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主要以凄美的小说内容言述人间的世事百态,其中尤以“死亡”主题创作的小说最为经典。本文就爱伦·坡小说中的死亡之美进行论述,通过探讨他在小说作品中对“死亡”的理解及折射的社会现状进行了剖析,通过本文的解读,旨在为进一步了解爱伦·坡小说作品的思想价值内涵及其他对死亡的理解等方面做些有益的研究实践。
关键词:爱伦·坡 死亡主题 乌鸦 美学
引言
把美好打碎,会令人感到心痛,也会令人难忘。很多作家也将“死亡”和“美”作为文学创作的主题,效果尤其好,而众多作家反复地叙写,旨在揭示“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延续和再生”,一些有见识的作家的理念是将“死亡是痛苦人生的解脱和升华”,以达到作品的永恒。美国作家爱伦·坡是其中之一,他的作品多见于对美和死亡的阐述,其叙事风格独特,将死亡的氛围描述得令人倍感悲戚,旨在表现死亡的苦痛和灵魂的升华,这是爱伦·坡的写作风格,也是他在不如意的生活中对“美”的渴望。
一、爱伦·坡简况及文学成就
埃德加·爱伦·坡1809年生于美国,去世时年仅40岁,他的生命虽然很短暂,却给读者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因此他也被誉为美国最有声望的作家之一,他的人生也颇具传奇色彩。他的创作理念和作品,对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影响至深,也是象征主义和哥特风格的奠基人之一,尤其对后世的诗人、小说家的创作理念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人们尊称他为世界文学史上侦探小说的鼻祖,心理分析小说的创始人,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卓越的诗人等桂冠也戴在他头上,他也是美国短篇小说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死亡题材作品,至今都是经典。
爱伦·坡的《献给海伦》《厄舍古屋的倒塌》《红色死亡的假面舞会》等作品至今都值得读者仔细品味,他的文学理论代表作《创作哲学》,是很多作家的制胜法宝。爱伦·坡最具盛名的是以死亡、凶杀、复仇为主题的作品,其中描写死亡的片段尤胜一筹,坡的写作理念是“效果论”,也就是让读者在他描述死亡的氛围中,感受到“恐怖”与“忧伤”的效果。他对死亡的描写逼真,有极强的现场感,让读者产生恐惧感,却有继续读下去的欲望,这也是其作品中死亡主题的感召力。
二、爱伦·坡小说创作中死亡之美赏析
众所周知,爱伦·坡是著名的唯美主义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追求“气氛与效果的统一”,他的创作理念是“内容完全服从于艺术效果”。为了达到这种效果,他煞费苦心,演绎出了很多传世佳作。坡的创作成绩和独特的“死亡之美”,与他的人生有直接关系。坡身世卑贱,又失去亲人的呵护,不但得不到别人尊重,反而常常被人歧视,这无疑对他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爱伦·坡的作品有很多关于“美”的展示,其中也不乏对“爱”的叙述,但他笔下的美和爱,有一股颓废的味道,形象不健康,或者是不正常心理的“爱”,更多的是关于颓败和死亡的叙写,给人消沉、低落、悲观和神秘的感觉。下面就爱伦·坡小说中对死亡之美的体现及其创作的内容从两个方面进行赏析。
(一)敬畏死亡:在“恐怖”的环境中创设死亡之美的美学意境
爱伦·坡对“美”的诠释建立在死亡之上,是悲哀,恐怖的衍生品。他的作品创作理念是“‘美’是灵魂的激动,‘美’是灵魂愉悦的升华”。 爱伦·坡的一生很短暂,但其对世界文学史的贡献,却不可忽视,他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经典作品,而《莱吉亚 》就是其中之一。这篇小说,是预先设定的恐怖效果,通过爱情与死亡来实现,这高度契合爱伦·坡的创作理念。无需置疑,爱伦·坡的氛围描写,他成功地利用声、光和色彩,营造了一个既神秘又恐怖的空间,也就是小说中的那座建筑。作者匠心独具地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去叙写,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主人公的心理是矛盾的,或者说神志不清,他一边守候着死去的第二任妻子,一边却在想念他的第一任妻子莱吉亚,在他心中,莱吉亚是“美丽、纯洁、博学多才、情趣高雅的、十全十美的、再理想不过的”最完美的女性。
爱伦·坡不惜笔墨,对莱吉亚进行描写:“那个躯体的身姿、风度和神采使我产生了无数难以言传的想象”,“她的美——也许在我炽烈的想象中是这样——就是超越天堂或人间无双的美丽就是在土耳其神话中天国玉女的绝世之美。”作者为什么强烈痛苦地去思念莱吉亚呢,因为莱吉亚本身就是一位近乎完美的女性,并且在二人婚后两个月时突然病故,这就是“我”百般思念、痛不欲生的原因所在。作者是恍惚的,面对罗维娜的尸体,居然会看到生命的迹象,以至于看到这具女尸居然活过来,最不可思议的是,罗维娜变成了莱吉亚。
(二)赞美死亡:在凄美的环境中诠释死亡之美的哲学内涵
