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1期 ID: 376803

[ 刘勇 文选 ]   

中学生作文“语言痛苦”的现状、原因及克服方法

◇ 刘勇

  中学生写作文,最令他们高兴的是写出了一篇赏心悦目的佳作,得到同学的认可、老师的赞扬;最使他们痛苦的莫过于拿到作文题后,一堂课写不出几句话。后一种情形,说明了中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是“有话说不出”。怎样帮助他们超越“语言痛苦”,走入写作的“自觉”境界,这无疑是广大语文教师应该加以研究的。本文拟从学生的写作现状出发,剖析产生“语言痛苦”的原因,提出解决之道。
  
  一、“语言痛苦”的现状
  
  目前,在中学生的作文中,“语言痛苦”主要表现为表达不清、表达不出、表达不美、表达有错、表达无情等。下面的一篇习作《玩得最开心的一次》就反映了这些“语言痛苦”的现状。
  时间飞快,马上就要结束初一了,想起那次可真是难忘怀啊!
  那天我、张楠、张馨、解畅等几个人在操场玩抛沙包,我和蔡昕一组,在两边把守,中间三个等着我把沙包抛过去。如果你抛球,中间人拾到就一分,若没有,直到中间人下了为止,那两的就可以上。
  刚开始的时候,我第一个就瞄准张楠,只见张楠还没闪,就下场了,她还是停(挺)高兴的,因为都是第一次玩吗?下面蔡昕抛,没中,她叹气地说:“唉,怎么没打中呢!可怜。”
  没关系,还有我吗,我对着解畅就抛过去,谁料,打中了,就剩张馨了,下场的两个人就使劲说:“兔子,快下场。”我们听了当然高兴了,毕尽(竞)她们是在帮我们的。
  谁知还没抛,铃,铃……
  写作之前,这位学生确实感到课间与同学抛沙包最开心,所以写了上文。读后,我们却一点都没有感觉到有开心之处。怎么玩的,怎样的快乐,文中都没有具体描写出来。习作者自己感到快乐,却不能通过文字传达出来,明显地存在表达不清、表达不出的问题,至于文中错别字、用词不当、语句不通等表达错误更多。这类作文的存在,反映了当前中学生作文的痛苦现实。
  
  二、“语言痛苦”的原因
  
  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思维活动的直接结果是产生思想和感情;思想、感情借(书面)语言表现和抒发出来,就是文章。中学生在作文中,要陈述事实,抒发感情,阐发观点,都只有通过语言才能表达出来。
  把“内部言语”转化为“外部言语”对中学生来说常常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好像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因为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并不是简单地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不可能通过无声言语有声化来达到,它是一个复合的、动态的过程。当学生用内部言语进行思维活动时,不一定需要句句完整、层次分明、精练明确、得体周到,只要心里大体明白即可。至于作文,那是为了交流,学生必须调动全部的知识积累,力图把要表述的一切写得准确明白,真切感人。如果知识缺漏,语汇贫乏,能力不足,经验欠缺,体悟太浅,就会出现语言颠倒混乱、模糊不清的情况。苏轼说:“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是物了然于口与于手乎?”(《答谢民师书》)此话道出了“外化”之难。“世有心知之而不能传之以言,口言之而不能应之以手”。未写时,势若悬河,似有滔滔不绝之势;及至下笔,才发现言不逮意,断断续续,枯燥生涩。什么缘故呢?因为文思凭空想象,容易设想得奇妙;而语言却实实在在,眼高手低,难以运用自如。
  中学生写作的“语言痛苦”,应该说由来以久,从人生第一次写作文起,他们就遇到了言语表达的困难。“在学前期,虽说他们能够运用丰富的口头词汇来正确造句,表达自己的思想,但是,他们的词汇还很有限,他们的言语还很不完整,他们的内部言语还很不发展,他们还不善于掌握书面语言,因此,他们还不能独立地、按照一定逻辑顺序进行连贯性的讲述,还不能准确、流畅、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王松泉、钱威《语文教学心理学基础》)进入小学时期后,通过专门的语文科目的学习,识字、解词、造句、阅读整篇文章、书面表达等各种能力都得到发展,但是,每个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发展的水平是不均衡的,识字量、掌握词汇量不同,分析句子的能力、使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参差不齐,所以小学生作文中错别字、词不达意、语句不通的现象普遍存在,各个学生言语水平差异很大。而到了12~15岁期间,儿童进入青年前期——少年期,此时发育加快,逻辑思维能力迅速增强,认识逐步深入,他们力求使用复杂长句来传递丰富的思想,然而,他们的词汇储备和驾驭复杂长句的本领还不足以适应思维的需要。于是,思维的迅猛发展与言语能力的相对滞后导致了一个语言发展的“低谷”期,主要表现为:由于句子长度增加,连词和关联词大量运用,语病发生率急剧上升。多年积聚,就造成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生活体验的积累及言语能力发展的不充分状态。这种状态的存在,给学生作文带来了不少麻烦,给以后的作文造成了巨大的痛苦。
  
