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与台湾地区大学入学指定科目考试①,都是高等学校入学选拔性考试,都对中学教学起导向作用。由于所从属的政治制度、文化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不同,它们所体现的教育目的、对学生素养的要求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也有较大差异。但两地毕竟同宗同源、同文同语,拥有共同的文化传统,所以其高考语文试卷都在摸索一条有益于中华民族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命题思路。因此,通过对两地高考语文试卷的比较分析,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两地语文教育及其评价的异同,也可为今后改进命题工作,提高试题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文拟从试卷形式、语文能力和知识等方面,对《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北卷)》(以下简称“湖北卷”)和台湾《2009年大学入学指定科目考试(国文考科)》(以下简称“台湾卷”)作一比较分析。
一、关于试卷形式
1.题型
两地试卷的题型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呈现出一致性,都由客观题和主观题构成,但两地对客观题和主观题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参见表1)。
表1 两地试卷的题型分布与所占分值的对比
显而易见,湖北卷客观题与主观题之比约为1∶3,而台湾卷的客观题却占到了总分值的一半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试卷的难度,但相对于湖北卷多选题的缺失,台湾卷高达21分的多选题则从另一个角度加大了试卷的难度。湖北卷的主观题包括填空、简答、作文三种题型,从识记、理解、翻译、仿写、表达等方面考查考生的语文能力,台湾卷则只有一道简答题和作文。可见,传统的语文测试方式在湖北仍然受到重视。
2.选择题的计分方式
台湾卷不论单选题还是多选题答错一律倒扣,并扣至该大题的实得分数零分为止;湖北卷则不倒扣。比如,台湾卷的计分说明为:“每题3分,各选项独立计分,每答对一个选项,可得0.6分,每答错一个选项,倒扣0.6分,整题未作答者,不给分亦不扣分。在备答选项以外之区域划记,一律倒扣0.6分,倒扣至本大题之实得分数为零为止。”湖北卷则是:“15分,每小题3分。”
答错倒扣分的计分方式利于避免考试因猜题而侥幸得分,旨在维护高考的公平性;不倒扣分则能鼓励考试尽量作答,使考生不至因畏惧倒扣分而无法呈现其真实能力,二者各有利弊。
3.试题的呈现方式
湖北卷以纯文字的形式呈现试题,台湾卷则以文字直叙和图画的形式呈现,追求试题的灵活性、多样性和趣味性。如对字形的辨识与应用能力的考查,让学生根据早期汉字的意义找出与之相配的字形:
汉字是目前极少数还保留表意功能的文字,早期汉字尤其明显,例如:“斗”字,甲骨文写作,像两个人徒手搏斗的样子。根据下列“册”“明”“监”三字在早期汉字所表示的意义加以判断,与字形配对正确的选项是:
册:用绳子编缀成篇的竹简 (A)册=c 明=a 监=f(B)册=a明=b监=e
明:月光照在窗上 (C)册=b 明=d 监=c(D)册=e明=d监=f
监:一个人低头对着器皿中的水照脸
二、关于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指字形、字音、字义的辨识与应用能力,词语、成语的辨识与应用能力,语法结构与词性修辞的辨识与应用能力,阅读及欣赏作品的能力,表达及创作的能力等。两地试卷对语文能力的考核范围有明显的趋同性,都把阅读和表达能力视为考核的主体,但个别项目的考核重心有所不同(参见表2),考核方式也各有特点。
表2 两地试卷的语文能力分布与所占分值的对比
下面就两地试卷对这五种语文能力的考核方式进行具体分析。
1.字形、字音、字义的辨识与应用能力
湖北卷遵循“字不离词”的原则,以“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为题干来考查字音,每个选项都包括三对含有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词语,目的是考查学生对多音字、形近字读音的辨识及其语境应用能力;而台湾卷则坚持“字不离句”。它对字音的辨识与应用能力的考查题干为:“下列各组文句中‘’内的字读音相同的选项是”,该题四个选项都是一组含有形近字的句子,目的也是考核学生对相似字体读音的辨识及其语境应用的能力。
2.词语、成语的辨识与应用能力
两地试卷对该能力的考核都采用“词不离句”的形式,不同之处在于,湖北卷重在考核词语、成语的应用,台湾卷则辨识与应用兼顾。以对词语、成语辨识与应用能力的考核为例,湖北卷为:“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刚刚苏醒的大地上,袅袅炊烟弥漫开去,远处传来汪汪的狗吠声,一切显得那么静谧。B.历史如同一条长河,从源头连绵不断地流去,每一个阶段都具有特立独行的标志。……”台湾卷为:“下列文句中,依序而填,最适当的选项是:这本名著的作者究竟是谁,一直(甲),莫衷一是,但对它的文学价值与艺术成就,大家却都(乙)加以推崇,毫无争议。全书角色刻画(丙),情节发展(丁),具有令读者爱不忍释、废寝忘食的魅力。(A)议论纷纷/七嘴八舌/井然有序/汹涌起伏(B)言人人殊/有志一同/惟妙惟肖/千锤百炼(C)众口铄金/同声附和/别开生面/波澜壮阔(D)众说纷纭/异口同声/栩栩如生/千回百折。”两相比较,台湾卷在考核成语运用的同时,还通过意义相近的成语来考查学生的成语辨识能力。
3.语法结构与词性修辞的辨识与应用能力
对于语法和修辞的辨识与应用能力的考核,两地的考核内容和方式基本相同,都采用“找对”的方式,从句子有无语病、标点的使用是否正确、句子的用法等方面进行考查。如对于句子的考核,湖北卷的题干设计为:“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台湾卷为“下列文句的用法,语意无矛盾或语词使用正确无误的选项是”。
4. 阅读及欣赏作品的能力
两地试卷的阅读材料都由古代诗文和现代文组成,但二者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存在差异,对阅读材料的使用也不相同。
表3 两地试卷的阅读理解分布与所占分值的对比
由表3可以看出,两地都认可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湖北卷阅读材料的篇幅较长,涉及范围较窄,且对一则材料设置多个问题,即“一料多用”,重在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鉴赏与品味。台湾卷则相反,其特色是“一料少用”,通常情况下,对一则阅读材料只设置一个问题,有时是两个问题。如摘选自《汉书·朱买臣传》的片断只要求“关于下引文字,叙述正确的选项是”。这样更有利于考核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此外,尽管台湾考试说明规定国文科对文言与白话的考核比例为1/1,但仅阅读部分,文言文比例就占到了七成。可见命题者旨在通过考试来挖掘、发现学生潜在的国文素养,使他们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
5.表达及创作的能力(以写作为例)
湖北卷和台湾卷都注重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考核,对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具有一致的认识,但考核的具体方式和要求有所不同。
表4两地试卷的写作分布与所占分值的对比
对比发现,两地的写作都是“要求”之下的写作,不同的是,湖北卷是半命题作文,台湾卷则是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的结合。今年湖北、福建两省一道引领了高考作文命题的新潮流,采用了充满活力的半命题模式。横线上填的是题目的中心词,这无疑加大了作文的自由度,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在写作中考生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平时的阅读积累和写作素材。这种题型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与拓展,有利于考生尽情地写出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生活的思考。台湾卷作文贴近生活,选题比较宽,但也需考生仔细思考和选材,才能尽量发挥,对评价考生国文写作能力以及阅读、思考、观察有一定效果。该题没有限定思考的方向,只要考生能够抓住题眼,文意对题,根据自己所思、所知、所感进行表达,同时注意结构的完整,平时有积累的学生应该能够写出不错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