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5期 ID: 422737

  

欧·亨利小说的创作风格及其语言特色

◇ 田晓芳

  摘要:欧·亨利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在创作上擅于从平凡的生活中选取题材,以小见大;安排细致精巧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语言采用多种修辞手法,诙谐幽默;在小说的结尾设置上,出人意料,被定义为“欧·亨利式结尾”。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欧·亨利的作品享誉全球,历久弥新。
  关键词:欧·亨利 幽默语言 故事情节
  引言
  欧·亨利是一位享誉世界文坛的著名短篇小说家,在创作风格上,以平凡真实的创作题材、细致精巧的故事情节、诙谐幽默的语言特征和出人意料的欧·亨利式结尾赢得了世界读者的赞誉和喜爱。
  一、平凡真实的创作题材
  欧·亨利的小说选取的题材平凡而真实。他所描写的往往是都市城镇普通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情景,就像每天人们经历的喜怒哀乐一样平凡真实,但是他又能对这些平凡的生活进行细致入微地观察,将形形色色的平凡人进行艺术加工,生动再现底层人物的生活情景,从而对社会的主题进行深刻地披露。
  欧·亨利善于从底层人民的生活中寻找素材进行文学创作,首先与他复杂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欧·亨利的一生坎坷波折,他由祖母和姑姑抚养长大,15岁的时候在叔叔的药房里当过学徒,1882年以后,他先后做过牧羊人、厨师、婴儿看护员、歌手、戏剧演员、药剂师、绘图员、记者和出纳员等多种职业。在这段时间里,他深深感受到美国西部底层人们身上勤劳、善良、勇敢、淳朴的美好品质,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性格特点都成为了欧·亨利小说的重要素材。1896年,欧·亨利受到了盗用公款的起诉,他在被传讯的前一天出逃,次年回国探望妻子被捕。入狱服刑期间,他担任了监狱的药剂师并认真开始小说创作。在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中,欧·亨利生动描写主人公希望通过骗吃骗喝、砸毁橱窗、小偷小摸被逮捕进监狱过冬的情景,《重新做人》里对盗贼吉米的描写,大概与他在狱中见闻有关。丰富曲折的经历和与不同行业的底层人民的接触,使作者在小说中能够将真实的生活充分地体现出来。
  欧·亨利在展示美国生活的全景图时,注重刻画平凡真实的底层人物,他选取的主人公朴实无华,他们生活在社会的下层,踏实地为生活努力,有的甚至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挣扎在温饱线上。这些主人公虽然都是小人物,却都有着质朴善良的品格和真诚无私的情感。《麦琪的礼物》描写了一对普通的相亲相爱的夫妻,妻子德拉为了给丈夫送一个可心的圣诞节礼物,剪去了自己心爱的长发,换取了二十块钱给丈夫买了白金表链。《重新做人》里描写了盗贼吉米出狱后已经改邪归正,却为了救一个孩子而不顾再度入狱的后果重新盗窃,他的举动也得到了警察的宽容和谅解。《最后一片叶子》里写了琼珊小姐认为常青藤叶子的凋落象征着自己生命的衰败,等叶子落光的时候就是自己应该死去的时候,因此精神萎靡、郁郁寡欢。老管家贝尔曼为了保留琼珊的希望,在风雨凄苦的夜晚为她画了一幅永不凋零的叶子摆放窗外,自己却着凉患肺炎去世。在欧·亨利的小说中,这些人物的身份是卑微的,他们挣扎在生活的深渊,为了生存而劳顿一生。但是这些平凡的人物,却能够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中保持自己高贵的品格、真挚的情感、坚定的追求,引起了读者对平凡人的深思,意义非凡。
  二、细致精巧的故事情节
  欧·亨利小说故事情节的精巧表现在叙述线索的灵活转变上。在欧·亨利的小说中,几乎每一篇都能找到两条或者更多的叙述线索,灵活地转变叙述线索,巧妙地安排故事情节,是他创作的主要手法。代表作《麦琪的礼物》中,妻子德拉有一头瀑布一样美丽的秀发,丈夫吉姆有一块祖传的金表,这都是他们最心爱和最引以为傲的“奢侈品”。为了给自己的伴侣一个可心的圣诞礼物,他们同时卖掉了自己最骄傲的物品,购买了对方“奢侈品”的附属品:表链和梳子。但是世事弄人,他们阴错阳差地让彼此的礼物都成了无用的东西。这里有两条叙述线索,一条线索是妻子德拉剪掉头发买了白金表链,另一条线索是丈夫吉姆卖掉金表买了整套发梳。两条线索齐头并进,最后碰撞在一起,真相大白,小说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效果。在《警察与赞美诗》中,情节的灵活设置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叙述的主线是无家可归的苏比一心想被捕入狱,在监狱里度过冬天。他几次三番地向警察发起挑战,比如砸掉商店的橱窗、偷了别人的雨伞、在公共场所大喊大叫扰乱秩序,甚至当着警察的面调戏妇女,每一次的努力都让我们感觉他入狱是可能的,但是警察就是不抓捕他。在这场荒诞的闹剧快要接近尾声时,作者转换成了苏比的视角,描写了苏比接受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他在赞美诗中放弃了要入狱的念头,决心洗心革面,却在这时被警察逮捕入狱。在苏比想尽办法想要入狱时,他没能入狱,而在他放弃入狱念头时,却被抓捕,情节的精巧细致达到了传奇性的效果,令人赞叹。