  三、超越“语言痛苦”,实现“言”与“意”合一
  
  老舍说过:文学语言“不是由字句的堆砌而来的,它是心灵的音乐”,“是由心中炼制出来的”,是“从心眼里掏出来的”。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作为一种信息的载体,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它的奥秘远不在作品表面的篇章词句之间,而是寄寓着作者的睿智机趣、温情哲思。平时作文教学中,我们很少从这个意义上去思考,语言在作文中成了苍白的“字”。其实,我们在记叙事件、描述景物、阐发议论时不可能没有感悟。
  为了充分发挥语言的中介作用,帮助学生超越“语言痛苦”,需注意以下几点。
  积累语言,感悟语言环境是克服“语言痛苦”的第一步。好的语言能够表现你心中所想的人与事,能描述你眼里的景与物,能展现你情中的意与志。这样的语言从何而来?只能从你平时的日积月累中获得。作家秦牧说:“积累词汇,这是一项苦工夫,从事这项工作时,必须有巨大的毅力和兴趣。著名的湘绣,有好些丝线的颜色从最浅到最深,可以有十三种之多。用这些丝线绣起来的景物,在色彩上惟妙惟肖。运用词汇状物传神的道理也是一样,词汇越多,就可以描述得越精确生动。”(《下苦工夫掌握语言艺术》)这是很中肯的经验之谈。词汇贫乏就会“文不逮意”,语言不能精确地表达思想,虽煞费苦心,仍不能曲折尽意,大有“捉襟见肘”之苦,语言之平淡、板滞更是自不待言。在平时教学中,让学生广泛阅读中外名著,经常摘抄好词好句,并且进行赏析,练习写感悟笔记,久而久之,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语言,而且还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发挥语感的特殊功能,是克服“语言痛苦”的第二步。语感是对言语(包括口头言语、书面言语)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它不仅是对语音和文字符号的感觉,而且是包含着感知、理 解、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语感能力的高低,不仅影响着能否听出言下之意、弦外之音,而且决定着写文章能否做到文从字顺、准确达意、富有感染力。语感能力高的人,在言语表达时,常常把一种情感、一种联想、一种形象不知不觉地融入描写对象中。夏丏尊说过:“在语感敏锐的人那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在此。”夏丏尊这番话,对“语感”在写作中的功能作了极好的说明。叶圣陶告诫我们:“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这都要求我们,要加强语感训练,发挥语感的功能。如在教学作文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践,回忆所经历的生活,唤起有关表象,进行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写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写自我对话的文章,写想象作文等等,以让学生借助语感克服“语言痛苦”。
  营造写作的良好情境,是克服“语言痛苦”的第三步。写作情境是诱发学生写作动机和欲望的导火线。教师创设某种情境,让学生在最佳的心境下写作,就有可能文思泉涌,妙笔生花。下面是一次情境作文教学的个例:
  师:同学们,这个暑假过得好吗?
  生:好!(大部分学生)
  师:能说说有哪些好事吗?
  生1:我们一家到北京旅游,看到了故宫、长城等许多古建筑。
  生2:我到骆马湖浴场学游泳,游了一天。
  生3:我随爸爸到农村小河边钓了一天鱼。
  师:这些事都给同学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那你能进一步说说为什么吗?
  生2:在游泳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生3:我在钓鱼时没有耐心,结果收获很少,而爸爸钓了许多。我觉得做事一定要有耐心。否则一事无成。
  生1:我第一次看到长城,心情十分激动,感到作为中国人很自豪。
  师:同学们这个暑假过得真充实,很有意义。那大家愿不愿意把这些事真实地记录下来?
  生:愿意!(同学们跃跃欲试)
  师:那大家说该怎么写呢?
  学生七嘴八舌纷纷议论开了。
  就这样,学生不知不觉走入了作文的情境中。学生要自然地说话,是由于内心的诱因和需要引起的,作文同样需要内心的诱因和需要,只有当学生内心的诱因和需要被激发出来了,写作才能成功。
  诗人纳德松说过:“世上没有比语言的痛苦更强烈的了。”语言大师尚且如此,何况我们的学生呢。我们只要对学生加强言语锻炼,就能逐步消除他们的“语言痛苦”,实现“言”与“意”合一,从而使他们进入写作的“自觉”境界。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既要设法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乐趣,明白作文写生活的道理,又要教育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苦中求乐,做写作路上的强者。

中学生作文“语言痛苦”的现状、原因及克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