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仰是人立足于世的精神食粮,是人灵魂的昄依。《罪与罚》这部小说,是一部关于信仰、关于心灵救赎的忏悔录,浸透着作者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有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和扣人心弦的影响力。重读《罪与罚》,从小说中透视信仰缺失问题,对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信仰 《罪与罚》 社会景象 救赎
歌德曾把信仰和不信仰之间的冲突,定为在世界历史上的唯一亘古不变的主题。而所谓的信仰危机,是指否定或动摇了曾有的信仰,而尚未建立和完善新的信仰时,人所处的矛盾、彷徨和纠结的一种混沌状态。而作为一部尖锐的社会悲剧,《罪与罚》所反映的就是一种动荡、黑暗的社会状态,以及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小说主人公信仰的摇摆和缺失。
小说的创作背景正处于农奴制改革时期,俄国社会动荡、黑暗、混乱。小说描写了一个才华横溢的大学生,在这个不公平的社会背景下,由于信仰的缺失,走向犯罪之路,最终又通过宗教进行心灵的救赎,完成从罪到罚的过程,小说对主人公杀人前后的内心世界,进行了酣畅淋漓的描述。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善于对人的心灵进行剖析,对内心世界深度挖掘,无论是邪恶的、还是善良的,都会呈现给读者深刻而真实的内心独白。而《罪与罚》作为一部心灵忏悔录,浸透着作者的信仰、哲学观和价值观,小说通过深入剖析当时社会世相下人们信仰的沦陷,主人公由于信仰缺失而引发的悲剧,最终指出了一条宗教救赎的道路。
一、信仰沦陷下的社会景象
小说描绘了农奴制改革时期,信仰沦陷下的芸芸众生相、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光怪陆离的人间百态图。小说中有大量的人物贯穿其中,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在现实的泥淖中苦苦挣扎,无论从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处于尴尬莫名的境地,在信仰沦陷的漩涡中,无法自救,小说代表人物是地主斯维德里加依洛夫、九品文官马美拉多夫和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围绕这几个主要人物,通过故事情节的层层铺述,展现了信仰沦陷下的社会景象。
1.贫困景象的代表
在小说中,马美拉多夫身上浓缩了浓郁的悲剧色彩,他是贫困景象的代表人物,集多重身份于一身,被裁员的文官,苦于生计而被迫做妓女的父亲,酒鬼丈夫等等,他在社会的最底层苦苦挣扎,穷困潦倒,由于看不到前途和出路而自暴自弃,整日酗酒麻痹神经,最后葬身于车轮之下悲惨地死去。他是贫困众生的一个缩影,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只能苟延残喘,既不能树立,也无法坚守自己的信仰,只能用歇斯底里的绝望来承担“罪”,用毁灭来迎接最悲惨的责罚,最终被吞噬在信仰沦陷的巨大漩涡中。
2.堕落景象的代表
小说描写的另一个小人物,地主斯维德里加依洛夫,尽管也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但他衣食无忧,物质生活相对丰沛,然而他的精神生活却极度糜烂,追求享乐,放纵肉欲。为了能长期占有杜尼雅,而极尽卑劣手段。但在妻子死后,他却忽然良心发现,行为极度反常,最终因无法忍受精神的折磨而饮弹自杀,走完了“罪”与“罚”的过程。自杀前,他试图留下一笔钱给未婚妻娘家和索尼雅,作为自己罪孽的补偿,完成心灵的救赎。然而就在他开枪倒下的那一刻,他所谓的信仰伴随着肉体的灭亡而灰飞烟灭,即便是死亡,也没能换来他精神上的救赎。
3.沉浮不安的景象代表
小说浓墨重彩地刻画了主人公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这一人物形象,也是作家所着力表现的人物。主人公拉氏是一个法律系的大学生,头脑睿智、聪慧,然而却因为贫穷而不得不辍学,拉斯柯尔尼科夫身居斗室,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造就了拉斯柯尔尼科夫畸形而扭曲的人格。他才华出众而又自命不凡,将人分为平凡和不平凡两类,认为自己属于那种具有卓越才干和非凡天赋的人,为了追求理想和幸福生活,完全可以破坏现有的生活秩序,而这一切是理所当然的。他在自己所谓的信仰中漂移、沉浮,为了成就自己的信仰,而不惜践踏别人的信仰,剥夺无辜的生命。他将平凡的人看做是虱子,可以任意地进行蹂躏,正是由于这种畸形的信仰,才最终导致他道德的沦丧,走向人性的反面,在残忍地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之后,他时刻经受着灵魂的拷问、信仰破灭。经过深刻的自省、内心激烈的挣扎,在索尼雅的指引下,最终选择了宗教信仰,一种灵魂救赎之路,完成了自身罪与罚的历程。
二、《罪与罚》信仰缺失深层原因剖析
《罪与罚》这部小说,体现了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关于信仰哲学思想。小说花大篇幅描写了主人公拉氏杀人前后的思想动机和心理活动,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公信仰的纠结矛盾和左右摇摆,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深层次剖析拉氏的杀人动机。
1.沉重的生活压力
主人公生活压力主要来源于未来的惨淡渺茫,现实生活严重的挫败感和家人较高的期望值之间的种种矛盾。拉氏的母亲为了供他生活,为人编织袖套和头巾,甚至累瞎了双眼。拉氏的妹妹为了哥哥的前途和学业,不惜嫁给一个伪君子、吝啬鬼,拉氏是万分痛苦而又无比焦灼的。而他杀人的主要动机,就是来自生活的种种压力,毕竟每一个总得选择一条路去走,而且必须要走下去。
2.人性中潜在的恶和私欲
拉氏曾经三番五次地向妹妹流露出想杀人的想法,占有老太婆的钱,一方面为了帮助家里摆脱困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自己的仕途,将这笔钱作为毕业后活动的经费。尽管他这么做有一半是为了不再使自己的妹妹、母亲受到牵连、不再跟着他受苦受累,但他“私”和“恶”的一面已经被明显地暴露出来,他的思想已经被本我占据,甚至压制了超我思想,而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信仰的缺失或薄弱,而最终消弱了超我思想。
3.“超人哲学”的影响
分析拉氏的杀人动机和他日常的思想活动,和尼采的“超人与末人”的思想非常类似。在杀人之前,拉氏一直将自己归于超人一类,认为自己是有才华的、卓尔不群的、不同凡俗的,这样正吻合了尼采将普通人当成工具的理论。拉斯柯尼科夫将人分为有思想、有见解的和低等人,认为自己既然属于高等人,就有权犯罪,有权破坏现在而去追求新的生活。拉氏最初的思想和行为就表明他对上帝并不信仰,他最信仰的还是他自己,但当他的信仰彻底破碎的时候,他最终又回到了上帝的身边。在整篇小说中,主人公摇摆、纠结的心态一直贯穿于始末。而在作者的写作年代,还尚未建立新的信仰体系,传统的对基督教的信仰正在逐步被打破,整个俄国社会都处于一种动荡不安和混乱状态下,而主人公精神的错乱状态,信仰的左右摇摆,恰恰是当时社会文化的折射和浓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