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5期 ID: 422749

  

《道德经》的文学价值及德育启示

◇ 赵雪 张博

  摘要:本文试从文学和德育两个方面来探讨《道德经》的重要价值。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高超的语言技巧、真挚的思想感情、现实主义和浪漫的想象交织。德育启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重视自知和自律、倡导慈爱和谦虚。
  关键词:老子 《道德经》 文学价值 德育
  一、《道德经》的文学价值
  (一)高超的语言技巧
  《道德经》全书只有短短五千言,简洁利落,却不动声色地运用了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赏析:一是体现在句式上,主要使用对偶句,兼用散言。整体形成了对偶整齐、散句错落、长短有致的句式之美。例如《老子·第一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老子·第四十四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等,都是整饬的对偶句,对仗工整,简洁有力,说理明晰,易于传颂。二是体现音韵上,《道德经》中很多句子富含哲理,而又音韵和谐,是可以当做诗来读的。如,《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一连串的四字句,结构整饬,平仄和谐,全以之字结尾,读起来朗朗上口,余韵悠长。《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句中的“门,纷,尘”押韵,动词的“塞,闭,挫,解,和,同”用词精当,简练准确,兼用排比,语势充沛,气韵飞动。三是体现在修辞上,综合运用了比喻、排比、对比、顶真、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得说理清晰、论证充分,又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使用比喻可以把抽象的道理和无形的东西比喻为有形的、易懂的、可触可感的东西,使描述和说理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老子深谙其妙,将其运用自如。《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把天地之间比喻成一个硕大的风箱,守虚静而能不穷尽,越动风就会越多。用这个比喻来说明,人生天地间,应该致虚守静。教导人民不论说话还是做事,都应该适可而止,不可过度;同时,老子也善用排比来使得文章表意透彻。如《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要说明圣人的大爱之德,就先说了善行者、善言者和善数者:“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进而引出真正的圣人是如何善于救人救物的,圣人就是如此一般善于救人救物于无形中,不留踪迹,不求回音,不放弃任何人和物,始终传播光明;此外,反问和设问的使用在《道德经》中也很常见。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出现在《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最开始的三句话,是老子在开篇接连抛出三个直逼生命真相的本质问题:名声和生命,生命和财富,对你而言谁更重要?得到全世界和丧失自己的生命相比,哪一种才是病态?这是在拷问世人,那些功名利禄和你的生命相比,什么才是更重要的,什么才是值得珍惜和宝贵的?问完之后,引发人们的思考,再进一步说,贪婪的人,于其自身迟早必定会有大的伤害和损失。知道适时地满足,适可而止,才能免除危险,得以长久。一步步地,由设问到说理,教导人们要懂得分辨,珍惜生命,不要一味追逐财富,不要贪婪,要知足。这里的三个连问,直入主题,起到一种振聋发聩的作用;不仅如此,《道德经》中还有精妙的对比用来说理及论证。《道德经》中常出现对比:“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是把可信的语言和华丽的表象、善良者和巧辩、深入透彻掌握知识和看似广博实则浮泛进行对立性的对比,在对比中,明确了自己的取舍,表达出自己的价值取向:要“信”,不要虚浮的“美”;要“善”,不要机巧的“辩”;要“知”,不要浅尝辄止的“博”。
  (二)真挚的思想感情
  《道德经》整体来说是客观的冷静理智的叙述。但它绝不是单纯的说理,也不是冷冰冰的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以事以物来喻理,以理来服人。对于事物,老子有着自己的爱憎,对于自身,他也有诸多感喟,情到浓时,有时会情不自禁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例如:《道德经·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这是老子对世间缺少知音而只能孤芳自赏的感叹,是对自己美好品质的抱持,不在意外在形式,而重内在品德的内心的直接剖白。《道德经·第二十章》:“荒兮,其未央哉!”表面是写荒野的广漠,实则暗喻自己内心无边无际的孤独荒凉。这个感叹句,是老子自己在泱泱的浑浊乱世中无处可依、无人可诉的寂寞孤独的感情的真切流露。“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说众人熙熙攘攘快乐富足有一套本领,我独混混沌沌疲惫沮丧顽固又没用。这是老子对自己的质疑,代表了乱世里不能掌握自身命运、实现自己抱负的所有仁人志士的心声。这也是老子对时代的质疑,是一个有志于天下却无力改变现实的文人对自我不合时宜的忧伤和对这个乱世的无奈悲愤之语。
