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励志文学作品阅读能够在文学作品和德育教育之间搭建一座桥梁,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成为德育教育的有益补充。本文分析了励志文学作品阅读与大学生德育融合的必要性,并从励志文学作品阅读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爱国的热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审美的品味,有助于塑造大学生崇高的信仰,有助于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四个方面,阐述了励志文学作品阅读体验和德育目标的契合点。
关键词:励志文学 阅读 德育
一、励志文学作品阅读与大学生德育融合的前提
我国历来重视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但就实际情况来看,却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忽视道德教育。当代德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两部分。在实际教学中,“德育”更是被狭隘化为“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道德教育的严重缺失。二是重视规范课堂教育,忽视渗透教育。德育的本质,是对一个人持续、绵延的塑造过程,这就决定了德育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当前高校德育活动的开展,主要采用说教式的理论灌输。高校德育的成果主要依据课堂作业、期末考试来衡量,也大大偏离了德育的初衷。
励志文学作品阅读恰恰弥补了大学生德育中的缺陷。一部优秀的励志文学作品,本身就是关于完善的人格、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的真实反映。大学生通过阅读励志文学作品,往往能置身其中,随着作品中的情节起伏而产生相应的情绪波动,最终深深被作品所传递的价值观感染。将励志文学作品与大学生德育进行融合,就是在文学作品的心灵共鸣与德育教育的培养目标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以励志文学作品为引导,唤醒大学生内心的积极情感,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励志文学作品阅读既解决了德育过程中忽视道德教育的问题,又解决了德育过程中忽视渗透教育的问题,使良好的道德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内化为大学生的个人素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励志文学作品阅读与大学生德育的契合点
励志文学作品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往往传递着坚忍不拔、勇于担当、积极向上、追求理想、忠于信仰等多种优秀品质。大学生德育本质上就是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丰富的审美观和完整的人格为目标的,由此可见,励志文学作品阅读体验是与大学生德育目标高度契合的。
(一)励志文学作品阅读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爱国必先知国,知深而爱切。假如国家在大学生的心目中只是一个平面化的符号,那一切的爱国情感都是空谈。只有对自己的国家有着生动、深切的了解,才有产生爱国情怀的土壤。励志文学作品中许多都生动地记载了我们国家和民族战斗、奋斗过的历史,将国家的发展历程真切地还原在大学生的面前。例如: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荷花淀的男人和妇女们参与抗日战争的故事。作品中先是描述了“这女人编着席”“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等日常生活情景,使读者读起来充满了亲近感,接着才描述了妇女们遇到日本兵,与日本兵展开紧张的追逐战的情况: “小船拼命往前摇”“大船追的很紧”“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阅读这样的文学作品,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像抗日战争这样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不仅体现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也体现在寻常百姓的生活中,个人的生活状况和命运发展,永远是与国家的历史进程息息相关的。
文学作品不仅帮助大学生对国家历史有更生动的了解,更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荷花淀》中的主人公并不是直接参与战争的战士,而是生活在白洋淀的一群平凡、朴实的家庭妇女。但就是这些在生活中温柔、普通的家庭妇女,在面临国家的敌人时,都表现出了坚强、果敢的优秀品质。她们不仅勇敢地与敌人周旋,更表现出了随时准备为国家牺牲的爱国精神。在这些文学作品中,爱国主义再也不仅仅是躺在教材和书本上的几句宣传和说教,而是《荷花淀》中普通妇女的那句:“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虽然只是一句普普通通的大白话,读起来却能够震撼心灵。作品中的农村家庭妇女尚有如此爱国情怀,大学生读者则更容易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牵动出真挚的爱国热情。
(二)励志文学作品阅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审美的品味
