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2年第1期 ID: 421834

  

浅谈色彩艺术在李贺诗歌中的体现

◇ 刘宁 孙旭

  摘要:在诗歌文学创作中使用色彩艺术,可以真实地展现作者的内心活动,景物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能够增强诗歌的艺术力。本文将以李贺的诗歌为载体,对诗歌中的色彩艺术进行探讨,从而理解李贺诗歌创作的艺术和色彩使用艺术。
  关键词:色彩艺术 李贺 诗歌 审美价值
  李贺,字长吉,是唐代皇室的后裔,少有才华,更是以乐府诗词奠定了其少年俊才的美称,受到了文学家韩愈等人的器重,然而天才往往会受到他人的嫉妒,因为名讳的原因被一些小人排挤,所以一生仕途很不顺利,郁郁不得志而死,年仅二十七岁。
  李贺在有限的岁月里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优秀诗歌,并且以一种幽艳奇冷之感,让读者别有一番滋味,这些都与他坎坷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李贺的许多诗歌作品当中都具有极强的色彩元素,沈亚之在其所著的《送李胶秀才序》当中就说道:“李贺之诗,多怨郁凄艳之巧。”我国著名的学者钱钟书也称赞李贺的诗歌“长吉穿幽入仄,惨淡经营,都在修辞设色,……幻情奇彩,前无古人。”这些都能够说明,李贺的诗歌作品善于运用色彩,可以说李贺诗歌所表达出的色彩元素与其内心的情感也是密不可分的,李贺通过色彩来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悲愤以及痛苦。近些年来随着一些西方文艺思潮对我国文学研究的影响,很多学者从色彩与结构等方面入手,对李贺诗歌进行分析并且取得了开拓性的进展。在李贺的诗歌创作过程当中,充分地运用到了色彩元素,这些色彩元素对于我们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也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应当深入研究李贺诗歌当中所蕴含的色彩元素,从而对李贺诗歌中的色彩艺术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
  一、李贺诗歌作品当中色彩的强烈对比
  在李贺的诗歌作品当中,运用频率较高的几种颜色分别为青、红、绿、白、黄、黑,而且通过对李贺的诗歌进行统计与分析可以看出,他比较喜欢使用对比强烈的色彩,在他的很多诗歌例如《雁门太守行》、《长平箭头歌》、《南山田中行》、《老夫采玉歌》等作品当中我们都能够明显看出李贺诗歌当中的色彩元素。在《雁门太守行》一诗当中,李贺这样写道“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首诗歌作品基本每句话当中都具有色彩元素,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在诗歌的开头是以黑色为主,黑色在所有的色彩当中象征着神秘、恐怖、悲哀等方面的感情,在诗歌当中的前四句基本以写景为主,为读者描绘出了一幅日落前的景色,第一句话中的黑色制造出了敌军兵临城下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在诗歌当中巧妙地使用了一个“压”字,把敌人的来势凶猛以及人数的众多形象地刻画了出来,从中能够很好地凸显出守城将士处境的艰难。诗歌的第二句忽然笔锋急转,日光突破乌云投射到将士们的铠甲之上,使将士们的铠甲变得金光闪闪,将士们已经做好准备迎战敌人。这与第一句诗给大家造成的紧迫感不同,诗中的日光表达出了守城将士的英勇士气,给人一种希望和温暖。在诗歌的第三和第四句当中,描写出了深秋塞外的环境,李贺把声音的元素也融入到了诗歌当中,号角声在空旷的塞外响起,给人一种孤寂、阴森和凄凉之感,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开始进行。从角声我们能够看出战争的规模庞大,敌人的数量也很多,双方之间的战斗也非常的惊心动魄。虽然李贺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场面,但是我们能够充分体会出当时战斗的激烈程度。战斗从白天持续到了黄昏,双方收兵之后,战场上还残留着将士们鲜红的血迹,从这里的色彩描写我们能够看出战争的惨烈程度。诗歌的后四句主要写的是驰援部队的活动,驰援部队逐渐接近敌人的营地,他们英勇作战,击鼓助威,但是由于夜寒霜重,战鼓很难被擂响。在整首诗歌的最后两句当中,写出了将士为了报效国家不惜牺牲生命的雄心壮志。从这首诗歌当中,我们能够看出李贺在运用色彩方面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诗歌当中所凸显出的色彩能够更加地突出诗歌的特色,使诗歌具有更深层次的意境。
  通常在描写战争的时候,一般都不适合使用颜色鲜艳的词汇,但是在这首诗歌当中,基本每一句都运用了鲜艳的色彩,例如胭脂色、金色与紫红色,这些色彩与环境很好地融合,能够更加突出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在诗歌的第一句以黑色作为开场,随后又大量地使用了颜色鲜艳的色彩,两种颜色有着鲜明的对比,通过这种对比能够凸显出战斗场面的悲壮。整首诗歌把颜色与景物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用强烈的色彩来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二、李贺诗歌当中所表现出的奇异色彩