  欧·亨利小说故事情节的精巧还表现在他对情节的简化。这种简化凝练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人物环境的简化。环境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欧·亨利大胆地放弃了这一常用方法,对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描写都简化到了最低的限度。例如《麦琪的礼物》中,男女主人公吉姆和德拉处于什么样的时代?出生于什么样的家庭?两个人是如何相恋的?各自的工作和职业都是什么?作者都没有交待。二是对重要情节的简化。例如在《最后一片叶子》中,老管家贝尔曼在雨夜中画常青藤的叶子应该是小说的高潮所在,但是作者没有细致地描绘这一情节,甚至对贝尔曼都没有过多的交待,只是说“头一天早晨,门房发现他的鞋子和衣服全都湿透了”“一盏没有熄火的灯笼,一把挪动过地方的梯子,几支扔得满地的画笔,还有一块调色板,上面涂抹着绿色和黄色的颜料”就完成了所有的描述。贝尔曼如何在雨夜艰难为琼珊作画,如何在画好后怀着对琼珊关怀的心情将画作放到窗外都被略去,留下了大段的艺术空白。三是对小说结尾的简化。欧·亨利的小说结尾总是短促有力,给人无穷的遐想空间。小说《二十年后》写了好友吉米和鲍勃有一个二十年后重聚的约定。当警察吉米去赴约时,却认出鲍勃正是要逮捕的通缉犯。小说以吉米留下的一张纸条作为结尾:“鲍勃:我是准时到场的。在你划火柴点雪茄烟时,我发觉你正是芝加哥要缉捕的人。我自己总有些不忍下手,所以我走开,找了一个便衣探员来干这件事。”鲍勃是如何被抓捕的?他的心情如何?鲍勃被捕后吉米是否获得了嘉奖?他的心情又是怎样?作者没有再写下去,而是给了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   三、诙谐幽默的语言特征
  幽默是美国文学的传统,欧·亨利无疑也是一位出色的幽默大师。他受当时很多文学大家的影响,加之自己丰富曲折的生活经历,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幽默语言,使小说读起来生动活泼,十分有趣。在他的作品里,不仅可以见到底层人物使用一些有趣的俚语,也能发现他擅于使用夸张、比喻、用典、谐音、双关语等多种修辞方法。在《两位感恩的绅士》里,欧·亨利用“两颗淡色的醋栗”来描写流浪汉的眼睛,夸张地表现了流浪汉生动的形象。在《麦琪的礼物》中,欧·亨利写德拉美丽的长发,说“如果示巴女王也住在天井对面的公寓里,总有一天德拉会把头发披散下来,露出窗外晾干,使那女王的珍珠宝贝黯然失色”,写吉姆的金表时说,如果把所有的金银珠宝都放在地窖里,让所罗门王当守门人,那他遇见了吉姆掏出金表来看一眼时,也会“嫉妒得吹胡子瞪眼睛”,这种夸张的描写在欧·亨利的小说中随处可见,不仅增强了情节的表达效果,也为小说增加了幽默的喜剧成分。除此之外,欧·亨利的语言还有一种诙谐效果的幽默。在《精确的婚姻学》中,作者有一段对寡妇的侧面描写:“我有一个老朋友,齐克·罗特原先在杂耍场卖苏打水和拔牙齿,去年喝了一个老医生的消化药,而没有喝老是使他大醉的万灵药,结果害得老婆当了寡妇。”这段话不仅介绍了寡妇的背景,又讽刺了寡妇的丈夫酗酒成性的恶习,还嘲笑了给他看病的医生是如何的昏庸。在《警察与赞美诗》中也不乏一些善意的诙谐语言来增强小说的幽默效果。他写苏比想要去监狱蹲三个月是他“伟大的理想”,而那个有监狱和疯人院的小岛让他“梦寐以求”,而法律这个国家最严厉的武器竟然是“比慈善还和蔼可亲”(言外之意是慈善比法律要冷漠得多)。
  四、出人意料的特殊结尾
  欧·亨利在小说结尾的设置上显示了惊人的独创性,他闻名世界的代表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结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犹如中国曲艺中的“抖包袱“艺术,他的小说往往在故事的发展中对重要的情节严守秘密,只在个别的地方做简要的说明,做好铺垫,等到结尾时才将“包袱”抖出来,向读者展示出最重要的真相,使情节跳出人们潜意识里预设的结局,峰回路转,令人错愕。读者在看到结尾的同时,才能得知整个故事的意义和人物性格的全部真实,在惊讶之余,又不得不承认其合理性,戏剧性的转变让读者不得不对作者绝妙安排拍手叫绝,这种特色也被称之为“欧·亨利式结尾”。《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叶子》等代表作都是这一创作艺术的成功实践,其他诸如在《女巫的面包》中,女主人公玛莎小姐是个大龄剩女,她对常来自己面包店买面包的中年男人心生爱慕。为了表达自己的情谊,她偷偷在中年男人购买的陈旧面包中添加了黄油。按照通常的逻辑,接下来将要展开的应该是一个男女之间情愫传递的爱情故事,但出人意料的是,中年男人没有丝毫的感激之情,反而非常愤怒地冲到面包店对玛莎小姐破口大骂,甚至想大打出手,原来这个中年男人购买陈旧面包是为了绘图需要,而面包中的黄油使他的心血付诸东流。小说的结局打破了读者“大团圆”式的阅读经验,创造了意想不到又意味深刻的结局。语
  参考文献
  [1]刘红艳.精巧幽默见真功——论欧·亨利短篇小说创作风格[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1(03).
  [2]农舒淋.欧·亨利小说语言特征及写作特点分析[J].芒种,2013(02).
  生态视角下对《鲁滨逊漂流记》的解读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运营与管理学院 肖宇
  摘要:生态主义理念对于人类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生态主义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这不仅是作者生态观的一种外在表现,也是文学的一个责任,即通过文学之笔来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从而能够实现对生态的保护。本文从生态视角出发对《鲁滨逊漂流记》进行解读。
  关键词:生态视角 《鲁滨逊漂流记》 文学 责任艺术
  引言
