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支持]本文受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达斡尔族中小学生数字化双语学习环境建构研究》支持(项目编号:12522325)。黑龙江省教育厅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项目《达斡尔族中小学双语教学的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研究》支持(项目编号:JJC1211088)。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导生制在高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支持(项目编号:2012017)。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黑龙江省达斡尔族学生双语水平及教学现状研究》(项目编号:11542273)。摘要:随着心理访谈节目的逐渐“走红”,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点也开始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一个节目的好坏除了节目内容本身以外还取决于主持人的表现。心理访谈节目主持人的叙事语言与其他节目有所不同,文章从这个角度讨论心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叙事语言差异。
关键词: 心理访谈节目主持人叙事语言
目前,心理访谈节目凸显出越来越“火”的趋势,人们对心理访谈节目的热爱也越来越深,但是由于这个类型的节目在我国的“年龄”还比较小,所以节目设计、主持人语言的运用、角色定位等都不是很准确。也有不少观众对此类节目主持人犀利的语言风格,叙事语言与心理专家同质化情况表示质疑。文章就心理访谈节目叙事语言特点展开讨论,希望对此类节目有所帮助。
一、心理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点
心理访谈类节目不同于其他的访谈节目,由于它的专业性较强,节目中接触的被访谈对象身份特殊,探讨的话题特殊,决定了心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都有其自己的特点。
(一)语气和缓节奏较慢
在心理访谈类节目中主持人的语气一般都比较缓和、平稳,语速也较慢。在与被访谈对象沟通时,被访谈对象所处的心理状态比较特殊,其实在电视上袒露心事是很困难的。如果主持人语气强硬、说话的节奏又很快的话,很容易让被访谈对象产生心理负担,就会使被访谈对象更加难以表达自己的心里话[1]。
在很多心理访谈类节目中,主持人的语言都具有这个特点,比如《心理访谈》节目主持人孙小琴,她在节目中的这一话语特点就十分典型。她的肢体语言很少,都是自然流露,从节目开始主持人的开场就采用娓娓道来的方式引入主题,在与被访谈对象交流时也非常注意被访谈对象当时的情绪。当她感觉到被访谈对象在讲述中情绪开始激动时,她就会放慢语速,让气氛缓和下来,被访谈对象往往也会受主持人的影响放慢语速,使被访谈对象的讲述更加流畅。
(二)委婉词汇使用较多
在很多心理访谈类节目中,前来的被访谈对象大多数已被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折磨得脆弱不堪,心里也十分敏感,所以不同于其他的访谈类节目,心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在与被访谈对象沟通时很少使用敏感尖锐的词语,而是使用委婉的词汇比较多。例如在《心理访谈》节目《我真的是同性恋吗》中,主持人阿果在同被访谈对象小方沟通时有这么一段对话。
阿果:“你能不能告诉我你们两个人这种比较亲近的行为,是怎么发生的?”
在节目中主持人所采用的语体一般是商议性的,不强求对方完全接受自己的问题,而是给对方选择权,用带有协商的口吻说话,比如“可以吗”、“是不是”、 “行吗”、“能不能”、“是吗”等类似的标志性词语。
(三)经常重复被访谈对象说的话
因为心理访谈类节目是以心理咨询为蓝本的,所以讨论的话题也是有关被访谈对象的个人隐私。在很多情况下,被访谈对象自己由于情绪比较紧张,不能很好地叙述,在这个时候主持人一般不会催促当事人,会重复一遍当事人说的话,并用自己的意思再解释一遍。例如《夜话》节目《半生“孽缘”》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被访谈对象:“当时我想早点走,但是他却在外面打起了麻将,他都不为我考虑,觉得很委屈……”
镱静:“嗯,你觉得当时怀孕本来就比较辛苦,身体和心理也都比较特殊,他不考虑你的感受,你感到委屈。”
来咨询的被访谈对象讲述与前夫吵架的经过,因为情绪激动使被访谈对象在说出这句话后有些哽咽,主持人镱静就重复了被访谈对象的话,并且加入了自己的想法。这样就给予了被访谈对象平复心情的时间,也让被访谈对象能够顺着主持人的话接着说下去,也让观众在看的时候能感受到被访谈对象当时的心情。
心理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点实际上就是为了使节目达到预期效果,并且维护被访谈对象的话语权,保护被访谈对象的隐私,不让被访谈对象对自己所说的感到尴尬,从而赢得受众的信任,让更多的人愿意参与到节目中来[2]。
二、叙事语言的差异
不同的心理访谈类节目之间也有自己不同的叙事特点。从不同类型的心理访谈节目来看,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作用影响了他的叙事语言。有的节目中主持人的作用就是平衡被访谈对象和心理专家双方,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那么他在叙事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两种语言态度,对被访谈对象引导,向专家请教,立场比较中立,态度也不是十分明确。
主持人在节目中采用的语言方式是比较缓和的,因为直接面对被访谈对象,所以语气、语态、词语上都会十分注意[3]。例如《天舒工作室》,在节目中,没有被访谈对象和心理专家,用纪实拍摄的形式代替现场的直接交流。在节目结尾时,主持人天舒会对节目中的事件进行分析,对当事人的问题给出意见,这样主持人天舒就起到了心理专家的作用。
一些心理访谈类节目增加了现场观众,允许观众发表看法,在这类心理访谈节目中,主持人的叙事语言也有所不同。如果有观众参加,三种角色全部具备。主持人不代表任何一个角色,而只是节目的引导者,在节目中是完全客观的,所说的话也完全是客观的,更多的是想要与被访谈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其叙述。而与观众对话时,主持人也要充分展现亲和力,让观众在节目中感觉自在。与之相反的,如果节目中没有观众参加,主持人则有时充当了现场观众的角色。在交流时,主持人虽然应该站在中立的角度,但是也允许主持人适当地发表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对于想到的问题也可以向专家提问,这类节目的主持人比有观众参加的主持人的话语角色要复杂一点,但是叙事起来却更为容易。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心理访谈类节目属于内容比较敏感的节目,主持人在运用叙事语言时需要格外的注意,注意自己的风格、定位以及差异性。首先,要让自己的形象和节目气质相吻合;其次,注意自己与其他类型主持人的语言叙事的差异,做到同中有异,和而不群;最后,要做到与被访谈对象平等交流,语言和缓,让被访谈对象和观众都能感觉舒服,以使节目更加深入人心,达到解决人们心理问题,服务大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韵 心理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话语角色定位—以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节目为分析样本[J].电视研究,2008,08(05)
[2]哈增荣 浅谈电视心理访谈节目的“谈话场”[J].新闻传播,2011,02
[3]刘娜娜 浅谈心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叙事策略[J].现代语文,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