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第9期 ID: 135925

  

语文课堂陶冶式教学的探索

◇ 夏 磊 曹明海

  “语文课堂陶冶式教学”是一种以立德审美为旨归,在课堂上利用美的媒介,创设教学情境和氛围,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引发学生审美体验,注重审美情感陶冶和学生心灵建构,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的理性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课堂教学。山东平邑一中范佳华老师多年来致力于语文课堂陶冶式教学的探索,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和专家学者的重视与高度评价,曾获得省市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全国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在范佳华老师的陶冶式教学课堂上,学生在语文学习和语文训练的过程中,会得到情感的陶冶、精神的建构和心灵的洗涤,拓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既感性又理性,既有诗意又有智慧。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生命,每一个文本都有情与理的闪烁。平平仄仄如歌,情景交融若画。从本质上来说,语文的世界就是一个审美的世界、陶冶的世界。任何一个好的作品都是蕴涵了诸如语言美、形象美、画面美、意境美、语义美等美的构成,凡是好作品好文本都是以其特有的审美构成、审美个性而存在的。学生在这种世界中徜徉,便会汲取营养、滋养心灵,提高自己的修养。就我们的汉字来说,它充满着特有的魅力,每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都富有文化的意蕴。例如:“囚”字,从字形上看,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所以“囚”的意思是把人关在监狱里; “国”的古字是口与戈构成的,戈是兵器,象征武力,口是人口,合起来就是用武力管理和保卫人口,这正是国家的职能体现。这个字的出现,说明自从有了武力统治社会的现象以后,才产生“国”的概念,朴素地反映了国家产生的社会背景,体现了中国人精细入微的观察力。如“好”,这个字是由一个“女”和一个“子”组成的。在甲骨文里的字形是一个妇女抱着一个孩子,表示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这是一件好事,让人高兴的事,“好”的意义就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可见,语文是民族文化本身。语文是语言之学,但它更是人学,是文化之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生命的符号,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形式。人在语文中认识了世界也认识了自我,人在语文中生存、生活和发展。语文是生命的符号,语文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陶冶的世界,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陶冶生命的过程。
  因此,范佳华老师认为,陶冶是语文教学的特性,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引导学生感知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应当是引导学生进行精神的感悟、人格的陶冶和生命的体验的过程。语文是生命的符号,是人的心灵代码,语文教学担负着培育人格、建构精神的历史使命,因此我们不能用对待物理世界的方法来对待语文,而应该还原语文的生命本质,力求把语文教学的过程作为陶冶人性、唤醒生命的过程。即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又要求得安身立命之本,使学生享受文化,陶冶性灵,滋养感情,在精神的世界里实现生命的超越。
  
  一、语文课堂陶冶式教学的特征
  
  范佳华老师指出,语文课堂陶冶式教学,在注重知识积累和技巧训练的基础上,将人格建构、立德审美回归到了它们所应有的位置上。它不仅追求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知识技能的获得,同时更加注重学生个人的审美感受,以期引领他们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全面提高素质和能力。张志公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阅读丰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得必要的语文知识,培养和提高语文修养,同时寓思想教育于其中,培养远大的理想抱负,高尚的趣味情趣,并寓智力开发的目标于其中,培养活跃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思维的能力。可见,语文课既应当培养学生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应当建构学生的情感与精神世界,使学生获得心灵与人格的陶冶。其实,这也正是语文课堂陶冶式教学的目标取向。范佳华老师认为,应当把握语文课堂陶冶式教学四个方面的特征。
  (一)体验性。体验是陶冶式教学本身固有的一种特征。因为陶冶式教学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的情感律动来实现教学目的的活动,但是感情本身不能独立完成,必须附着于一定的意象才能够得以实现。一般意义上的体验,既有领悟、体味、设身处地的心理感受的含义,也有实行、操作等外部实践的含义。由此,人们常常把外界事物、情境所引起的“我”的内心感受、体味,称为“体验”。从语文的角度来说,语文的意义只有依赖作者和读者的体验才能生成,没有体验就不存在真正的艺术。
  范佳华老师强调,语文陶冶式教学就是一种通过语文完成的精神体验活动。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往返流淌于情境和自我之间的情感生命运动产生内心领会。在这种体验陶冶中,主体能够以自己的全部“自我”去感受、理解事物,发现语文与自己的关联而生成情感反应,并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
  体验是主体在对象的引导下自觉产生的,因而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体验美,而应让学生自己去体验作者的体验。《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所表现出来的对爱情的忠贞,《春江花月夜》中美丽画图及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祭十二郎文》中的骨肉至情和宦海人生的感慨,《书愤》一诗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这些催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风光,还有规范的结构、铿锵的韵律、错落有致的优美文字,处处都散发着美的光辉。要体会这些美,就不能离开学生的体验。所以说,陶冶式教学不仅仅是求知过程,更重要的是心灵感受、体验生命的过程。
  (二)对话性。范佳华老师认为,对教学“对话”,既不能理解得过于宽泛,以为凡是甲问乙答都是对话,也不能理解得过于狭窄,以为只有甲问乙答才是对话。甲问乙答固然是对话的典型样态,作演讲、写文章或听演讲、读文章也可以具有对话性。正如巴赫金所说的那样:只要说者和听者、作者和读者之间具有“同情和反对的关系,肯定和补充的关系,问和答的关系”,处于“相互作用”的状态之中,就应当看成是对话。简言之,对话不仅仅是一种言语交谈,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感情的交流、沟通和理解,是一种建立在充分尊重对方主体性人格基础上的人的生活方式、生命存在方式。语文课堂陶冶式教学实质上就是这样的一种对话,就是一种心灵的碰撞、意识的交流和生命的问答,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动态的、开放的交流渠道,实现情感的理解和理性的升华。
  范佳华老师指出,语文教材文本总是有许多未定之域和空白之点,等待读者确定、填补,这就构成了文本与读者的对话关系。实质上,学生在教材文本的审美陶冶中体验到作家的生命意识和情感激流,形成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对话,与作者、与文本中的人物感同身受、命运与共。在对话交流中以心换心,在激情中沉醉和超越,在振奋中创造和奉献,这才是语文教学的高峰体验。陶冶即对话,陶冶式教学就是一种对话活动,而语文课堂就应该是一个对话场,它以文本为媒介,教师、学生和作为生命符号的文本三者之间互相形成对话,和谐互动,共同促生一个具有陶冶功能的教育情景,使师生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其中,一颗心跃动另一颗心,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从而获得经验的拓展、精神的陶冶,达到促进生命的整体生成的目的。
  (三)形象性。范佳华老师认为,陶冶式教学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的情感律动来实现教学目的的活动,所以,陶冶式语文课堂总是通过审美媒介的鲜活形象来感染学生。因为学生接受知识往往从具体的形象开始,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把知识讲得生动具体、有血有肉,给学生以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睹其状的美感。语文课堂陶冶式教学要达到形象直观的要求,老师应借助于多种艺术形式(比如诗歌、绘画、音乐、戏曲、影视)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要使语言、手势、板书、教具等各种教学手段密切配合,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例如《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但学生对“像笼着轻纱的梦”、“舞女的裙”、“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等形象感到费解,造成了思路的阻滞,因而难以进入意境。这时就需要老师调动各种教学手段,以鲜明的形象系列和丰富的表象运动来复现这些语句的审美内涵,实现形象与思维的有效对接,使学生顺利进入意境,并享受审美的无尽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