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第9期 ID: 135917

  

《故都的秋》主旨争鸣及教学处理

◇ 袁 菊

  关于《故都的秋》一文的主旨,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本文拟就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作简要概述,并就如何进行教学处理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主旨争鸣
  
  1.颂秋说
  原巧花老师《一曲悲凉的颂歌——郁达夫〈故都的秋〉解读》一文认为,作家写作《故都的秋》是为了颂秋。从客观方面看,“‘清、静、悲凉’正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从主观方面讲,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的冷落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①。
  罗崇祥老师《郁达夫的悲凉颂歌——〈故都的秋〉》一文也持同样的观点:“郁达夫以忧伤、悲凉的感情基调,怀着对故都的眷恋之情低声吟唱出了一曲故都之秋的悲凉颂歌。”②
  2﹒悲赏说
  马彦红老师《试论〈故都的秋〉的思想情趣》认为,作者通过景物的描绘,抒发了“悲秋”与“赏秋”的感情。由“悲秋”而“悲情”,由“赏秋”而“激情”③。这种“悲秋”与“赏秋”的双重矛盾,正是旧中国知识分子在苦闷与希望的徘徊中,无可奈何地生发出的“悲”、“赏”的矛盾思想的真实反映。
  3﹒颓唐情调说
  易前良先生《悠悠的态度,颓唐的情调——〈故都的秋〉赏析》认为,《故都的秋》所要表现的是作者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悠悠的态度,以及由此而流露出的深切苍凉颓唐的美。易先生指出,19世纪衰老颓败的北平是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逐步走向衰微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而“传统文化在与时俱进的世界潮流中于事无补,对饱受传统文化濡养的知识分子来说,却具有极大的亲和力”,“现实的天空中布满了阴霾,知识分子用它浇心中的块垒,愈浇愈愁,愈愁而愈浇,久而久之,在中国文人心灵中积淀成一种颓唐的审美心理定势,悠悠地陶醉于传统的精致美感里”④,因此,生性感伤纤弱、性情飘逸的郁达夫更容易趋尚这种陶醉。
  4﹒恋国忧国忧民说
  邱洪慧老师《悲秋情怀与恋国情结的融合——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认为,“在深沉、悲凉的故都的秋的表面,实则透着作者对故都、故国——祖国的无限的眷恋、向往和挚爱之情”⑤。邱文援引郁达夫大量的语句论述“爱国主义像一根红线贯穿了郁达夫的一生”这一观点,同时结合景物描写进行比照分析,指出“这大量笔墨勾勒、渲染出的沉郁、幽远、悲凉的秋景……是作者热烈的爱国心和无力改变现状的矛盾心理交织着的一曲爱国的秋的悲歌”。
  张树生先生《〈故都的秋〉的写境艺术及其情感背景》认为,《故都的秋》具有“色调清静怡适、悲凉深沉”、“滋味快而且沉”⑥的特点。该文之所以如此,取决于郁达夫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故都的秋》中表现的正是郁达夫面对民族危机汹涌于心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5﹒陶醉自然、钟情文化说
  段崇轩先生在《故都的魅力在哪里》中指出,故都之所以能吸引、感动郁达夫,一是由于故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为大批的现代知识分子提供了广阔的政治舞台”;二是由于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使其“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让无数现代知识分子安居在一种博大而温馨的精神家园里”。因此,“故都的自然和人文,接通了他最深层的文化心理,他在这里感觉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安宁、充实和满足”⑦。