励志文学作品对大学生的审美观有一定的影响。现代社会到处充满了诱惑,既有过去“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主义,也有当下“这是一个看脸的世界”的以貌取人的风气,林林总总的言论混淆了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科学与愚昧,使大学生容易形成低俗的审美取向。励志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塑造的人物,正是高尚人格的集中体现,能够矫正读者的审美观念,告诉读者什么是真正的美,什么是真正的丑,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英国文学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中塑造了一个自尊自爱的女性形象,女主人公的一段经典对白如是说:“你以为,我贫穷、卑微、长相普通,个子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吗?——你错了,我的灵魂和你一样充实,我的心和你一样丰富!如果上帝给我美貌和金钱,我也能够使你离不开我,就像现在我离不开你一样。”正如文中所说,简爱“贫穷、卑微、长相普通、个子矮小”,但是她自立自强,勇敢地追求平等与自由,这些优秀的品质使读者能够不由自主地喜爱上这样一个女孩,并发自内心地觉得她拥有真正的美丽。励志文学作品通过塑造一个个深具人格魅力的人物,用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告诉读者什么是善恶美丑,提高了高校大学生的审美品位。
(三)励志文学作品阅读有助于树立大学生崇高的信仰
树立崇高的信仰,是大学生德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我们又常说“这是一个缺乏信仰的时代”。当代大学生渴望能够有一种信仰来对自己的人生起到精神引导的作用,励志文学作品阅读恰恰提供了这样的功能。《平凡的世界》塑造了孙少安、孙少平、田润叶、田晓霞等一群普通青年的成长历程,他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地向着理想追求、进步,为当代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和人生理想提供范本。特别是孙少平怀着青春与梦想,成为了一名煤矿工人以后,与城中读书的金秀、兰香等朋友产生了落差。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煤矿工作:煤矿下的生活,虽然和你们这里有天壤之别,可那也是一种生活,生活里的苦难也是一种幸福。尽管《平凡的世界》中所发生的故事与现代中国已经有了天壤之别,但依然靠着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与当代大学生产生着情感共鸣,孙少平的一言一行,都能在大学生的内心形成共振。孙少平说:“只有努力工作,才能叫人尊重。”咀嚼这句朴实的语言,使人们重新产生对生活的希望和热情,帮助大学生重塑淳朴的职业理想。
除了帮助大学生塑造崇高的职业理想,励志文学也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信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讲述了出身于贫苦工人家庭的保尔·柯察金奋斗一生的经历。少年时代的保尔在饭馆充当杂役,受尽凌辱。后来参军的时候,头部遭到重创。从战场走下来以后,保尔成为了一名铁路工人,经常在暴雨、大雪、泥泞、寒冷的环境中工作,时刻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威胁。然而,一切的磨难都没有打垮他。他的内心仍高喊着:“同志们,勇敢向前进,在斗争中百炼成钢,为开辟自由的道路,挺起胸膛走向战场!”保尔的切身经历赋予了这句话中的“百炼成钢”实实在在的含义,他以难以想象的毅力支撑着一生的战斗,依靠的就是自己内心的信仰:“我在自己的一生里也曾经历过被遗弃和背叛的痛苦。可是有一种东西却救了我:我的生活永远是有目的、有意义的,这就是为社会主义而奋斗。”信仰的力量是惊人的,它使保尔忘记痛苦,明白了生活的意义。 这种惊人的力量通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保尔·柯察金这样一个鲜活的人物传递给大学生读者,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大学生的思想,使他们能够明确自己的信仰,并坚定地为之倾力奋斗。
(四)励志文学作品阅读有助于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与社会的深度接触使他们初尝生活的艰辛。大学生能不能正确地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迷茫与困难,是否具备积极乐观地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非常重要。高校德育致力于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大学生面对这些社会问题提供了保障。与此同时,励志文学作品以带给读者“满满正能量”为主要特点,同样有助于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残疾作家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就是一部传递在困难中保持积极心态,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精神的作品。作者描述“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困难,甚至“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但是渐渐地,随着母亲爱的感染和地坛中来来往往的行人对作者的影响,作者渐渐想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他讲述自己的生命体悟,讲述自己如何重新获得了生活和奋斗的力量。这一系列详细的心理活动,不仅带给正处于困境中的读者以安慰,更带给他们重燃生活希望的启发。不仅是《我与地坛》,几乎所有的励志文学作品都毫不吝啬地传递着积极、乐观的精神,使人们拥有面对困难的力量:《平凡的世界》中说:“连伟人的一生都充满了那么大的艰辛,一个平凡的人吃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命运总是不如人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辛中,才使人成熟起来”;《老人与海》中说:“不过话得说回来,没有一桩事是容易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说:“生命中可能会刮风下雨,但我们可以在心中拥有自己的一缕阳光。”这些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甚至超过了一堂思想政治教育课所产生的效果,它能够获得大学生读者发自内心的认同,并充分激发了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语
参考文献
[1]李志谊,张效银. 用文学作品的审美孕育德育养成[J].语文建设,2013(05).
[2]艾军.论励志文学阅读在激励大学生精神力量中的作用[J].语文建设,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