  上世纪七十年代,人类生活的环境正在逐渐发生改变,周围的环境不断恶化,由于人对资源以及环境的过度开采,使得这种变化逐渐加重。人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无法实现与外部世界的分离,因此只好开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衍生到社会以及自然生态的领域。人们在对环境问题进行关注的时候,也开始对文学作品中的生态问题进行探讨,生态是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内容,生态文学认为自然生态应该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伦理价值的尺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世界的发展变得更加迅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逐渐失去平衡,在生态主义理论背景下,社会的快速发展已经与生态环境的发展非常不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恶劣,生态主义对于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十分和谐的探讨,希望可以唤起人们的觉醒意识,能够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能对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进行探讨,从而控制这种破坏的力度,构建一种和谐的社会。人对自然有一种征服的欲望,但永远都不可能征服自然,人类中心主义的缘故,使得自然生态环境变得更加恶劣。对自然和人类的关系进行研究并不只是自然学家的任务,也是文学家的一个责任,但是文学家只能通过文学之笔来实现对自然的保护,因此很多作家开始利用文学,倡导将文学与生态之间进行有机结合,强调在创作过程中要具备一定的生态视角,从而加深作品的内涵。在《鲁滨逊漂流记》这部作品中,对人类中心主义有一定的反映,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现状进行了展示。
  一、《鲁滨逊漂流记》简介
  《鲁滨逊漂流记》创作于十八世纪初,十八世纪的英国社会正好是由传统的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时期,工业革命加剧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小说的作者是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丰富小说的奠基人丹尼尔·笛福,他也被称为欧洲的“小说之父”。丹尼尔·笛福的小说作品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鲁滨逊漂流记》是他的代表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鲁滨逊是一个十分乐观勇敢的人,通过自己的智慧以及勇气战胜了生活中的困难,对于当时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社会风气进行了展示。主人公鲁滨逊在一次冒险出海的过程中遇到了海难,结果这一场海难使得他在海岛滞留了二十八年,在恶劣的环境中,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以及坚持不懈,将一个荒废的岛治理成为一个新世界。从生态文学视角来看,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活其实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一种处理,而他最终改变了这个岛的现状,使得荒岛成为欣欣向荣的新世界,由此可以看出人类思想中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观。   《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知名度很高的小说,这部小说一共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鲁滨逊最初航海情况及其在巴西经营种植园的情景,第二部分对鲁滨逊在荒岛生活的二十八年进行了梳理,第三部分则将他回国之后的状况进行了描绘。从这部小说可以看出,鲁滨逊是一个典型的殖民主义者、资产阶级开拓者和冒险家,正是因为心中有冒险精神,因此在一次有危险的出海行动中遇到海难,他不愿意留守在家中,接手自家的生意,不愿意一直沉浸在那种安逸而且麻痹的生活中,因此十九岁便出走,他喜欢大海的广阔以及大海中充满的危险性,这使得他的冒险精神有了用武之地,于是他到海上漂泊,航海中沉船遇险,被掳为奴,在经历了种种挫败感之后,开始有了转机,到巴西经营种植园获得成功,但是他并不满足,他觉得可以从大自然中获得更多,于是将自己的眼光转向了非洲,冒险横渡大西洋。在航海中,鲁滨逊所乘坐的贩运黑人奴隶的船遇到了暴风雨,除他以外,船上的人全都遇难,他在一座荒岛上存活下来,在荒岛上,他使出浑身解数也没有办法,于是只能承受,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他惊人的承受力,对外界环境的承受能力十分强,于是开始重拾信心,使自己冷静下来,从绝望的生活中寻找希望,并且勇敢地活下去,最终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
  二、生态主义视角下对《鲁滨逊漂流记》的解读
  (一)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
