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十七世纪的理性主义为依托,分析了尤金·奥尼尔的《悲悼三部曲 》的女主人公莱维尼亚,以期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奥尼尔笔下的女性角色。莱维尼亚一味地讲究准则和家族的伦理,无视生命的价值,抛弃了亲情、爱情和友情,她的过度理性直接导致人性的缺失。
关键词:莱维尼亚 理性过度 人性缺失
引言
《悲悼三部曲》是美国著名悲剧作家尤金·奥尼尔运用古希腊悲剧模式的中期创作,剧中的莱维尼亚有恋父情结,而母亲克莉斯汀毒死远归的父亲又恰好被莱维尼亚发现,莱维尼亚发誓要替父报仇,便指使弟弟奥林开枪打死了母亲的情人布兰特,结果导致母亲饮弹自尽,莱维尼亚却异常地镇定,认为母亲罪有应得。紧接着,她又担心奥林揭发她曾经的丑恶行为,进而逼奥林开枪自杀。面对弟弟的死亡,她依然能自持,大踏步地离开屋子。
莱维尼亚无疑是非常理性的,她时刻不忘维护父亲和家族的尊严,对母亲的婚外情时时加以警告和阻止。一次次面对家庭的重大变故,丝毫不改理性的本色。理性主义思潮在17世纪的法国主要体现在:(1)人的理性是一种良知,一种先天的认识能力,人人生而俱有,是普遍和永恒的,所以人凭借理性能辨别是非,明辨真伪,因此唯有理性认识是真实而可靠的。(2)人的感情冲动会招致错误的判断,使人的行为陷入不轨,而正确的理性判断使人有正确的行为,所以欲纳行为于常规,则必须以理性控制感情。由此看出,莱维尼亚的理性超出了一定的界限,过度的理性使她丧失了作为一个人应该有的感情和善良。她憎恨母亲对父亲的不忠,但对于自己的母亲却太过无情和冷漠。她清楚弟弟可能会选择自杀,却未加阻拦。她有的只是她的自我道德观,家族的伦理和永不停息的杀人计划,最后达到了残暴和疯狂的境地,以致自取灭亡。
一、冷漠的理性
莱维尼亚深得彼得的爱慕,当彼得鼓足勇气企图和她谈论恋爱的话题时,莱维尼亚古板而粗率地告诉他她对于恋爱一无所知,也不想知道,因为她恨恋爱,她不能和任何人结婚,固执地认为父亲需要她超过需要母亲,她要呆在家里陪父亲,这种看似对感情的理性而实则冷漠的言辞瞬间将热情的彼得压倒。
在对待母亲的态度方面,莱维尼亚就不仅是冷漠了,近乎冷酷和无情。莱维尼亚深爱着自己的父亲,为了保护父亲不受伤害,她什么都愿意干,当莱维尼亚察觉母亲克莉斯汀与布兰特之间的私情时,她的理性使她做出不告发克莉斯汀的决定,正如她所说,父亲身体并不怎么好,她不想让他伤心,虽则她很希望克莉斯汀因为淫邪而受到惩罚。因此在告知母亲种种利害关系之后,她要求克莉斯汀做一个安分守己的妻子,并立刻摆脱掉布兰特。从她对事态的分析和处理上可以看出,莱维尼亚最初还是表现出她理智的本色,可以用坚强的意志控制冲动的感情,但这种短暂的冷静并不能掩盖她对母亲酷烈的敌视和严酷的仇恨。她当着母亲的面说:“你怎么那么下贱,竟想利用我来掩饰你的淫乱呢?……(带着一种冷酷的气氛)你这下贱的——你是无耻的、恶毒的!虽则你是我的母亲,我也要说!”这种猛烈的攻击显然已超出了理性的界限,使得母女之间的亲情关系变得没有意义。因为理性不单是人的认识能力和思辨理性,而且是对人的行为的控制力,约束力和指引能力,而这种能力是以“善”为基础的,指的是以善为目的的人的实践能力,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秩序,追求真理,追求善,追求逻辑与条理,讲求节制。莱维尼亚对待母亲的厌恶和无情使得她对理性和秩序的追求失去了善的基础,也就超出了理性的范畴。
二、变态的自制
莱维尼亚抓住了母亲毒死父亲的证据,发誓替父报仇,她深知没有弟弟奥林的协助,难以实现自己的复仇计划,于是她采取先发制人的办法,在奥林回家之前就把母亲与布兰特的私情透露给他。奥林回家以后,她制造机会让母亲私会布兰特,而自己和奥林则跟踪在后,她命令奥林每一件事都得依照他们的计划去做,找准时机枪杀布兰特而又不要引起别人的疑惑,在战场受过彻底训练的奥林在莱维尼亚的精心策划下神不知鬼不觉地枪杀了布兰特,紧接着,莱维尼亚又让奥林制造了谋财害命的假象。这一系列的行为充分印证了她坚强的意志和理性的思维。
理性是指“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和过程。是与感性,知觉,情感和欲望相对的能力,凭借这种能力,基本的真理被客观地把握。”只可惜莱维尼亚的理性此时只是概念上的理性,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她的这种理性早已失控,因为她无视生命的价值,随意夺去一个人的生命而又能保持变态的自制。面对布兰特的尸体,莱维尼亚“缓缓地走向尸体,站在那里俯视着布兰特的面孔。她自己的面孔是冰冷的,毫无表情。”最后莱维尼亚用一种凄厉的语调对尸体说“你怎么那么爱那个老奸巨猾的女人?……不过你死了!事情也就完结了!(她坚决地转过身去——随后又转回身来,僵直而阴森地站在尸体旁边,冷冷地做着祈祷,就像执行一种任务似的)但愿上帝饶恕你的罪恶!”冷静的自制使她变成了一个杀人凶手。
三、人性的缺失
在莱维尼亚看来,布兰特的死是他“罪有应得……是公道……是执行公正裁判的唯一途径”,而面对母亲的自杀,莱维尼亚已经变态的自制早已发展成为人性的泯灭。
