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济慈作为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其代表作《秋颂》将生态女性主义意识表达得淋漓尽致。济慈一贯主张生态和谐,在《秋颂》中,通过描写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景,深切地表达了人类要学会欣赏大自然,要有融入到大自然的意愿。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对《秋颂》进行了详细分析,目的在于表达作者是一位具有“自然接受力”的浪漫主义诗人。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 自然 和谐 浪漫主义
一、济慈创作背景分析
济慈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诗坛最为年轻的天才诗人,也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主要代表。他具有非凡的才华,可以说是才华横溢,他的许多作品对于西方浪漫主义特色都有所体现,因此济慈也被称为“自然主义最芬芳的花朵”。创作风格不同于“湖畔派”诗人,他不会过度地流连于山水之间的描写,也不会时时刻刻心系故土,他的风格可谓是取众家之所长。生态主义和女性主义这两者之间具有很深的渊源,通过《秋颂》这篇作品,作者表达了对于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告诫人类应该同自然之间和谐相处。
从研究内容的角度来看,针对济慈的作品,中西方评论家对其评论主要有几个类型,分别是:唯美主义的审美批评、唯意识形态批评和济慈诗学研究。从批评方法层面分析,可以将其分为形式主义的文本、新历史主义的文化和跨文化这几方面的研究。二十世纪初期的西方文学界,对于济慈诗歌过多的是关注其审美主义和艺术观点,没有对其作品表现出来的文化性提起重视。受到十九世纪文化和审美观念的严重影响,济慈初期的创作毁誉参半,一直到二十世纪初期,文学界对于济慈的作品才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赞誉。仔细阅读济慈诗歌的内容,对其体现出来的审美主义给予了肯定,不过,近些年来,中西方的文学家们对其研究的角度有变化,从审美角度转移到了历史主义的意识形态角度。从整体看,无论是哪种批评角度,都是过于注重感官体验。
二、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与济慈
“生态批评”一词的最早提出者是鲁克尔特,他在1978年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在这篇文章中,首次出现了“生态批评”一词,很快这一词的使用便蔓延到全世界范围。著名生态主义学家格洛菲尔蒂认为,生态批评是“带着以大地为中心的观点进行文学研究”。克瑞斯多佛则认为,生态批评的目的在于对于文学作品的研究做出最为有价值的评判,而且这一评判的侧重点应该放在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方面,详细来讲,就是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过度开采和掠夺,也就是说,将生态批评同女性主义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研究文学作品。生态批评的主要关注点是作品中对于生态环境的关心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同生物链之间是遥相呼应的。生态批评应用在文学方面,很显然是将作家、作品、自然以及读者这几方面看作是一个完整的循环,并且相互映射。通过二者之间的映射,鼓动人们应该改变审视文化的角度和批判文化的深度,从生态角度、站在大自然的角度分析各种文化,才能够从较深的层次对其进行批判。人和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有些恶化,究根结底,在于人性中的个人主义思想,而济慈的作品就是想要将这种导致人与自然环境产生不和谐的因素解释出来,让人类明确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后果,重新建立一种适合和谐生态的观念,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点和传统的评判方法是明显不同的,很明显,这部作品中将自然的地位放在了首要地位,透过作品,读者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作者的自然生态观念,并融入其中。
“自然”与“作品”之间沟通的桥梁就是通过“作家”,作家本人对于自然的真实感受体现在作品中使得“自然”与“作品”之间形成良好的映射,这几个要素之间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契合中,最为和谐的乐章当属女性,似乎女性同大自然之间有着一种极为隐蔽的相关性和相似性。自古以来,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文化中,几乎所有民族文化中都用隐喻的方式将大自然和女性联系在了一起。将大地比喻为母亲,并将此应用在生态文学批评中,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十八世纪末期至十九世纪初期,英国的工业革命达到了鼎盛,经济发展迅速,甚至是独占鳌头。但是,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带来了环境的严重破坏,生态危机加剧。1816年的英国是欧洲历史上记载的“没有夏天的一年”,这是非常严重的生态破坏现象。时刻关乎生态、热爱大自然但是又饱受疾病之苦的济慈对此有了自己更深层次的领悟,“诗歌在济慈的生命中处于核心地位,自然界是诗歌生命的所在”。济慈的一生非常短暂,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强烈的责任感,他的悲天悯人、褒扬自然成了当时浪漫主义诗坛中独树一帜的自然观。对于生态环境和女性的赞美,济慈将这二者自然地融为一体,作品中通过详细地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对于女性的深深赞美之情。将情融入到自然景色中,济慈终身追求的都是实实在在的美,这是其作品的美学原则,也是他终身遵循的原则。因此,在作品中,济慈对于女性和大自然的赞美作了非常完美的结合。
