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5期 ID: 422741

[ 欧阳娜 文选 ]   

看《名利场》与《围城》两部作品的异同

◇ 欧阳娜

  摘要:《名利场》是十九世纪英国作家萨克雷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萨克雷毕生文学作品中最能经受考验的佳作。《围城》是我国“五四”以后新文学中一部最具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被文学界的作家们称为“新儒林外史”。本文主要分析了两部作品不同的叙事角度和视角转换,相同的批判阶层,以及两部文学作品内容的融合之处。
  关键词:《名利场》 《围城》 异同
  引言
  《名利场》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小说家萨克雷的成名作品。这部小说以当时英国上流社会的生活为背景,描写了社会名利场中各种各样的人物。作者采用真实的、讽刺而又滑稽的写作手法,无情地揭露了当时英国上流社会的黑暗面。而《围城》则是我国学贯中西的著名作家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主要讲述了海归人士方鸿渐和几名女子有趣而又滑稽的情感故事。本文主要分析两部文学巨著的异同点。
  一、《名利场》和《围城》中不同的叙事角度和视角转换
  首先,《名利场》中的叙事角度不完全是全知叙事角度。和《围城》相比,它的叙事角度转换得更加频繁。假如说《围城》是以主人公方鸿渐为主要角度偶尔换取其他人物角度展开故事情节的话,《名利场》则是采用随意转换人物视角的方法展开写作的[1]。萨克雷有时以主要人物的角度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情节,有时又从次要人物的角度来描述某一件事情。多重视角的反复转换,形成了小说语言灵活多变的风格,增强了小说的讽刺作用,但同时也让小说显得杂乱无序。在《名利场》中,作者多次提到一位名叫汤姆·伊芙斯的先生。该先生熟知伦敦大人物、了解每位名流大家的风流韵事和秘密私事,通过这个人物的角度讲出了斯坦恩勋爵夫人的故事。汤姆·伊芙斯先生是一名典型的伦敦小市民,通过刻画这个人物形象,作者一方面批判了社会生活中小市民爱说三道四、趋炎附势的恶劣习性,另一方面也为后来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增添了几分喜剧色彩。但是,这个人物和整体的故事情节没有什么紧密的联系,是萨克雷生硬地插入小说的情节中去的,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小说的严谨性。在小说的最后章节,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口吻以证实人物的身份,也显得有些不流畅。所以,从叙事角度的严谨性考虑,《名利场》不如《围城》。
  其次,《围城》的视角转换较自然。例如:“孙小姐长圆脸,旧象牙颜色的颧颊上面微有雀斑,两只眼睛分得很开……此后,随着和孙柔嘉接触增多,才发现她并不像外表那样柔弱,她遇事很有主见,而且主见还根深蒂固,所以,在订婚一个月以后,方鸿渐仿佛平白增加了一个女主人”[2]。无奈此时他已落入圈套,后悔已晚。这种描写非常符合我们日常生活中从浅到深的认识过程,也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形。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方鸿渐思想认识上的浅薄,这种浅薄使得他永远没有办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感情、事业乃至一生的生活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围城》中的这段话:“最后高松年听说韩太太是美国人,他简直改容相敬了。能娶到外国老婆非精通外国学问不可,自己年轻时不也老想着娶个外国女人,但最终没有成功。他当时也没料想这外国老婆是在中国娶的白俄”[3]。这段话以高松年的视角,一步一步道出了高松年对韩学愈敬重的原因。接着作者笔锋一转,从全知叙事者的角度挑明了韩太太的真实国籍。短短的几句话,角度自然转换了两次,不同角度的转变,其一道出了高松年本人的表面情况,其二也道出了高松年本人表里不一、虚伪的本质,尖锐地讽刺了他崇洋媚外的滑稽、庸俗的心理。而《名利场》中:汤姆攻击斯坦恩勋爵邀请的女客人,说她们是邪女人,说自己“宁死也不允许老婆和她们来往”。此时叙述主体马上补充:“汤姆自己只要有机会巴结这几位太太,把自己老婆杀了当祭奠品也愿意,她们只需对他哈哈腰,点点头或者请他吃顿饭,他立马就会感到无上光荣”[4]。萨克雷的这段插入话语虽然把小市民的庸俗嘴脸揭露得更加彻底,同时也增加了讽刺效果,但是视角的转换过于突然,和《围城》相比较逊色。
  二、《名利场》和《围城》中相同的批判阶层
  萨克雷先生的《名利场》和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都带有明显的讽喻特色。他们两位作家采用截取时代中一个小小篇章的写作手法,把讽刺和批判的矛头直接对准了深处社会“名利场”中的各色人物,辛辣地讽刺了那个时代中高等阶层人们为了追名逐利而进行尔虞我诈、欺诈背叛的无耻嘴脸。
  首先,萨克雷的《名利场》向读者展示的是一个唯利是图、欺骗抢夺的丑恶世界[5]。萨克雷自称自己所生活的时代是“社会好像赌场,欺骗好像打猎”的时代[6]。社会中的人们都疯狂地热衷于追求权势、地位以及各种享乐。为了真实地再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萨克雷选用远处透视的写作手法,把小说的背景设定在创作时间的前三十年起,巧妙截取了十九世纪末英国社会的某一个侧面,通过乔装改扮成社会上流人物夏泼的奋斗历程,无情地嘲讽了上流社会贵族阶层冷酷、自私、狡诈的丑恶面目。小说的结尾似乎在告诉人们:时光是苍老的,人类过多地追求虚名浮利是完全没有意义和无聊的,追求这些物质东西的人们更是庸俗无聊的。读者读罢整部小说,深深对资本主义社会名利场中各种丑恶现象产生憎恶之情,进而进行思索人生的意义,何为人世间的真、善、美?以及在飘渺尘世中如何度过短暂的一生。
