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2年第1期 ID: 421839

  

自我性情怀抱的真实流露

◇ 马晶莹

  摘要: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文创作内容多展示他作为政治家的襟怀和抱负。而其为数不多的词作中,则以对个人性情怀抱的真实袒露,给北宋前期的词坛注入新鲜活水,堪称独树一帜。
  关键词:词的创作 内容 自我性情 真实展露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朝代。尽管宋初的百余年间经济高度繁荣,但长期的内忧外患使宋王朝基本是处于积弱积困的状态。由于统治者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使得宋代的文人士子们社会责任感和参政意识空前高涨。王安石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王安石的诗文大都与社会、政治或人生的实际问题贴得很紧,而不是单纯为了表现人生情趣和文学创作的才思。 但他的词文的创作,尤其是隐退政坛后的作品却呈现了与前者迥然不同的风貌,多是词人自我性情怀抱的真实展露和体现。
  一、闲适放达情怀的真实写照
  王安石的词作,写于离开政坛后时期的居多,《菩萨蛮》就是一首反映他退隐后闲适生活与放达情怀的作品。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此词是作者晚年隐居江宁半山之作。开篇二句“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明白地表明词人目前的生活环境与身份。今日筑篱为墙,结草作舍的水边茅屋替代了往日重楼飞檐、雕栏画栋的官宦居处;过去冠带蟒服的官服如今也被窄衫短帽的闲人装束所取代了。这种极具落差的遭际变化,词人似乎很安然自适。一个“闲”字点出了淡泊宁静环境中,作者摆脱宦海远离风尘的村野情趣。
  接下来“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看似写景,但这种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对于一个曾经锐意改革的政治家来说,就不仅仅是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更包含着他壮志未酬的忧愁。因此,在人们眼中看似闲适的生活里,哪怕是自然界中的月色风声,都会引起这位政治家的敏感与关注,并被赋予某种象征的意义。
  那么退隐后的生活如何?“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词人尽可以醉酒昼寝,再也不必为随班上朝参预政事而烦扰了。果真是如此的闲适逍遥吗?非也,在酒醒梦回时,陪伴他的除了清风明月外,也有风吹云走、月翳半规的昏沉夜色。
  “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作者是自问自答,自然地归结到闲情上。此时的寄情黄鹂,不只是表现鸟语花香中的闲情逸趣,更显示出自己孤介傲岸、超尘拔俗的鲠直人格,故而更见余韵的含蓄悠长。
  这里,词人只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鲜明秀丽、清俊娴静的画面,创造出悠闲恬静的意境,并将洒脱放达之情寄予其中。这种于安逸恬淡的生活情景中寄寓着政治家的襟怀心志,恰是王安石退隐后真实性情的展露和写照。同时期的类似作品还有几首,均以表现山水恬静美为主,从中反映出他退出政治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心情:对世途的厌倦,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
  二、对历史兴衰的反思及对现实的忧虑
  《桂枝香》是一首登临之作,大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任江宁知府时。词中流露出王安石失意无聊之时颐情自然风光的情怀。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词人来到南朝古都金陵胜地,于一个深秋的傍晚,临江揽胜,凭高吊古。
  开篇写景,在总括天“初肃”,江“似练”,峰“如簇”中,自然之美已赫然而出。然后极写江色:纵目望去,斜阳夕照之下,数不清的帆风樯影,交错于闪闪碧波之上;细看时,西风紧处,又见酒肆青旗高高挑起,因风飘拂。既有帆樯广景的铺叙,也有酒旗细景的点缀,以风物为导引,以人事为着落,整个江景写得栩栩如生,似有生命的灵动。接下来“彩舟云淡”般的日落之江天和对夕夜之洲渚“星河鹭起”的状写,又使画面顿增明丽之色,自然引发词人“画图难足”的赞美情怀!
  下片另换一幅笔墨,感叹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继亡覆的史实:悲恨荣辱,空为后人凭吊之资;往事无痕,唯见秋草凄碧,不觉令人触目惊心。词末结语,更为奇妙:时至今日,六朝已远,但其遗曲,还往往犹似可闻。此处对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化用,更使全词具有幽远情致,而王朝兴衰的嗟叹之意,也尽在其中了。词作通篇对现实不着一字评述,但于此景此地而引发的对历史兴衰的反思及对现实的忧虑情怀已经展露无遗。
  三、对政治的厌倦之情,对了无羁绊生活的留恋与向往
  作为一代风云人物的政治家,王安石也未能摆脱旧时知识分子的矛盾心理,在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两者中间徘徊。他一面以雄才大略、执拗果断著称于史册;另一面,激烈的政治漩涡中也时时泛起激流勇退、功名误身的感慨。《千秋岁引》便是他后一方面思想的表露。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廖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上片开头三句写黄昏秋声:客居异乡的捣衣声和孤城吹奏的号角声。身居旅舍客馆本已让羁身异乡的客子心存抑郁,而耳闻表明天时渐寒的捣衣声,更引发其离愁别恨的惆怅。古人向有秋夜捣衣、远寄边人的习俗,因而寒砧上的捣衣之声便成了离愁别恨的象征。加之以城头角声哀厉清越,高亢动人的悲凉便唤起了人们对空旷寥阔的异乡秋色的联想。因此,这入耳秋声是悲凉,是思念,又带着几许无奈,统统融入了寥廓的天空和大地,引发诗人无穷的感慨。
  黄昏时节的燕子东去、大雁南翔本是秋日寻常景物,而此时在作者眼中二者都有久别返家的寓意,自然激起了词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的思归之情,于是自然地联想到对往日生活的回顾。虽然“楚台”的风光和“庾楼”的聚会,这些往日的欢情佳景还像昨天一般出现在脑海里,但毕竟已成过去。秋风朗月依旧,人物是非变幻,留给读者无穷的想象。
  承接上片的“昨天”, 词人即景抒怀,总结人生的感悟:因被名利所缚,为政治所搁,风流洒脱被抛一边,闲置已久了。悲叹自己为追名逐利而耽误与有情人的秦楼歌舞,未能兑现当时的期约而辜负了青春的大好时光,追悔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王安石表面上写的是思念昔日欢会,空负情人期约,实则是借以抒发自己对政治的厌倦之情、对没有羁绊生活的留恋与向往。这几句可视为美人香草式的比兴,其意义远比一般的怀恋旧情更侧人肺腑。因此,每当梦阑、酒醒之时想起这一切,实实在在的无奈便涌上词人心头。词意至此已经发挥殆尽,然末尾三句又宕开一笔,以梦回酒醒作结。梦和酒,会令人浑浑噩噩,暂时忘却心头的烦乱,然而一旦梦回酒醒,那忧思离恨岂不是更深地噬人心胸吗?这里的梦和酒已不单纯是指实的梦和酒了,人生如梦,此处的“梦阑酒醒”不正可视为作者历尽沧桑后的憣然反悟吗!
  相对于王安石的诗文创作来说,其词作不多但却极具开创性。王安石的词创作已脱离了晚唐五代以来柔情软调的固定轨道,以抒发自我的性情怀抱为主体内涵,进而表现个体人生的感受和对历史及现实社会的反思,具有一定的现实感和历史感。这表明词的表现功能已由应歌娱人转向言志自娱,标志着词风正向诗风靠拢。在充满脂腻粉香的北宋前期词坛上,堪称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
  [2]唐圭章笺注 《宋词三百首笺注》
  [3]胡云翼选注 《唐宋词一百首》
  [4]《中国文学家辞典》(古代第二分册)

自我性情怀抱的真实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