  在李贺的诗歌作品当中所使用的色彩,我们可以用一个“奇”字概括出来。在他的诗歌语言当中,世界上存在的物体,基本都被他们的色彩所概括出来。在钱钟书先生所著的《谈艺录》当中说过“长吉好用代词,不肯直说物名。”这里所说的代词有很多都是色彩的词语,例如在他所著的《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五月》一诗当中所描写的“甘露洗空绿”中,用“空绿”一次来代指天空。在诗歌《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一诗当中“新翠舞衿净如水”,用“新翠”来代指春柳。在诗歌《黄头郎》中的“愁红独自垂”一句中,用“愁红”来代指荷花。在李贺诗歌当中用色彩来代替物名的还有很多。李贺的诗歌经常在开篇就展现出一幅色彩瑰丽的景色,例如在他所著的《还自会稽歌》当中开篇就写道“野粉椒壁黄,湿萤满殿梁。”在诗歌《竹》中,开篇写道“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李贺的诗歌重视对色彩的表现,这些色彩能够唤起读者强烈的视觉感受,能够激发出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使他们能够融入诗歌的情境当中。
  李贺诗歌当中的“奇”还表现在他擅长使用色彩与光的差距,这样可以使诗歌彰显出奇异的色彩。在李贺所著的诗歌《南山田中行》当中两句就写到了“秋夜明,秋风白”,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光与色之间的明暗对比,诗歌的第五句“冷红泣露娇啼色”与诗歌的最后一句“鬼灯如漆点松花”,这种强烈的色彩与光的反差,能够很好地渲染诗歌的气氛。李贺诗歌当中所突出的“奇”字还在与他的奇特与巧妙的构思。李贺给人们以独特的感受,在他的诗歌作品当中能够体会到诗人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与写作路线,他喜欢用一些生僻的字眼以求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在诗歌《李凭箜篌引》当中有这样两句“昆山玉碎凤凰叫”、“石破天惊逗秋雨”;在诗歌《梦天》中写道“玉轮轧露湿团光”。这些诗歌作品体现出李贺独特的诗歌创作风格,突出了“奇”的色彩。   三、李贺诗歌当中所表现出的悲情色彩
  李贺由于经历了安史之乱,唐朝也进入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朝廷当中宦官专权,国势颓败,朝政腐败,李贺身上有文人的思想,存在着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而李贺生活在这样一个没落时期,造成了李贺的悲剧人格。李贺的诗歌带有哀伤和悲情色彩,这也使他的诗歌在色彩之上富有沉郁幽冷的气质。
  在中国的诗歌作品当中,比较重视诗歌的意境,李贺的诗歌把独特的色彩融入到了诗歌的总体结构之中,通过色彩来表达出诗歌的意象。在李贺的诗歌当中,色彩对创造意境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李贺所著的诗句“荒沟古水光如刀”、“雄鸡一声天下白”、“恨血千年土中碧”这几句,这些也是李贺诗歌当中最为传神的诗句,在这些诗句当中色彩对整句诗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李贺通过把色彩与诗歌的意象相结合的方式,创造出他独有的幽冷、凄寂的诗歌意象,李贺诗歌中的色彩能够凸显出诗歌悲情的色彩。我们通过对李贺的诗歌进行综合的分析,可以发现在他的诗歌作品当中,经常把带有色彩的词汇与“鬼”、“泣”、“死”、“血”类似的词汇搭配使用,李贺用带有色彩的词汇来表达出诗人的特定心态,借此来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心理状态。在李贺所著的《粱台古意》一诗当中写道“芙蓉凝红得秋色,兰脸别春啼脉脉”,诗歌当中把“红”字与“啼”字相互呼应,像这类的诗句在李贺的诗歌当中还有很多,例如在“恨血千年土中碧”中“血”字与“碧”字相互呼应,在“鬼灯如漆点松花”中“鬼”字与“漆”字相互呼应等。李贺将惨状词汇与色彩词汇搭配使用,使他整体的诗歌凸显出冷艳的风格,使我们有时读到李贺的诗歌作品时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李贺的诗歌作品绽放出独特的艺术色彩,他的诗风呈现出冷艳的特点,李贺也是一个天才诗人,他是一个没落时代的悲剧英雄。由于李贺本身体弱多病,他的一腔热血不能够很好地为国效力,这也直接导致了李贺的悲剧结局。我们可以看出李贺诗歌体现出的伤感之情,他用凄凉的文字与鲜明的色彩相结合,更能够突出作者内心的怆然。李贺诗歌作品独特的艺术成就,在唐代的诗歌作品当中独树一帜,他的鲜明的文学特点以及诗歌当中的色彩艺术都为我国的文学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程江霞 李贺诗歌色彩词的修辞[J],文教资料,2009,07
  [2]蒋寅 过度修辞:李贺诗歌的艺术精神[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
  [3]王抒凡 论李贺神鬼诗反诗歌传统的美学特征[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
  [4]陈淑杰 李贺对楚辞的接受和创新[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01
  [5]王超 浅析李贺诗歌的审美特色及生命意识[J],西安社会科学,2011,01

浅谈色彩艺术在李贺诗歌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