  其次,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选取的是抗战初期上流社会知识分子的生活层面,着重描写这部分人的人生。小说表面写的是方鸿渐的糟糕婚姻,实际上是通过对方鸿渐婚姻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婚姻的“鸟笼”和“困在城堡”的社会心理。处在婚姻中的人想逃离这座城堡,而在婚姻外面徘徊不定的人想走进这座城堡[7]。正应了小说的主题“城外的人想迫不及待地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刻不容缓地逃出去”。通过二者的鲜明对比,深刻揭露和嘲讽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陋习,以唤醒在“婚姻”枷锁中的人们,不要再犹豫,要勇敢地挣脱枷锁,到外面的世界寻求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最后,《名利场》和《围城》都通过具体生活细节的描写,真实再现了那个时代社会上层人物的唯利是图、庸俗无聊的生活,在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深深批判了社会上流阶层人物的罪恶,令人深思。   三、《名利场》和《围城》的融合之处
  细心的读者在读完《名利场》和《围城》以后,就会发现名利场实际上就是一座围城。小说通过艾米利亚和夏泼的悲喜人生历程,充分表达了全人类遇到的“围城”困境——不断的欲望,不断地追求成功,成功以后的不满足、厌烦,二者不停地变换,变换过程中交织着生活中的希望、失望,欢乐和悲痛等,构成人类平淡而又真实的生活。她们的围城境况告诉我们一味地执着追求人生的结果是虚妄的,人生的意义在于享受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而不是为了达到某一个目标,不择手段地作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试想如果你把整个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走好了,其结果自然是圆满的。
  当夏泼离开平克顿的女子寄宿学校时,她是在围城外面的人,他渴望过上城内舒适、美妙的豪华生活,所以她充分利用自己的美貌、智慧、情感,不惜一切代价达到目的。当她达到目的以后,回头审视自己的人生历程,才明白曾经她渴望的名和利也不过是瞬间烟花。真可谓绚烂至极才知平淡之美。区区以凡夫俗子生活在浩淼人世间,名利固然可以得到,但却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一个人假如过分地追求名利,就会变得贪婪、自私、冷酷和虚伪,丧失了人性中原本的美德,浑身沾满了铜臭味,也失去了一颗淡泊、宁静的心灵。但是所谓身处江湖,身不由己,由于身处在围城之内,她也无可奈何。夏泼没有向环境屈服,但又没有能力改变她所处的环境。当历经一切苦难以后,幸运的是仍有一颗热情善良的心在等待她的归来。她彻底认识到了淳朴、宽容以及宁静的价值,找到了心灵的归宿,逝去的岁月就让它随风而逝,未来的时光她将好好珍惜,体味生命的幽静之美[8]。夏泼的人生历程是一个完整的冲进围城又逃出围城的过程。通过她我们明白了诗人普希金的一句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生气!熬过这忧伤的一天,请相信,欢乐之日即将来临。
  结语
  《名利场》和《围城》都是享誉世界的文学著作,两部小说都生动地描绘出社会百态。小说中人物同样也是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代表,从他们的人生历程中,我们多多少少会发现自己及其周围人的影子。所谓文学即人学,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难道不是我们自己性格的真实写照吗?从表面上看,两部小说都写到了年轻人在爱情中的困惑和迷茫,但从深层次看,二者都表现了人们陷入精神围城中哭笑不得的境遇,在 “名利场”和“情场”的角逐竞赛中,夏泼和方鸿渐有成功,亦有失败,几番成败以后,对社会中的“名” 和“利”也产生了许多感概。语
  参考文献
  [1]黄翠兰.《名利场》与《围城》之比较[J].茂名学院学报,2008(05) .
  [2]文军, 徐飞.论《名利场》的叙述策略[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
  [3]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4]程淑芳.《围城》中的名利场与《名利场》中的围城[J].时代文学,2010(05).
  [5]邓含能,覃海洋.《名利场》与《围城》叙事艺术之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01).
  [6]杨绛.名利场译本序[J].文学评论, 1959(3).
  [7]曾艳波.《名利场》中主要女性形象的解读——剖析作者萨克雷的男权思想[J].云梦学刊,2006, 27(1).
  [8]李慧莉.论《围城》的讽刺艺术[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该论文属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现当代西部文学作品译介研究所部分研究成果】

看《名利场》与《围城》两部作品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