论证——得出结论”三个基本部分构成,但不能将之简单化为“三段相加式”的“积木文章”——由几块简单拼凑而成,各部分之间缺乏必然的逻辑关联。特别是这种结构模式,缺乏对论点的深入分析,只是以例代议、以例代证,根本不能令人信服!而结尾既没有对论点进行深化,也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对论点的简单重复。这种结尾,不要也罢。
  这种模式让学生写不出有说服力的议论文事小,养成学生思考问题简单化习气才是最大的危害。这,不能不令我们警醒。
  2.“论点分解式”。其基本格局是:中心论点+分解论点1和例子+ 分解论点2和例子+分解论点3和例子+论点重复式结论。如果文章提出的中心论点,本身就包含几个方面或几个层次的小观点,为了使文章更严密更深入,我们往往会在论述清楚中心论点的基础上,分成几个小论点展开论述,从而彰显议论文的逻辑力量。但现在,我们的部分老师,为了让学生考场作文拿高分,要求学生只要是写议论文(包括议论性的散文),不管题目实际情况,必须将论点(或话题)分解成一二三,以求文章的条理性。当然,追求议论文的条理性是必需的,但不能搞成这种强加给学生的僵化模式。因为,有的观点或话题本身并不具备可供分解的小观点,那么学生就只好不管有没有道理,强行制造出几个小观点了。其恶果是使学生形成了忽视事物本质联系、机械划分一切的僵化思维模式。
  比如,有个学生写了一篇《穿合适的鞋子》的文章,开头提出观点“不管穿什么鞋子,合脚最重要”后,既没有揭示该观点的比喻象征内涵(其实到文章结束,都没看到其真正内涵到底是什么),也没有把其观点蕴含的道理讲清楚,立马弄出了三个分论点:穿合适的鞋子步伐更有力、穿合适的鞋子方向更明确、穿合适的鞋子脚下走得准。除第一个观点有道理外,实在看不出“穿合适的鞋子”和方向明不明确、走得准不准有什么关系,也看不出它们和中心论点有何必然联系,更看不出三个分论点之间有何内在关联。而且在文章最后,作者只是将这三个分论点集中重复了一下,居然就得出了“让我们抒写最满意的美丽人生”的口号式结论。试问,这样的文章有说服力吗?
  3.排比开头复合式。其基本格局是:排比类比开头+“三段相加体”/“论点分解体”。这种模式也是老师为帮学生抓住读者的眼球而精心炼制的模式。主要谈一下其开头的带来的问题。如果排比(含排比句和排比段)的内容和要引出的观点,存在逻辑类比的必然性,这种开头也未尝不可。但实际情况是,这种开头大都成了与观点没有什么关联的“绣花枕头”。长此以往,只能造成学生思考问题时强加因果的恶习。请看一篇名为《开往春天的火车》的文章开头:
  野马心中向往的是奔驰于田野,思考片刻,比田野大的还有广阔的草原;鱼儿心中向往的是畅游于潺潺的小溪,思考片刻,比小溪更大的还有无边的海洋;雄鹰心中向往的是翱翔于美丽的蓝天,思考片刻,比蓝天更大的还有苍茫的宇宙。思考片刻,事物的表象后面还有一个无边的精神世界,它将是你人生的火车的起点。
  初一看,这开头很美很有气势很有道理。可仔细一想,根本是空洞无物的花架子。因为首先野马、鱼儿、雄鹰的所谓“思考”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它们不能像人一样思考,以此来类比说明人思考的作用,就显得荒谬之极。其次,他们的所谓思考,并不存在透过表象深入精神层面的意蕴,那么“思考片刻,事物的表象后面还有一个无边的精神世界”的观点也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这个华丽的排比类比开头还有何价值?
  4.排比结尾复合式。其基本格局是:“三段相加体”/“论点分解体”+排比段结尾。这种模式同样是部分老师为学生精心设计的,一是为了所谓的增加气势,二是也免不了用排比段凑字数的嫌疑。这样做,不仅不能深化论点和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而且助长了学生华而不实甚至投机取巧的歪风。比如一篇名为《人争三口气》的文章,分三段谈完争哪三口气后,这样结尾:
  为自己争一口气,让自己活得有尊严。
  为信仰争一口气,使自己的灵魂高尚。
  为民族争一口气,让自己对得起自己的身体发肤,对得起国人的期望。
  而这结尾的内容,是前文已经谈清楚了的,又在这里组合成排比句,炒一遍“现饭”,其意义和作用究竟有多大?而且其动机也颇让人怀疑,给人的感觉就是凑字数。
  
