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当中,有许多都与“孝”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孝”相关的文学体裁类型也有很多,包括诗歌、小说、戏曲、散文等等,在这些作品当中都对“孝”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我们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当中的“孝”文化进行解读,对弘扬我国传统“孝”的精神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古代文学 “孝” 文化 诠释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当中,“孝”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最基本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思想当中,“孝”包括多种含义,善事父母、尊敬长辈和祖先以及为家族传宗接代都是“孝”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孝”也包含着报恩、敬老扶老、光宗耀祖、家族和睦等多方面的内容。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当中很多作品写作的意图就是为了突出“孝”,例如《忠义水浒传》《忠烈全传》以及《孝感天》等等。这些小说虽然不是为了重点彰显“孝”,但是在这些文学作品当中都写到了“孝”。例如在《红楼梦》当中,对皇帝的孝意以及婢女孝行做了描写,在《三国演义》之中对臣子对君主的“孝”进行了描写,在《聊斋志异》中的《考城隍》一篇重点突出的就是孝子的孝行。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当中所突出的“孝”文化对我国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我国古典文学作品当中“孝”文化所包含的主要内容
(一)对父母之“孝”
子女对父母的孝主要表现在要用自己的爱心去关爱父母、赡养父母以及服侍父母。这也是所有子女的基本道德义务以及“孝”的最基本的内容。在我国的古典著名文学作品《诗经》当中的《邶风·凯风》一诗当中,就对母亲的辛劳以及儿子对母亲的深情进行了歌颂。在东汉班固所著的《咏史》一诗以及南北朝时期乐府所著的《木兰辞》当中,都有子女对父母的“孝”的描写,都很好地表达出子女对父母的孝顺之情。在我国古典四大名著《水浒传》当中,是对北宋时期农民起义进行的描写,看似书中的人物整天打打杀杀,但是他们也时刻注重他们的孝行。在书中行孝的代表性人物就是宋江,宋江在书中处处都能体现出“孝”的一面。除了宋江,公孙胜为了侍奉年迈的母亲两出两回梁山,李逵也为了使母亲能够享福,不远万里不畏千难万险背自己的母亲去梁山。在他们的身上都能够体现出孔子所说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思想。对父母尽孝是“孝”的基础,这也是在长期的传统思想中流传下来的。
(二)对长辈之“孝”
一个人要对自己的父母尽孝,扩展开来就是要对本家族的长辈尽孝。在《史记·周本纪》当中,对周文王的孝行进行了描写:“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周文王遵循“孝”的精神,对自己的长辈奉行孝道。一个国家的君主如果能够带头行使孝道,这肯定能够给全国的人民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有助于促进社会优良道德素质的养成,能够使社会中充满良好的风气。周文王行使的仁孝之风对全国的人民都有着影响,使他们能够做到谦让和尊重长辈。在当时由于虞、苪两国常年交战,他们两个国家的人想要见周文王,刚到周国的领地时,就看到当时的周人能够自觉地奉行谦让敬长的风气,因此惭愧不已,两国之间也逐渐变得谦让起来,所以孝道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三)感恩之“孝”
感恩与报恩也是我国传统“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恩与报恩也是我国“孝”文化的主要特征。在《诗经·小雅·蓼莪》当中就写到了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从中传达出了子女对父母的无限感恩之情。晋代时期干宝所著的《搜神记·董永》当中,由于董永卖身葬父的孝行感动了上天的织女,所以织女帮助董永还债,并且跟他上演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这些故事对能够尽孝的人们是一种很好的鼓励,使他们在精神上能够信奉孝道。在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青梅》当中,阿喜为了埋葬父母,竟然说出了:“有能为我葬双亲者,从之。”这也是典型的“舍身求孝”的行为,都是为了报答父母的恩情。
(四)“孝”与“忠”的关系
在儒家的传统思想当中,主张人们要做到“忠孝两全”。孔子曾经说过:“孝慈则忠”。在《孝经·广扬名》当中也提出过:“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从“孝”的思想当中可以促进“忠”的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君主要求臣子对自己尽孝,目的就是在于为了保证自己统治的稳定,使自己的臣子像对待他们的父母一样对自己尽孝,从而使他们能够做到忠孝两全,这也是古代的君主采用“以孝治天下”思想的最为主要的目的。我国的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在主仆身上所体现出的“君为臣纲”得思想表现得最为明显。在描写元宵夜宴的时候,贾母发现袭人没有在宝玉身边进行伺候,就问起这件事,得知是因为热孝在身不能出现,但是贾母认为奴才应当首先为主人尽忠,认为“忠”比“孝”要更加的重要,在文中贾母这样说道:“跟主子却讲不起这孝与不孝。若是他还跟我,难道这会子也不在这里不成?皆因我们太宽了,有人使,不查这些,竟成了例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贾母的思想中她认为对一个仆人来说,“忠”要比“孝”重要,所以在鸳鸯的娘去世的时候,贾母也没有让她回家守孝。我国古代有句俗语“忠孝难两全”,在我国的传统思想当中,统治者认为“孝”必须要服从于“忠”。
(五)“孝”要求光宗耀祖
在我国的传统“孝”文化当中,光宗耀祖是尽孝最主要的目的。所以子女不仅仅要善待自己的父母,还要做出一些成绩给自己的父母和长辈争光,他们要对君主做到尽忠,并且建立自己的功勋,使自己能够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光宗耀祖也是我国“孝”文化的最高境界。在唐传奇《李娃传》当中,作为娼女的李娃想要与鸨母一起压榨荥阳生的钱财,但是李娃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反而资助荥阳生赴京赶考,最终使荥阳生“生应直言极谏科,策名第一,授成都府参军。”荥阳生光耀门楣是因为李娃的帮助,这也使其“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也是《孝经》中所提倡的“孝之终”。
二、古代文学作品当中体现出的“孝”文化的两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