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秦时期的儒家人格教育思想主要是由以孔子、孟子和荀子等人阐发和构造的一系列人格教育思想的综合,其中包括公而忘私的整体主义精神,追求人际和谐的仁爱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修身为本的道德精神。本文将探讨先秦的人格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德育教育和实践的重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儒家 人格教育 启示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许多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在当今世界中,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外国文化对我国民众的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大。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出现了很多矛盾之处,有人认为,传统文化是陈旧的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将中国传统文化视为落后的文化。这些思想给正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带来的影响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人们变得唯利是图,金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思想左右着人们的思想,造成社会诚信和公平正义的缺失,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这使得社会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导致许多人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人性的扭曲。所以在当今社会,如何塑造健康人格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欧美的心理学家在很久以前就开始对人的心理方面进行研究,为了解决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他们研究出了许多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例如心理分析治疗法和行为治疗等方法。但是心理问题不同于其他方面的疾病,只是依靠外界的引导和治疗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提供更深刻的思想引导方面进行治疗。所以,有一些心理学家就试图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来寻找如何有效解决人们心理问题的途径。在先秦儒家思想当中有许多良好的能够帮助人格塑造的思想。因此,将中国的传统先秦儒家思想作为重点研究的对象,合理把握住这些思想并加以利用,对塑造健康人格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国外学者对于先秦儒学思想的研究
如今海外及港澳台地区儒学研究方面主要包括五大学派,即“对话之儒、诠释之儒、继承之儒、沟通之儒、教化之儒。其中对话之儒的代表性人物是杜维明,诠释之儒的代表性人物是成中英,继承之儒的代表性人物是蔡仁厚,沟通之儒的代表性人物是刘述先,教化之儒的代表性人物是汤恩佳”[1]。这五个代表性的学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儒家的思想进行研究和探索,他们的研究成果都对我们解决人格塑造问题有借鉴意义。
杜维明是现在儒家文化的知名学者,他的理论认为:儒学思想对现代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儒学思想能够为人们解决问题拓展更为开阔的思路。儒学与西方的传统启蒙思想比较起来,儒学的思想更为深刻,对个人人格的完善具有极强的促进作用。杜维明指出儒学的本质就是“为己之学”。这集中体现了他在儒学研究上的主要观点。“己”并非自己的意思,己主要的意思为人格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儒家文化倡导人们要学会利己利人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社会达到和谐发展。在儒家文化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中国古语曾说过要修身养性,修身就是要树立健康的人格。在杜维明的理论中非常注重修身的重要性,人必须要与自然和谐共处,他的思想当中,儒学的最高境界是达到天地人三者的合一。
南乐山与杜维明的观点有不同之处,他认为应当重视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儒学的理念应该合理运用到现代社会当中。南乐山同时也是研究基督教的神学家,所以他的思想中也融入了基督教的一些观点,他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形态是达到终极关怀。他的儒学思想和基督教之间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就在杜维明的理论当中更加注重儒家的孟子关于仁的定义和对人格发展的培养。而南乐山的理论当中更加突出荀子的地位,要把荀子所倡导的礼的精神发扬光大,要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
美国的著名儒学学者安乐哲所主张的观点是,儒家思想对人格的培养方向是君子人格。他认为在儒家人格体系中,都是以仁的思想为核心的,仁的思想是联系每个人之间的纽带。而在仁的基础之上发展成为了君子之仁,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君子之仁发展到最后就会达到圣人的境界。安乐哲认为,在儒家的思想当中,儒家的人格思想应该被运用到社会交际群体当中。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中,统治者都是依靠儒学的礼的这种思想来安抚百姓。礼主要体现在对人和社会的依赖和信任。而在西方的社会当中,对于礼这个概念并不是很明确。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家与国家之间也要相互信任、相互依存,这样才能达到国家利益的共赢。他主张儒家的思想应该主要用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方面。
而另一位著名的美国儒学学者分格莱特认为,应当把儒学思想中的礼和仁的思想结合起来,在礼的基础上加上仁的思想。他把仁的思想理解成为一种美德,是人性发展的最理想的状态。仁和礼之间要紧密结合,这两者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礼是一种独特的社会行为,这种行为会引导人在社会中的日常交际和交流。只有礼和仁之间真正地结合起来才能够更好地塑造健康人格。