  三.散文类
  
  1.主体三段式。其基本格局是:话题引入段+场景1+场景2+场景3+ 归结段。这种散文结构模式,是一线老师为学生精心设置的,在考试中也最为行之有效。如果引入和归结比较自然,几个场景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也是可以让人接受的。但问题是,现在这种模式已被严重异化,很多学生一写散文就是这种结构模式,根本不管材料的内在联系,结果搞成了严重束缚学生思维的死框框。
  2.叙事抒情式。其基本格局是:一件或几件事的概述或片断截取+ 大段空泛的议论抒情。这种结构模式实际上是“刘墉体”的翻版和异化,也就是将“刘墉体”后面“老婆婆般絮絮叨叨经验总结”发挥到了极致。最终既看不到这些空泛议论抒情和前文概述或片断事件有何必然关联,又模糊了文体,记叙不像记叙,议论不像议论,散文不像散文,让人看到的是“四不相”的文体怪胎。
  3.议论叙事式。其基本格局是:哗众取宠式哲理议论引起+一件或几件事简单印证。这种结构模式相对前一种“叙事抒情式”而言,更坏事。因为前一种模式的思路,类似归纳推理,不管怎么说,后面的议论抒情还有一些依据。而这种模式,其思路类似演绎推理,学生往往是将别人的某些人生哲理之类的东西直接拿来,或者自己臆想出某种人生哲理或启示,再找一些甚至编造一些漏洞百出的事例进行印证。其恶果是,直接引导学生造假,损害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请看《意志,升起心中不落的太阳》一文的开头:
  是什么让青松在数九寒冬里益发挺拔俊秀?是什么让芙蓉在一派萧条景象中亭亭立于秋江之上?是什么让红日在孤凄的夜里积蓄力量,终于在黎明到来之时喷薄而出?
  是意志燃起了它们心中的希望之火,是非凡的意志使它们在平凡中亮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一盏盏旷世明灯。
  反问句构成排比,加上语言也不错,又类比引起后面的哲理式议论,看上去很华美很有气势很有思想,但这只不过是哗众取宠罢了!因为,若说自然景物给人某种启示倒是说得通的,但青松、芙蓉、红日本身何来意志?却被作者搞得煞有介事!这是不是一种“造假”?这是写文章,不是写诗呢,还是要符合生活、自然的逻辑才行!
  新八股文及其结构模式的形成,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高考阅卷原因和个体的现实原因的。社会原因是高考竞争激烈,目前高校选拔人才又只能以分数为主要甚至唯一的依据,社会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包括作文教学也只认分数。所以,“分数才是硬道理”,作文拿高分才是硬道理。
  高考阅卷的影响,是一个绝对不可忽视的因素。一是阅卷时间紧,模式化的文体结构很上眼,很容易把握;二是阅卷老师素质不一,绝大部分阅卷老师对这种模式化的作文持认同态度。如此,整体而言,模式化文体很容易得较高分数。
  个体的现实原因是,一方面,对大部分作文成绩一般般的学生而言,在短时间内作文要想得高分,终南捷径恐怕就是有一套操作性强的作文套路或模式,能够依葫芦画瓢;另一方面,教师也要面对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巨大压力,如果不把学生的分数搞起来,就永远抬不起头来,什么职称、工资、荣誉等谈都不谈,所以老师唯有想千方设百计提高学生分数,当然包括作文分数。
  在以上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新八股文体结构便“应运而生”了!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解决就有了方向。想改变高考以分取人的制度是不现实的,也是不明智的。因为,相对而言,毕竟高考以分取人还是最为公正的,是广大中下层子弟改变自身命运的最佳途径。那么,我们就要从高考阅卷和师生两方面寻求解决办法了。
  先说高考阅卷。一是要认真遴选阅卷老师,让真正高素质尤其是作文评判能力强的老师评作文;二是阅卷业务组要加大对作文阅卷老师的培训和指导力度,让阅卷老师具有一双迅速识别空洞无物的新八股文的火眼金睛;三是要严格标准,明确公布新八股文体的分数上限,让师生知道今后这样做得不到高分,那么,这种新八股文体也就寿终正寝了。
  再说师生方面。首先,老师一定要遵循作文教学的客观规律,让学生认真观察、阅读、思考,积累一定量的素材;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学生操笔写作了,教学生不同文体基本的作文思路和基本结构,让学生“入格”,并明确告诉他们,只要入了“格”,具体布局谋篇行文,怎么做都行,只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其次,学生一定要明白作文不是一件可以急功近利的事,真正的好作文是自己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应该让自己有话想说(有写作的欲望)、有话可说(有写作的素材)、有话能说(有写作的能力);更要明白作文不是靠某种僵化的模式可以写好的,因为僵化的模式给自己带来的只是僵化的思路、僵化的语言和僵化的思维,而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如果将上述问题解决好了,相信新八股文的僵化结构模式一定会被打破,学生写出的一定会是既符合不同文体基本规范又具备“吾手写吾口”的个性作文,而不仅仅是“看起来很美”的空壳。我们将会欣喜地看到,在作文的园圃里,百鸟啁啾,花草摇曳,清风拂面!
  
  万永翔,湖北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湖北宜昌。本文编校:覃少平

作文新八股结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