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第9期 ID: 135919

[ 韦志成 文选 ]   

孔子的教育之道(八)

◇ 韦志成

  八 君子风范
  
  美国汉学家G·克里尔在研究孔子后,曾肯定地说:孔子“不是仅仅培养学者,而是训练治世能人,他不是教书,而是教人。”他教人做“谦谦君子”,让他们从政担任贤臣,作为国家的栋梁来支撑国家大厦,实现“治世”的目的,仁德政治也就能够达到了。所以,“君子任重道远,不可不弘毅,不可不刚强”(《泰伯·8》)。
  “君子”(在《论语》中有107次提到)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格范畴,全面地体现了孔子的人格理想:君子在外表上要注重修饰,“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子张·9》),文质彬彬,温、良、恭、谦、让;内在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做到仁、义、礼、智、信。孔子按人格把人分为小人、君子、圣人“三境”,按心理范畴把人分为仁者、智者、勇者“三界”。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小人的精神境界便是小仁、小智、小勇,君子的精神境界便是大仁、大智、大勇,圣人的精神境界便是圣仁、圣智、圣勇。但是孔子说:“圣人我还没有见到过,然而能看见君子就可以了。”(《述而·25》)孔子认为,世界上的圣人是很少的,只有古代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几个人,而大多数人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种,一种是君子,一种是小人。君子在生活中与小人相对,他是“大人”;在政治上与“奸佞”相对,他是“贤人”。孔子在回答子路“什么是君子”的提问时,作过精辟的阐释:“君子以道义为做人的根本原则,用礼仪来推行道义,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道义,用诚实的态度来实现道义,这就是君子呀!”(《卫灵公·18》)君子为道而生,为道而死:在思想上求道、谋道,“道不同不相为谋”;在心理上忧道、守道,“君子忧道不忧贫”,“死守善道”;在行为上传道、弘道,“道不远人”。君子是追求道义、实践道义的人,其道义风范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君子的品德高尚
  君子的德行是高尚的,是人中的佼佼者,其德行集中在“仁”的修养上。“仁”的含义有两点:从广义上说,它是道德的总概念,统率所有“德”的意义,如仁、义、礼、智、信、恭、敬、忠、孝等49个项目;狭义上说,“仁”就是道德,“仁爱”,“爱人”。比如,有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只问伤了人没有,却不问马怎么样。虽然当时四个奴隶的身价加起来不值一匹马的价钱,但孔子关心的是人而不是马,足见孔子的爱人情怀(《乡党·17》)。
  “仁”,是一种人道主义思想。君子对己从“仁”开始,“修己以敬”,使自己像圣人那样“内圣”起来,高尚起来。由近而远,从“孝悌”做起,对父母尽孝,对兄弟友好;然后“忠信”,对国君忠诚,对朋友诚信;然后“恭敬”,对工作认真负责,与同辈相互尊重,以礼相待;处理自己与外界的关系,以“忠恕”为原则,尽己谓忠,推己谓恕。在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君臣这“五伦”关系中,做到“内省不疚,不忧不惧”(《颜渊·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2》),“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9》),这样就使道德修养进入到一个崇高的境界。君子品德修养的另一面,对外“泛爱众而亲仁”,“敬德保民”,关注广大百姓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例如,有次,孔子同学生一起到齐国去,从泰山脚下经过时,见一位妇女哭得很伤心。孔子扶着车前的横木,仔细听了一下说:“这哭声里好像有很大的悲伤呀。”于是让子贡前去询问,那位妇女悲伤地说:“从前我的公公,不幸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如今我唯一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啊!他们祖孙三代死得好惨啊!……”子贡关心地问道:“既然这里有吃人的老虎,你们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那妇女说:“这里没有残酷的政令呀。”子贡把这些话转告给孔子,孔子心情沉重地说:“苛政猛于虎呀!”这件事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很深,让他们知道将来为官从政,一定要施行仁政,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内圣外王”就是君子提高自己道德修养的思路,对己有着严格的“慎独意识”,对社会有着负责任的“忧患意识”和“担当精神”。
  随着历史的前进,孔子的“仁”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格境界:在家庭中以“孝悌”为准,“仁”是处理伦理关系的尺度;在治国安邦中区分忠奸,“仁”是忠诚的试金石;在社会中,“仁”是信用的分水岭,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在国破家亡时,“仁”是名节的记功碑,浩然正气泣鬼神,“仁”是做人的品质、挺直的脊梁、民族的灵魂。在孔子仁德思想的熏陶下,炎黄子孙具有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涌现了成千上万的正人君子。尤其是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他们铁肩担道义,一生光明行,视死如归。屈原行吟泽畔,眷念祖国“九死犹未悔”;苏武出使匈奴,冰天雪地持节牧羊,19年不辱使命;于谦述志“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谭嗣同菜市口英勇就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无不把孔子的“杀身成仁”和孟子的“舍生取义”,当做是自己的精神支柱,表现出君子大义凛然的高尚德行。
  
  二、君子的学识渊博
  君子是学识渊博的人,通过知识来提高自己。君子首先要正确对待知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17》)。有一次在路上,孔子和学生一起听到两个小儿辩日:一个从太阳形象的大小来看,认为太阳刚出来时像车轮那么大,离人近;中午的时候只有盘子那么大,离人远,近大远小。另一个从太阳给人的感觉来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给人的感觉清凉,离人远;中午时给人的感觉很热,离人近;这是近就热远就凉。究竟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呢?他们争执不下,来问孔子,孔子竟不能判断。两个小儿笑着说:“谁说你是圣人知道得很多呢!”(《列子·汤问》)当着学生的面,孔子好像很丢面子,但他没有蒙骗他们,而是实事求是,表现出他在知识面前的诚实和谦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至理名言道出了“知”的真谛,一个人只有承认并知道自己的无知,才是真知。其次,君子要学思结合。孔子在指导学生学习“六经”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15》)学习和思考必须结合,才能获得正确的知识。第三,要以学习为乐。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20》),只有热爱学习,乐于学习,才能学到知识。“孔颜乐处”就是典型例证:孔子好学,不知老之将至,“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16》);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11》),因此颜回“闻一知十”,才华横溢。君子只有“学而不厌”,以学为乐,才能使自己的知识渊博起来。
  
  三、君子笃行实践
  君子将自己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学识外化为对社会的贡献,是儒家入世品格和刚健精神的体现,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完成。这是君子积极投身现实社会,奋发进取、自强不息,追求自己理想价值的现实表现。君子的笃行实践主要有两点:
  一是学与行结合。君子不能只读书而不实践,必须是边学习边实践,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做到学行结合。孔子设计的完整的学习过程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实践对人的成长尤其重要,他说,“学而时习之”,“性相近,习相远”,人只有通过对知识的温习、练习、实习的有效实践,才能成为真知,才能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差距。正如马克思所说,搬运夫与哲学家的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的差别小得多,其原因就在于分工实践的不同。孔子检查自己的学习时,曾意味深长地说:“就书本知识的掌握来说,我大约和别人差不多。如果谈到实践,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大的收获。”(《述而·33》)可见,实践对君子谋道、行道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