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新课程彰显的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它努力摆脱原大纲的“鉴赏者”阅读思维,积极构建“解读者”阅读观。“解读者”阅读观纠正的是长期以来的阅读教学中重认知轻情感、重分析轻内化、重评判轻构建的理性化阅读,目的是强化自我有意义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感受性阅读是对话理论背景下语文新课程关于阅读教学的基本取向。然而,这一显而易见的取向却被有些老师肤浅地解读成了感知阅读的同义语和肤浅阅读的代名词。笔者以为感受性阅读有独特的价值取向,即厚积、浸润、慎思、言说。对此,本文主要从课堂现场的视角予以论说。
厚积: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积跬步至千里,积细流成江海。形成丰厚的语文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积累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识字和写字,掌握最基本的字、词,积累大量的词汇等,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二是语言运用规律的积累。口语交际、阅读、习作,都有一定的规律,这些语言规律是语言发展的内核。三是规范语言的积累,如教材文本的学习、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记诵等。学生通过规范语言的学习,不仅可以陶冶性情,提高认识,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自己语言能力的发展提高。
语言既是语文教学的起点,也是语文教学的中心。学生在与语言材料的不断接触中,经历了一个感悟、内化、沉淀、运用和提高的过程。语言材料接触的多少、积累的厚薄,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
不难看出,积累的三方面内容都建立在阅读层面上,都是通过阅读才能感受和汲取的。感受性阅读的重点是通过对语言的玩味,感受文本的人物、事件、情境、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这一精神在新课标中贯穿了小学段至高中段的内容,学段层次不同,侧重也不同,年级越高,感受性阅读的要求就越突出。因此,新课标在列举各学段阅读的目标中,还隐含着另一层含义,即学生如果没有前期厚实的积淀,那么后期的学习将面临内在语境的困难,导致后续学力的不足。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主体丰厚的语言积累是感受性阅读得以实现的基础,是感受性阅读不可或缺的基本意义。
当前语文教学中,有些人并未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没有强烈的积累意识和有效的积累行为的情况下,学生的语文学习犹如小猴子摘玉米,边走边摘,边摘边丢,收获甚微。
学生丰厚的语文积累离不开科学的教学指导,事实证明,完全靠学生自己无意识地阅读和吸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语文老师应该在知识积累教学上由无意识走向有意识,由不作为走向有作为,由散乱状走向科学化。为此,我们亟待做好以下五件事:
一、引导学生在情景(语境)中识记词语,重视语义理解,重视以优美的书写来轻松巩固记忆,而非生硬的死记和重复低效的听写。
二、加强背诵积累,教学中要多提供各种便于积累的语言材料,指导学生学习有效记忆的方法。
三、联系生活,指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规律,在运用中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四、帮助学生精选一批好书好文章,并帮助其计划和规定好阅读量。
五、创新积累的形式,多运用激励性评价方法。
厚实的语文积淀为学生的进一步阅读提供了垫脚石,使之能真实感受到文本的意义。这样阅读才可能变成学生自我愉悦的需要甚至意义的建构,教师也将随之省去很多繁琐的肢解步骤和强迫性的给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好了“厚积”的工作,就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引进了无穷的活水源流,就能够让学生在语文的百花园中不断地采摘到新的芬芳。
浸润: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如果说“厚积”强调的是感受性阅读的知识层面,那么“浸润”则更多侧重于感受性阅读的人文感染。《易》有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人将“天文”和“人文”对举,前者指自然之序,后者讲人间事理,两者互容,天人合一。在经济生活日益发展的今天,很多人拥有了更丰富的物质,但与此同时迷失了原本固守的精神家园。马克思的《资本论》里有句名言:“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的特性。”这就是说直接的物质功利使人蒙蔽了审美的双眼,丧失了审美的心灵。我们的语文教学是理想性的,但现实却是功利性的,让老师不带功利心地教,让学生不带功利心地学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正是这种功利心导致了很多语文老师的教学不是让人如坐春风的“善教”,而是使人敬而远之的“厉教”,是爬梳整理嚼得透烂的“喂教”。学生面对这样的语文教学,面对家长的期待怎能不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怎能不产生紧张、焦虑、厌倦、恼怒、憎恶、畏惧等不良情绪?我们不禁要问,当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都以一种极不放松的心态面对语文时,语文还会有美吗?
语文当然有美!仅就语文教材而言,其选文大多文质兼美,向我们打开了一扇扇美丽的窗户:闲静悠然的南山,悄怆幽邃的小石潭,壮美的北国之雪;父亲感人的背影,英雄长征的豪迈;异国游子对祖国的深情眷恋;有趣的物候,奇妙的克隆,浩瀚的太空……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科学之美无不让人心旌摇荡,我们应在语文的天地里感悟自然的真谛,不耽于玄想,审美地看待世界人生。
今天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倡导感受性阅读,正是要学生在感受文本意义的基础上感受万象之美,陶冶性灵情感。《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重视人文精神“熏陶感染”不是昔日“政治教育”的延伸,而是对学生思想情感的审美引领和文化浸润。其课堂实现的前提是老师学生要同时转变观念,树立向提高语文素养要分数的意识,摒弃为分数析课文的错误做法。
阅读教学中知识、能力目标与人文感染的过程应该是和谐统一的,人文的浸润在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过程中自然完成,恰似春风拂面、甘露润心田。对此,于漪老师经常采用的方法有“娱目”“动情”“激思”“励志”。如她在教《泰山极顶》时先抓住文章关键比喻句精心绘制了彩图,引导学生读文看画,跟随作者的足迹步入画境,移步观赏沿途风景。借画娱目,令学生沉浸在山河之美、意境之妙中。于漪老师特别擅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叩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她在教《茶花赋》时始终以饱含真挚情感的语言带领学生品词析句,层层推进,潜移之,默化之,师生都沉浸在爱国主义情感的海洋中。不论是“娱目”“动情”还是“激思”“励志”都是基于语言教学,并融于语言教学之中的。
在感受性阅读中,人文的浸润是不可缺少的,是与语文的训练交融在一起的,能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在如感受月色清风般的悄然中走向升华。
慎思: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感受性阅读不仅仅是表象的感知,肤浅的感受无法发现阅读的深意。感受性阅读重视学生的主体独立性和个性化的见解,学生要有自己的“体验”“领悟”“评价”等等。因此,感受性阅读仅有“感受”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与深入严谨的思考相伴,“感受”才有厚度。
《中庸》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论中将“慎思”作为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苏霍姆林斯基更是明确指出了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他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也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特别提出了“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阅读过程是学生的一种特殊认识的过程。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主要是以感知和思维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语文认知的。语文感受性阅读在感受文本的基础上更需学生审慎严谨的思考,才会生成更多难以预料的精彩。如在记叙文阅读中,学生仅能对文章的基本故事有直接的反应是不够的,还要借助语言进行更深层次的思维,才能洞察故事中蕴含的情与理。否则阅读只能是从现象到现象,至于思想及艺术则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