  十八世纪是英国快速发展的时期,工业时代的出现,使得英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了经济利益,人们开始无休止地对自然进行掠夺,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生活开始有了全新的改变,生活质量有了提升,但是身边的自然环境也发生了改变,为了使得这种状态不会恶化,我们在生活中必须要加强对自然和生态的保护,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从而能够实现自然和人类的和谐共处与发展。但是人类总是会受利益驱使,在利益的诱使下,人开始有了很多不好的行为,这些行为开始对自然造成破坏,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恶化。在生态主义理论背景下,人类对于生命以及自然应该是尊重的,认为人类与周围的环境以及文化之间是相互依存也是相互影响的。但是随着人类欲望的膨胀,人类中心主义凸显出来,有人认为,人类是整个自然生物圈的核心,人才是整个生物圈中有价值的存在,其他的事物,包括动物和植物都是没有价值的,自然是可以被人类征服的,人类的地位要高于自然。从鲁滨逊在海岛上对自然界中的植物以及动物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他认为人类才是自然的中心,植物以及动物是可以被人类践踏的。
  笛福生活的时代,社会出现了很大的变革,他所处的时代,自然科学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使人类对于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充满信心,人们认为通过人类研发的各种技术可以使得自然臣服于人类的控制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上更是出现了一种认为“科技万能”的思想,人们开始通过研发的各种新技术和设备对自然进行索取,而且是一种无止境的索取,因此导致自然的发展变得越来越恶劣。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的影响,使得人与自然二元对立以及人类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得到了加强,于是导致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加不和谐。在生态与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还应该要积极加强对自然的保护,只有对自然进行保护,对自然本身的一种和谐的状态进行维护,才能促进自然和人类的双重发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更加看重的是自己的经济利益,更加看重要如何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因此扭曲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生态主义理论的研究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本身不仅是一种利用的关系,更是一种依赖,人类的发展是离不开自然环境的,这种依赖关系是随着人与自然的发展逐渐建立起来的,生态主义理论将文学的影响意义进行了拓展,拓展到人类生态意识的唤起过程中。在《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鲁滨逊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描绘,从而希望可以唤起人们与自然平等相处的态度。
  (二)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关系
  人类中心主义使得人与自然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对立关系,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恶化,在《鲁滨逊漂流记》中,这种异化还表现在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关系中,鲁滨逊在荒岛上,不仅破坏了自然界的环境,也对原住民的生活产生了影响,因此可以看出,他的行为,不仅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对生活在自然中的百姓产生了影响,通过对资源的掠夺和思想意识的改造来推行他的殖民统治。鲁滨逊本来生活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中,他的一生可以说是衣食无忧,但是他的欲望使得他开始去冒险,第一次出海到非洲, 他就尝试到了赚钱的乐趣,于是使得他更加野心勃勃,他还把英国的工业品在巴西卖了高价,在后来贩卖黑奴的过程中,他还占有了更多的土地,当发现他落难的荒岛没有其他人的时候,他十分高兴地说,这里的一切都是属于他的,他作为一个殖民者,在占有了土地、使土著人沦为奴隶之后, 就按照西方的殖民方式对他们进行控制,让当地的土著人接受了英语,在教授他们英语的过程中,首先教他用英语表达“主人”“是”和“不是”等词语,这彰显出他骨子里十分深刻的殖民意识。在荒岛生活的过程中,鲁滨逊无意中把一个小布袋的谷皮倒在了土里,后来发现这些谷皮可以长出作物,随着岛上人数不断增加,他们也扩大了种植的规模,这些作物的种植可以使得岛上人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影响,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生态入侵”,对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了破坏,引起当地生物链的一系列变化。

欧·亨利小说的创作风格及其语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