  陈元娟老师《〈故都的秋〉文化内蕴浅析》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提出《故都的秋》是作家“细品文化,追求恬静”的观点。陈老师列举郁达夫描写北平的一些句子,如“五六百年来文化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等等,指出郁达夫“‘不远千里赶到北平’为的是细品数百年荟萃的文化,保有这自己民族的精神财富。”⑧
  6﹒礼赞、感伤说
  孙廷忠先生《爱的悲啼——郁达夫〈故都的秋〉象征意蕴探》指出,《故都的秋》运用象征与写实的艺术手法,表达了对20世纪40年代故都北京城的礼赞和感伤之情。“以‘皇城’为代表的‘故都’破落而颓废的人文景观象,暗示着中华‘首善之区’可爱中的可悲,于貌似客观地再现中充溢着作者精神的‘自叙传’和主观的外化:为以‘皇城’所代表的老大帝国的破落和衰败而悲凉。”对于“都市闲人”,孙先生有着独特的理解。他认为,这些“都市闲人”“在那风雨倏忽的清秋时节,表面温文尔雅得令人可爱,温良敦厚,从容恬静得教人可亲,然而透过这文质彬彬的神态,缓慢悠闲的谈吐,却是一副听天由命,任世态炎凉,逆来顺受,怯懦而麻木不仁的众生相,教人可怜又可悲”⑨。
  王茂恒先生的《〈故都的秋〉的审美情感和抒情方式》从郁达夫超功利的人生态度这一角度,提出了与孙廷忠先生相近的观点。认为《故都的秋》“既表现了‘秋’严厉、萧索的一面,又表现了‘秋’深沉、幽远的一面,处处使人感到‘中国的秋的深味’”,“表达他对故都之秋的礼赞和挚爱之情”⑩。
  7﹒关注生命、执著追美说
  付水怒先生《悲凉背后的独特情怀———品味〈故都的秋〉》认为,《故都的秋》“蕴涵着作者一以贯之的对普通卑微生命的关注与赞赏,体现了作者心中对美的执著追求和独特理解”。在付先生看来,郁达夫“以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勾勒出‘小院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和‘胜日秋果’五幅故都秋景图,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彰显着普通生命的本色”,“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的一面。”?輥?輯?訛
  8﹒恬静闲适说
  苏建忠老师在《不清不静不悲凉》一文中也对“清”“静”和“悲凉”提出自己的见解。“‘清’字当为‘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之意。‘来得清’,即是指这秋来得纯正,来得彻底”,“‘静’字当为‘没有声音’之意。‘来得静’即是指这秋来得悄无声息”,“‘来得悲凉’是说这秋的到来能够使人产生悲凉之感”。因此,他认为,“文章中所表现的并不是‘悲凉’之感,而是一种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一种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輥?輰?訛。
  9﹒“秋士”心态说
  钱虹教授《渴慕清静的秋士心态与细、清、真的艺术追求》一文认为,“对于南方的秋天的遗憾与不满,促使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北上青岛,又从青岛赶来北平‘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輥?輱?訛。她从“清、静、悲凉”之中读到了作家“之所以那样痴迷、留恋北方的清秋以至不惜贬抑南方‘赏玩不到十足’的秋意的内心隐衷”,因为郁达夫本人崇尚小品文的“清”与“真”,所以才能写出“北国秋天特有的清高、清朗、清净、清闲与清幽,使人原本浮躁、郁热、烦闷、浑浊的心绪得到净化与升华”。因此《故都的秋》反映的是作家“渴慕清净安宁、远避纷争嘈杂的‘秋士’心态”。
  10﹒灵魂的清醒与独立说
  邓宇萍、胡峡在《灵魂在高处——郁达夫〈故都的秋〉解析》一文中指出,作家将“北方那种淳朴厚重、清醒安静,与南方追名逐利、浑浑沌沌的生活状态形成鲜明对比”,“赋予了秋更高的人格内涵,打破了一般文人学士只把秋当成忧愁伤感的抒写对象的局限”,文章主旨也就“并非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是忧郁伤感的悲秋情怀。而是一反常规,以别样的秋境写出了高雅脱俗、清淡纯朴的人生境界。表现出对真实自然、纯净安详的生活状态的追求”。“这种心态追求正好体现了作者不附媚于庸众、敢于横清流而卓立,保持高尚的情操与坚定的人生态度;自有面对芸芸众生,我自灵魂在高处的清醒与独立”?輥?輲?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