三、《秋颂》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观
1819年的秋天,济慈独自一人于田野中漫步,顿时被秋天野外的风景深深吸引,那清新的空气、蓝色的天空、秋收的田地,处处显示着秋日的温暖,此情此景,济慈诗兴大发,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浪漫主义诗歌《秋颂》。诗歌的创作影响元素是多方面的,如语言文化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作者心理活动因素等等。二十世纪末期,生态批评逐渐发展起来,因此,便出现了从生态角度对济慈的作品进行解读的现象。有一些文学评论家认为,济慈的《夜莺颂》和《秋颂》这两部作品在创作时造成作者心境的不同主要原因就是当时生态环境的变化。由此,文学界认为“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构成了济慈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果仅仅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对济慈的作品进行分析,难免会流于表面,而不是从更深层次对其进行解读,很难触及到济慈作品的灵魂。在济慈所有的作品中,《秋颂》可以称得上是他的巅峰之作,在这部诗歌中,女性形象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女性与自然母亲之间天然的紧密关系”。
对于《秋颂》,我们可以分为三部分来分析,分别是:“秋收”“秋人”和“秋歌”,这三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每一部分都是必要存在的。紧密的联系性和简练的结构自然而然地带给人以朴素的感受,也更好地表达了女性生态主义的观点,流露出了大自然和女性之间非常密切的联系。《秋颂》的结构是紧密的,旋律也是吸引人的,是美学的很好表现。通过简洁的语言,济慈将女性同大自然之间紧密的关系表现出来。一直以来,传统的观点都将“秋实”“秋人”和“秋声”作为描写的最佳次序,不过本文从女性主义出发,对济慈的《秋颂》重新详细研读,发现“秋”的完美之处也是因为有着人、动物和植物这三者的完美组合,也暗示了人与大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实际上,济慈将秋天描述成一位迷人的少女,她光彩夺目,风情万种,字里行间处处体现出一派和谐的生态女性主义的浪漫图景,就如同任何植物的生长和枯萎都离不开土壤一样。
济慈在《秋颂》中将秋天的景色幻化为人来进行描写,充分体现了自然界的灵性和生命力,并且将女性“秋”的“植物性”以及与大地的“相生性”完美地再现了出来。以下引自查良铮译本,“谁不经常看见你伴着谷仓,在田野里也可以把你找到,你有时随意坐在打麦场上,发丝随着簸谷的风轻飘,有时候,为罂粟花香所沉迷……”无论是在田间、在风中、在花旁、在溪畔,到处都有着“秋人”的身影,“秋人”也因此成为了和谐自然中的一份子,而不是唐突的闯入者与无情的剥夺者。田间地头,村头村尾,场上场下到处都是和谐的“秋人”的身影,不存在男尊女卑的观念,也不存在着性别歧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以及人与动植物之间的相处都是和平的、和谐统一而又平等的。济慈在《秋颂》中将自己幻化成秋,在大自然中享受着大地母亲的关爱和温暖,这一点从秋“倒卧”在大地的怀抱中就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诗人以秋的形态感受到了大自然并且融入到了大自然之中,和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了一派和谐的景象,共同构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感受着大地母亲的温暖与挚爱。作家笔下所展现出来的景象,其实正是女性生态主义最为提倡的观点,那就是“维护人与人之间、人与非人之间的差异,多元性”。济慈在《秋颂》中,通过诗歌的表现形式给大家展现了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唯美景象,将女性生态主义所极力提倡的观点表达得清清楚楚,告诫人们应该和大自然互相包容,互为整体,由此体现了作家对于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殷切期盼和关怀。在当时的年代,还没有出现生态批评,更加没有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当时的社会自然生态环境都较为完善和谐,而且更重要的是,当时的人类对于未知的大自然充满着敬畏。
结语
总而言之,在《秋颂》这首诗歌中,作者通过描写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景,深切地表达了人类要学会欣赏大自然,要有融入到大自然的意识和想法,明白人与大自然之间是一体的,才能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好,才能和平共存产生良性互动。这就是济慈提出的“自然接收力”理论的核心思想,也就是不主动地去改造世界而是自然地欣赏世界,这个观点正是生态女性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总体而言,济慈是一位激励推崇生态女性主义的著名诗人。《秋颂》就是他一直在利用生命和对于自然的眷恋所做的一首浪漫主义诗词。语
参考文献
[1]济慈.英国诗选[C].查良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2]刘汝举.隐喻视角下的波德莱尔诗词语言[J].语文建设,2015(05).
[3]刘树森.争议与共识:近两个世纪的济慈研究评析[J].外国文学,1995(05).
[4]王佐良,李赋宁编.英国文学名著选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