克莉斯汀深爱着奥林,面对莱维尼亚的坚定和执着,她曾恳求莱维尼亚“看在上帝的份上,不要把奥林拖进来!他还在病着!他变了!他变得顽强而残酷……不要告诉他亚当姆的事!他会杀死他的!那时我就活不下去了!我会杀死我自己的!(莱维尼亚一惊,……她的嘴唇又张开来,好像要说什么话,但是她克制了那种冲动。陡然转过身去,一纵一纵地,就像一个机械的玩偶似的走出屋去……)”很显然,莱维尼亚知道杀死布兰特的后果很可能是失去母亲,但她还是那样做了。克莉斯汀得知奥林杀死了布兰特,痛不欲生,看着痛苦麻木的凄惨的母亲,莱维尼亚曾经有过短暂的亲情,她劝妈妈可以活下去,可是此时的克莉斯汀已近疯狂和失控,冲进屋去。莱维尼亚本想去追她,但又立刻压下这个冲动,决心转身背朝屋子,全身僵直地站在那里,等来的是一声尖锐的手枪声。“(莱维尼亚张口结舌地打了一个寒战,转身对着台阶,正待开始走上去,但又停下,颤栗地喃喃说)报应!爸!这是你的惩罚!”随即她便明快地告诉仆人去请医师,说妈妈因为痛心爸爸的死,在一阵昏迷中自杀了。
一个正常人,无论她多么地理性,都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母亲去选择死亡,面对母亲的死亡,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如此冷漠,淡定,无情到残忍的地步。朱光潜指出:“‘理性’就是笛卡尔在《论方法》里所说的‘良知’,它是人人生来就有的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是普遍永恒的人性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理性是真与善的灵魂。由于仇恨,莱维尼亚失去了生来具有的良知,失去了真与善的本体,她的理性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性了。她对事物有很强的认识能力,太清楚自己想要干什么,想要得到什么,理性对她的行为的指引能力,控制力和约束能力都达到了极致,只可惜少了善的基础,她成了一个可怕的杀人恶魔。
莱维尼亚的罪恶还远没有结束,按照她的理性思维,所有的一切不幸和罪恶都结束了,事情完了就该忘掉,奥林和她应该回到单纯的正常情况中,开始一种新的生活。然而,对于母亲的自杀,奥林深感自己有罪而无法自拔。此时的莱维尼亚突然对彼得产生了满腔的恩爱,急于体验爱情和婚姻,奥林成了她新生活的障碍。为了防止奥林揭露他们出去旅行时的丑恶行为而破坏她和彼得的婚事,莱维尼亚时刻监视奥林的行动,从而激起奥林的愤怒和反抗,像过去对待她母亲那样,她现在又逼着奥林去自杀,面对自己曾经深爱的弟弟,唯一的亲人,莱维尼亚吼道“(失去控制的力量——现在转身朝他,在一阵爆发的狂烈的憎恨与愤怒之中)我恨你!我但愿你死去!你罪该万死!你不应该活着!你要不是一个懦夫,你会自尽的!”奥林瞬间变得茫然和迷惑,他告诉莱维尼亚妈妈在等他,他要到书房擦手枪去,莱维尼亚此时选择躲在彼得的怀中寻求安静,她本能地掩住耳朵,依然等来了一声沉闷的枪声。
结语
莱维尼亚只有二十三岁,但身穿黑色衣服,看上去老得多,走路时带着军人的四平八稳的姿态,动作木然又僵硬,说起话来总有一种像军官下令的习惯,眼神里含有一种强烈的、严酷的仇恨,显得冷漠而严厉。莱维尼亚的性格和她的外表极其地相配,不管是对待朋友,还是亲人,她都绝对受理性的支配,从未带有任何感情,她冷漠的理性逐渐演变为一种变态的自制,一步步丧失了人性,伤害了朋友,害死了亲人。最终,罪孽深重的莱维尼亚意识到死去的人是不会轻易放过她的,她今后的一生将永远被鬼魂缠绕,她只能命令老仆人将她独自关闭在房里,和死人同住,让他们缠住她,直到孽债偿尽。
哲学家笛卡尔认为:意志不但是美满生活的良好指导,而且是美满生活的唯一指导。理性的表现有赖于意志,然而,凭想象的意志会导致人的错误行为,因此意志须受冷静的理性支配。而感情也应该受意志统御,否则感情冲动便破坏了合乎理性的意志的行为。所以,人若能以冷静的理性来决定意志,以坚强的意志来克制冲动的感情,就能达到善行。
莱维尼亚从证实母亲谋杀父亲,和奥林合谋杀害布兰特,逼死母亲,到等待弟弟自杀,无一不体现出她冷静的控制力和缜密的思维,但这种过度的理性和变态的自制都建立在她失去良知和人性的基础之上,她正确地判断和辨别真假的能力因此成为了种种恶行的帮凶。真与善的灵魂是理性,而过度的理性使莱维尼亚失去了灵魂,泯灭了人性。语
参考文献
[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五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2]尤金·奥尼尔.奥尼尔剧作选[M].欧阳基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3]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上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4]朱立元. 西方文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