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语言学研究重点从语言结构向言语应用方向的转移,言语体裁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新热点。在当前的研究中,言语体裁理论与言语行为的关系、言语体裁的分类、言语礼貌原则对言语体裁的确定作用等问题引起学者们的极大关注。
关键词:巴赫金 言语体裁 言语体裁分类
引言
言语体裁理论是描写和阐释人们交际规则、语言表述中语言结构的重要因素和基本方式。言语体裁理论认为,体裁对表述有组织功能,在交际中首先选择的不是语言手段,而是言语体裁。20世纪90年代起,以体裁为中心的研究日益增强,言语体裁学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具有普遍性。
一、言语体裁理论在当代的发展
“言语体裁”概念对语言学家巴赫金的语言理论来说至关重要。人们进行言语交际时,就是通过一定的言语体裁来说话。我们所有的话语都有一定的、相对固定的典型形式——口头或书面的言语体裁。假如不存在言语体裁,言语交际就简直不可能进行了。巴赫金的言语体裁理论在语言学界得到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体裁学”应运而生。并在世界各地相继成立了以萨拉托夫、伏尔加格勒和彼尔姆为主的多家学术研究中心。许多知名语言学者投身到言语体裁研究中,形成了一支相当强大的研究队伍。根据众多研究成果,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四个言语体裁理论研究角度。
(一)言语体裁理论的语言学角度研究
言语体裁理论的语言学角度研究是指用语言学的系统结构的方法,借用言语行为理论的术语对巴赫金言语体裁思想进行阐释和解读,从言语者的意向出发,描述言语体裁结构中的语言单位,对言语体裁进行分类和描述。其中,言语体裁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的关系格外引人关注。大多数学者认为两个概念是相互关联,用法上是等同的,相似的。有学者认为,言语体裁和言语行为是同类概念,因为言语体裁是很多言语行为的总和,这些言语行为是由于某些特殊的目的被选择出来并联系到一起,通过言语体裁得以实现。
与上述观点相反,有些学者尝试对言语行为和言语体裁的内涵加以区分。与言语行为相比,言语体裁内涵要比言语行为内涵宽泛得多,言语行为理论和言语体裁理论的本质区别在于对话语的理解。前者注重的是语句能够完成交际任务,尤其是同一语句在不同社会环境中实施的各种言语行为,简单地说,就是说话人说出一句话,同时实施该行为;后者则注重突出作为体裁模式的话语,也就是说,说话人为保障受话人做出可能的反应而说出的一段话语,可能由若干个语句组成。因此,学者孙淑芳在《言语行为理论研究动态》一文中,将术语理解为“语句”(言语行为理论)和“话语”(言语体裁理论),以示区别。
尽管上述两种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两者依托不同的理论,各自的着眼点与研究对象都有较大差异。言语体裁理论从一开始就是语言学理论,其内涵与外延大大超过言语行为理论,后者限于日常语言研究、单句层次。即便如此,两者不但不冲突,在许多方面还具有互补性。
(二)言语体裁的交际语用学角度研究
言语体裁的交际语用学角度研究是基于语言学家巴赫金言语体裁的对话本质展开的,依据的是巴赫金的整个对话哲学、文化哲学。学者们从交际语用学角度把言语体裁看作人们社会互动的典型情景的语言表达,对语言的考察也必须在交际情景的对话语境中,甚至在民族言语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中进行。语用预设作为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在交际或文学作品中常有运用。帮助作品中人物巧妙交谈、理解言外之意、技巧及传递信息,帮助作者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交际语言学角度研究言语体裁,有时会出现某种偏向,在研究中重视的是交际双方的因素,首先考虑说话人和受话人在具体环境中社会文化条件下的相互关系,其次才是逻辑、语法。这也成为交际语用学角度研究言语体裁最大的不足之处。正如巴赫金所说,语言形式和表达典型的形式,亦即言语体裁紧密联系,一起进入我们的经验和意识。学会说话,就是学会建构话语。言语体裁几乎像语法形式(句法形式)一样组织我们的语言。
我们比较言语体裁的语言学研究和交际语用学研究可以发现,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研究对象是独白,后者研究对话;前者重视逻辑、语法,后者重视具体情景下的互动;前者是静态研究,后者是动态研究,是言语体裁理论的综合方向,它在与语言的关系中把握和理解体裁,把二者看作言语构建和理解的模式,体现了语言和体裁本质上的统一性,它不仅把体裁系统作为言语的形式方面,也看作言语的内容方面。相比较而言,交际语言学角度研究言语体裁更贴近巴赫金理论思想精髓,是目前言语体裁理论研究最有潜力和主流的方向。
(三)言语体裁的功能修辞学角度研究
关于言语体裁的功能修辞学角度研究是从语言学层面研究语言的使用,研究语体理论,逐渐过渡到研究“言语体式”,与巴赫金言语体裁理论有相同之处。功能修辞学是研究语言实际运用的学科,用功能修辞学理论和方法来阐释言语体裁,会有许多新发现,产生新的思想,是前景广阔的研究方向。巴赫金说:“每一种活动领域的特殊的言语交际条件,都产生一定的,固定的主题内容、语篇结构和修辞的话语类型。”任何语体和修辞都和话语以及言语体裁密不可分,言语体裁研究使修辞学具体化,应用化,同时也从另一方面促进语体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四)言语体裁的社会/心理语言学角度研究