爱伦·坡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还是一位超凡的诗人,他留给世人的诗歌达七十多首,《乌鸦》是其代表作之一。《乌鸦》的写作素材来自于作者本人的经历,作者的亡妻弗吉尼娅美丽温柔,十三岁就与之秘密结婚,但不幸血管崩裂而亡故。作者在诗中塑造了一位美丽妇人的不幸死亡,并用不吉祥的鸟“乌鸦”作诗歌的名字,暗喻男主人公的不幸和悲伤,甚至痛不欲生,这名痴情男子,以对情人的无限哀思,表达自己在“愉悦的悲哀”中得到的抚慰,而这种快感建立在主人公的过度悲伤的基础上,折射出其感伤中的美妙。
“美”是文学作品常用的主题,《乌鸦》更胜一筹。爱伦·坡用美丽妇人的死亡来祭奠“美”的极限,也就是得到“灵魂的升华”。整首诗充满痛苦哀伤的基调,诗的起始就不凡:“在一个昏暗的午夜,我虚弱又疲惫,深思记不清的诸多书卷的古老和新颖”。《乌鸦》的基调是消沉的,整首诗的氛围“抑郁”而“悲伤”,兼具恐怖,乌鸦的重复回答,像咒语,预示着不祥,不仅主人公倍感恐怖和悲哀,读者的心境也是悲凉的,而这种效果正是作者的追求,也是他对美的诠释。作者的诗句气场强烈:“每一面紫色的窗帘都发出悲伤而又不定的沙沙声,那声音使我震颤——从未有过的恐怖布满全身。紫色本身就是冷色,“sad, rustling”等词。紫色给人的感觉是冷,缺乏温暖,而“sda、urtshgn”的使用,将现场的阴郁又加入了恐怖的基调。诗人所构建的“疑惑、悲郁、恐惧”氛围,正是其灵魂深处的呓语。
除此之外,爱伦·坡的《厄舍古厦的倒塌》《阿娜贝乐·李》等作品,都以死亡为主旨。作者始终坚持悲伤的情调,给人“心灵的颤抖”,以期达到他所预设的“超凡之美”的效果。作者穷尽一生始终在探索“死亡的真谛”,他笔下的死亡与众不同,这个死亡是对痛苦的解脱,也可以说是自然而美妙的事情。坡对死亡的思索具有哲理性,这也是他对人生经历的总结和升华,他眼中的“‘死’是一种美,一种‘超凡之美’!”
三、爱伦·坡小说中“ 死亡之美”主题创作的动因
(一)文艺理论是其表达“死亡之美”的创作基础
理论是文学作品创作的基础,分析坡的诗歌理论,可概括为两种:“效果论”和“美的理念”:一方面是坡所有的作品的构思都源于“效果论”,无论其氛围叙写,还是整体布局。 坡对作品的效果设置,一般都通过死亡、疯狂、疾病等来完成,其间不乏对悲伤、恐怖的描写。人最可怕的事情,无过于死亡,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死,这也是坡的作品直击人心的原因;另一方面是美的理念。坡对美的理解是独特的,有柏拉图的印记。在爱伦·坡眼中的美,是病态的,是消极的,甚至可以说是毁灭的,他的理念是,要使读者感同身受。于是可以看出,爱伦·坡心目中的美的确与众不同,他的美,不是外在的,而是理想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永恒,这种美是死亡的升华和结晶。
(二)个人生活经历是其表达“死亡之美”的动机
他自幼失去父母,身世凄凉。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缺乏父母之爱的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外部事物感到陌生和困惑,对人缺乏信任,没有安全感。爱伦·坡也渴望美好,却不知道何为美好。自然的美,不能震撼坡的灵魂,但他却从自然美中看到死亡的影子。幼年失去父母,是坡一生不幸的开始,被人收养,却与养父一家关系不融洽,生活无着落,才华横溢,却难以被世人欣赏和尊重,丧妻等等。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没有给与坡应有的温暖,坡很自卑,很孤独,自诩为弃儿。所有的不幸,构筑了他的人生基调,这也是坡的作品中,以死亡、疾病和不幸为主题的缘由。
(三)社会现实是其表达“死亡之美”的创作源泉
社会大环境也对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蓬勃发展的北部相比,南部也像一个弃儿,停滞不前,没有生机。坡留恋贵族统治,保守地维护蓄奴制;质疑民主,不相信商品经济,甚至抵触工业文明的发展,敌视日新月异的北方,反对废奴运动,但却“报国无门”。只能在绝望后,逃避现实,而逃避的巅峰即为死亡。爱伦·坡的作品基调灰暗颓废,折射着美国南部蓄奴制社会的没落。而坡心目中的死亡,是一种重生。由此可以看出,坡作品中的死亡主题的缘由,既来自个人生活,也来自社会影响。
结语
分析坡的作品,死亡是他的文学主题,但旨在情绪感染力的渲染,这也是坡文学理论的独特之处,也是他预置的“效果”。坡作品中的死亡屡见不鲜,但总与女性和美不可分割,这取决于他的美学理论,他的美是独特的、忧伤的。坡的死亡主题的创作,是独树一帜的,他的作品中运用了非理性心理的分析,以及新颖的象征手法,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他的气质忧郁独特,他对死亡意义的理解,超凡脱俗,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因此,他的小说和理论经久不衰,至今都堪称经典。语
参考文献
[1]谢玲.美国作家爱伦·坡文学作品中死亡主题的探究[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01).
[2]刘仲敏.爱伦·坡诗歌中的意象效果[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