  (三)现实主义和浪漫的想象交织
  现实主义,就是如实地表现和描绘当时的社会图景并加以评论和批判。老子在书中多处描写了当时政治混乱、经济凋敝、人心不古的社会现象,如《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中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统治者制定的教条律例那么多,犯罪却只增不减;人民有着那么多的巧智,国家政治却愈发黑暗了,社会并没有进步。批判统治者治国无道,只会谋求自己的享受和严苛地对待人民;人民只重巧智,只顾私利,不知道为国尽心。《道德经·第五十三章》:“大道甚夷,而人好径”表达对世人背离大道的忧虑。同时,对统治者也表达了不满:“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民生凋敝,国库空虚,经济萎靡,国势衰颓,在这样的情况下,统治者还穿华衣吃美食佩宝剑囤积金银财宝,这不是强盗头子吗?批判统治者这样所为是强盗头子的行径。
  与此同时,老子并不是一个真正完全理性和冷漠的人,他眼冷心热,对于社会有着种种浪漫美好的设想。针对当时令人失望的社会现实,老子提出了理想的解决办法。他说统治者要弃绝成功与智慧和仁义的说教,让人们全心归服;人民弃绝技巧和功利之心,就不会做盗贼。人心有所归属,认识生命的本根,弃绝欲望,摒弃学问,抱持无虑的天真的心。老子认为这样就能够出现自己想象中的美好社会:“小国寡民,甘食美服,安居乐俗,邻国相望,鸡犬相闻”的太平和乐的理想国。这是老子浪漫主义的幻想,对这个理想的国家的描述充满了热爱和向往,在这个理想国里,人民的衣食住行都有保障,民风淳朴,安享太平。   二、《道德经》的德育启示
  (一)重视自知和自律
  自知和自律是《道德经》中提出的两个重要的修养目标。一方面,老子强调人要自知。《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了解别人不重要,认清自己才是真正的明智,想要打败别人很容易,打败自己内心欲望才是真正的强大。老子强调人贵自知和自守,认为在这世间生存,能够不被外物所改变,坚守住自己朴拙的本心,才能长久。当代社会节奏加快,人们的欲望也随着诱惑的增多而不断扩张,老子指出,能守住自己的本心,任世事纷扰我自岿然不动,才是真正的强者。另一方面,老子强调人要律己。老子是一个倡导清心寡欲的人,他认为纵情音乐、色彩、味道会使人意乱神迷:“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缤纷的颜色看多了让人眼花,感受不到色彩美;动听的声音听多了让人耳朵麻木,无法引起共鸣;美好的味道品尝过多,会让我们丧失了味觉;狩猎玩耍会让人心猿意马无法定神;珍奇的物品会让人变得贪婪。过度追求这些享受,就会让我们的感官退化、心神不宁、行事不稳,过度的欲望则会使人变坏。因此,严于律己的品质就显得非常重要。当代的严于律己要求我们控制欲望,不盲目追求感官的享受,在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学会多几分定力。加强自律,端正内心和行为,不追求浮华的东西,不为欲望放弃原则,不为私利伤害他人。
  (二)倡导慈爱和谦虚
  老子是个拥有慈爱之心的人。他爱人:《道德经》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意思是圣人的心里没有自己,一心体会的是百姓的感受,满满的装的都是对百姓的爱。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意思是圣人要一直地善于拯救人民,拯救万物,不放弃任何人或物,永远地承袭和传递光明。他爱物:《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是提倡俭朴,爱惜财物。三宝里提倡慈爱、俭朴、不争强好胜,把慈爱放在首位,可见老子是将“慈爱”的品质做为自己最珍视的宝贝。越是缺乏爱的地方,爱就显得越是珍贵,战国乱世需要慈爱,现代同样也需要慈爱。在人际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以慈爱之心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一剂良方。
  除此之外,老子还反复提到谦虚:“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泰”在这里的意思是骄傲恣肆,这句话是说圣人要摈弃一切强求的、奢侈的和骄恣的东西,不强求,不过度享受,不骄傲;老子又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意思是不认为自己能看见,反而能看得明白;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明辨是非;不居功,反而能成功;不自大,反而能成为受人尊重的长者。放低态度,谦虚谨慎,所以能看明白事情、有功劳、成为长者。语
  参考文献
  [1]郝洪涛.道德经的文学性[J].社科纵横,2011(07).
  [2]张华菲.浅谈老子《道德经》的文学性[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3]郭红军.《道德经》的德育观及其启示[J].南方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01).

《道德经》的文学价值及德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