主要从社会/心理语言学角度研究和描写不同言语情景中言语体裁的规律,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其认为,话语者在言语交际中使用言语体裁不是交际的外部条件,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心理过程。在说话之前的那一刻,话语者应该列出话语提纲,并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1)交际情景特点(平衡交际,不平衡交际);(2)交际类型(日常交际、商务交际、政治交际等);(3)交际意图(命令、请求、建议、讨论等);(4)与其他因素相符合的语言表达方式。由此可见,交际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话语者对言语行为体裁的规范掌握情况,还取决于对超语言因素、社会/心理语言学领域了解情况。心理语言学角度研究言语体裁有助于学习外语,因为学习语言应该通过掌握体裁规范开始,在交际情景中产生并继续交际行为,判定几乎所有的该口头交际情景中的基本要素。
二、言语体裁分类
由于言语体裁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言语体裁的分类一直是体裁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到目前为止,该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最常见分类角度有以下几种。
(一)根据言语体裁的复杂程度
巴赫金未对言语体裁进行过严格分类,只根据言语体裁的复杂程度将其分为第一性体裁和第二性体裁。前者指对话形式,直接反映交际中面对面的对话情景,如请求、建议、家庭对话、书信、会议发言等体裁,属于基础性的语言运用。后者则是专门性体裁,反映有组织的文化交际的复杂情景,包括文学、文章、著作等,是复杂的高级的言语体裁。
(二) 根据赛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语言学家将言语体裁分为五种类型:(1)陈述类,如说明、主张等,在完成这些体裁的时候,话语者需要保证所说内容的真实性;(2)指令类,如命令、请求、建议等,以受话者为中心,行为目的在于促使受话人完成某一行为;(3)承诺类,如威胁、发誓、承诺等,这类体裁以话语者为中心,行为完成者为话语者本身;(4)表态类,如问候、感谢、道歉等,通常反映的是话语者在使用这类体裁的心理状态;(5)宣告类,如退位声明、遗嘱等,具有固定的体裁格式。
(三) 根据交际目的
当前语言学界,多数研究者对言语体裁的分类都倾向于以表达交际目的和意向性目的为主要依据,言语体裁分类方法和构成模式可以将更多的言语体裁涵盖其中,更加准确全面,受到语言学界的广泛认可:(1)信息类体裁,旨在让受话人掌握某一信息,如通知、协议书等;(2)评价类体裁,通过对受话人某些方面的评价,达到改变对方自我感觉的目的,如表扬、称赞、指责等;(3)祈使类体裁,目的在于促使某一行为的发生/不发生;(4)礼节类体裁,通过表述或者阐述来完成某一社会性的事实,行为完成过程中以言语礼节作为基本要求。
结语
语言的使用是在人类交际活动中参与者单个而具体的表述形式,在每一个领域都锤炼出相对稳定的表述类型,这就是巴赫金的言语体裁理论。随着语言学研究重点从语言结构向言语应用方向的转移,言语体裁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新热点。在当前的研究中,言语体裁理论与言语行为的关系、言语体裁的分类、言语礼貌原则对言语体裁的确定作用等问题引起学者们的极大关注。由此可以看出言语体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言语体裁既是源于过去交际行为的典型话语形式,同时又是准备未来交际行为的言语积累。言语体裁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诸如言语体裁的分类、具体言语体裁类型的应用、跨文化交际中言语体裁的异同等问题的研究仍待深入。语
参考文献
[1]袁俭伟. 巴赫金言语体裁理论研究[D]. 南京大学,2011.
[2]郑洁.人际功能视阈下网络交际语言的权力意志研究[J].语文建设,2013(32).
[3]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M].白春仁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4]穆秀丽.美国文学家希利斯·米勒的文学言语行为理论探邃[J].语文建设,2014(29).
[5]孙凤波.语域三要素在庭审话语中的实现——语义和形式[J].语文建设,2013(33).
[6]孙淑芳.言语行为理论中若干术语的阐释[J].外语学刊,2002(3).
[7]张珂.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运用以及关联性语境解读[J].语文建设,2014(27).
[8]张芬香.语用预设的语篇功能与策略探究[J].语文建设,2014(29).
[9]李海林.致力于语用教育实践探索是当务之要[J].语文建设,2014(34).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俄、中、英民间文学作品中言语体裁类型比较研究》(SY1311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