二、国内学者对于先秦儒学思想的研究
由于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所以儒家思想研究也随着社会变化而不断变化。在中国国内,许多儒学学者把儒学人格的研究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把儒家人格研究和当代的德育教育相结合,把儒家人格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产生了独特的教育理念。这也是儒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对先秦儒学思想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对先秦儒学人格思想的定义及其内容的研究
在当代中国的儒学界,把先秦儒家人格思想主要定性为一种理想人格,例如我们经常提到的君子、大丈夫等。现阶段儒学界主要争论的问题是如何对儒家思想人格进行较为准确的确定。我国的著名儒学专家郭齐勇在他所主张的观点中把儒家的思想人格定性为两个方面:“第一点是终极之上性,就是说儒家思想人格要达到与天道相联系的圣的境界;第二点是经世致用性,就是说要理清人道与凡之间的关系”[2]。第一个层面是一种最高的理想。第二个层面是将理想变为现实。这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郭齐勇认为,在儒家的人格中包括三个层次,即圣人、贤人和君子。而在学术界中最常讨论的就是君子层面,儒学学者认为君子这个境界是儒学所极力推崇而且比较现实的一种人格。
(二)对先秦儒学中人格特征的解析
儒学家将先秦儒学人格特征分为两个类型, 第一个类型是通过儒家的经典著作所得出的,例如儒家的《论语》《孟子》等著作。学者通过对这些儒家经典著作的解读,将儒家的人格特征描述为仁、智、勇三个类型。第二个类型是综合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性人物,对他们自身的人格进行分析和总结,将他们的人格给具体化和系统化。例如,冯立鳌就把孔子的人格特征分为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他把孔子的人格特征总结为“内圣外王”[3]。孔子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人性观念。在生活态度上,孔子提倡与时俱进、可进可退的处事原则。孔子在人生哲学方面,努力塑造内方外圆的人格特征。杨光荣认为,儒家思想的主要核心体现在仁,仁是理想、心智和情感三者的结合体。不同学者对于儒家的理想人格的定义也不同,但是他们的相同点都是将儒家理想人格集中在儒家所倡导的仁、礼、中庸等方面。
(三)培养儒家理想人格的有效方式
如何培养儒家的理想人格,也是儒学家所讨论的一个主要问题。程潮认为,儒家所定性的人格方向应当“内圣外王”的标准。这是儒家基本的价值取向和理想人格标准。在徐义明的观点中,他认为孔子在塑造理想人格方面主要注重以下四个方面:首先,要有远大的目标,并且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第二,要内外双修,追求人性的全面发展;第三,要勇于承担责任,要怀揣着一颗乐于奉献造福社会的心;第四,要拒绝平庸,有更高层面的追求。这些理论到今天为止都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黄希庭认为,要想塑造儒家理想人格,就必须从学、思、行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性培养。龚群认为要通过克己内省的途径不断朝着君子方向努力奋斗。要在奋斗的过程中坚持中庸的理论观点。这些都是儒家学者对如何培养儒家理想人格提出的有效方式。
(四)培养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性
由于国学在近些年的兴起,儒学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儒家思想人格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孔孟的思想当中,没有彻底将伦理学、哲学和心理学分开,所以在他们的理论观点当中,既包含着人格理论也包含着哲学人格理论和心理人格理论[4]。儒家理想人格的培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道德上的以义率例和经济上的义礼双成[5]。儒学人格对现阶段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也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和道德构建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三、对儒学理想人格研究的意义
对儒学理想人格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儒学对当代的思想教育和人格培养有重要的作用,他可以让人们树立健康的人格。首先,儒家的理性人格会促使人们向着更高的人格方向进行追求。通过最人格的不断培养,促成人性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第二,儒家理想人格采用多种人格分析方法,将人与社会、自然协调统一起来,与西方的心理学相结合,对于人格的构筑有极强的心理学价值。第三,在人格培养方面,儒学的人格注重内外双修,当今社会,既要注重自身人格的塑造和培养,又要注重外在的行为。
先秦儒家人格思想对当代人的健康人格的塑造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对儒家的经典进行深刻的解读,从中找到塑造人格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以便于更好地为健康人格的塑造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杨国荣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北京:人民教育 出版社,2006:42
[2]徐克谦 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44
[3]程潮 儒家内圣外王之道通论,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43
[4]冯大彪,刘国权 先秦儒家的人格思想对心理学研 究的价值,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1:121—124
[5]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台湾: 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6: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