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2年第1期 ID: 421826

  

主体理论视角下对海明威小说中硬汉形象的分析

◇ 李丽芳

  摘要:海明威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同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的小说语言精简凝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冰山原则”写作风格,在小说中塑造了很多著名的硬汉形象,对美国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在拉康的主体理论指导下对海明威小说中的硬汉形象进行解读。
  关键词:主体理论 海明威 硬汉形象
  海明威是著名的世界语言大师,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作品,并且形成了其独特的“冰山原则”,对世界文学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这些众多的小说作品中,海明威塑造了一系列的“硬汉形象”,这也成为了海明威小说的重要标志。拉康提出的主体理论认为:婴儿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也是成为主体的一个必经途径,所以一切的主体性的缺失,失败和不在场都不是由于死亡、斗争和分裂造成的,这是一个主体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就充满了斗争、死亡和分裂的因素。因此,本文将在拉康主体理论的指导下对著名文学家海明威小说中的“硬汉形象”进行解读,希望可以更好地了解海明威的文学作品。
  一、主体理论下海明威小说硬汉形象中的分裂因素解读
  一切成长的主体都源自于分裂,因为主体在本质上说就是一个言说的存在,所以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分裂,阉割和死亡,因此,主体是语言的最终结果。所以婴儿成长所遭受的分裂是因为语言造成分裂的结果。在拉康看来,儿童正是通过对语言的掌握才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家庭地位,所以伴随着“俄底浦斯”情结的逐渐淡化,儿童在这个符号世界中的主体性地位就逐步得到了确立,这也就说,语言创造了“我”,语言创作了人类的主体性地位。人真正成为人的那一刻的标志就是他开始进入到了一个象征关系的空间之内。但是,自从人类开始进入到象征性空间以后也逐渐被语言的关系网络所异化,这就造成了事物和词语之间,也就是生活经验和语言符号之间的主体性分裂。人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分裂中得到了成长,失去了生理意义上的“我”,逐渐获得了符号意义上的“我”,此刻婴儿时期的那个镜子中的完美主体就成为了一个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一直吸引着人们朝着他努力但是永远都不可能实现。
  在海明威的文学作品中,“硬汉”同样也不是一个天生的存在,也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任务。在面对灾难、生命威胁和死亡和时候,他同样有过焦虑和犹豫,但是他们都在最终战胜了自己,从犹豫中走向了勇敢,就像是凤凰涅槃重生一样得到了心灵上的安慰。这也就是说,海明威小说作品中的“硬汉”并不是天生就存在的,而是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在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中,哈里在腿受伤以后,在荒野上艰难地一步一步地接近死亡的到来。但是,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哈里的内心由最初的恐惧、厌恶逐渐转变为坦然理解和接受,最后升华到了一种向往和解脱。“死亡是一种自然的美好,一种安静的状态,一种永远可以让自己不再惧怕的状态,”“那就像是屹立在乞力马扎罗雪山上的皑皑白雪,就像是伫立在雪峰顶上的豹子一样。”雪峰和豹子正是海明威对于完美主体的一种希望和追求的象征。
  二、主体理论下海明威小说中硬汉形象和主体的断裂解读
  当婴儿站在镜子面前的时候就很容易把镜子中的完美图像当做是自己,并且在概念中形成了“理想的自我”,但是镜子中的图像和现实中的人是有区别的。与此同时,婴儿又感觉到自己并不能随心所欲地支配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生存还是需要他人,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身体还是处于一种“支离破碎”的状态,感觉到孤立无助。镜子中完美的意象就是昙花一现,很快就会消失,但是在婴儿的心中会一直有一个阴影,这个昙花一现的完美意象就成为了这个婴儿一生孜孜不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就是所谓的审美方式,这样,婴儿的心理上就受到了第一次的阉割。
  在小说《老人与海》中,小马诺林是希望、自信和理想的象征,在老人的眼中就是一个完美理想的自我,此刻的老人就像是站在镜子前面的婴儿。因为圣地亚哥打不到鱼,所以小马诺琳就离开他了,老人因为第一次失去了理想中的自我,所以受到了心理上的第一次阉割,就产生了焦虑感。在这里,拉康之所以引进了“父亲的隐喻”或者“父亲的名字”,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强调自己符号的观点。在这里,父亲已经不再简单地是现实生活中的父亲,更是一种特殊功能和位置的代表,连生活中行使父亲职权的老师和叔父也都包括在这个隐喻的行列之内。因此,儿童对于父亲的认识就是一种先于社会制度存在的法度的认识。老人圣地亚哥因为打不到鱼,一方面失去了和小马诺林的友谊,另一方面也开始失去了自己的身份,因为打不到鱼的话他就不再是一名渔夫了,这是社会给予的一种特殊的身份象征,这样老人圣地亚哥就受到了心理上的第二次阉割,但是老人还是不服输,要做最后的斗争,直到和对手决出胜负。这主要体现在老人圣地亚哥和大马林鱼进行殊死搏斗的过程中,这也正是他想具有母亲的阳具特性的一种重要体现。即使在最后圣地亚哥杀死了马林鱼,但是因为众多鲨鱼(其他的社会法规)的攻击,圣地亚哥最后还是失败了,这样老人就进入到了符号届,开始成为了一个主体。其实造成这种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是好人做错了事,从表面上来看,老人的悲剧发生是因为他出海太远了,但是从本质上看,是老人是受到了“法规”的驱使才行动的,不得已才划向了大海的最深处,所以主体吃一耳光悲剧式的失败主体形象。
  美国“迷惘的一代”的文学创作者大都是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当初在军国主义狂热梦想的驱使下,带着梦幻般的理想参加了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是亲眼目睹了战场上的炮弹和死亡,他们只是充当了资产阶级战争的炮灰,很多人都是白白牺牲了自己的姓名,侥幸存活下来的战士在精神上都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和打击。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代表,在小说的最后点明了主人公对于这种态度的认同感:“嗨!杰克,”勃莱特说道,“要是我们可以在一起该多好了。”在正前面,有一位穿着制服的骑警指挥着交通,他突然举起了警棍,车子顿时刹住了,勃莱特紧紧地依偎在我的身上,“是啊,”我说道,“这样想一下也是很好的吗?”   三、主体理论下海明威小说中硬汉形象和主体的死亡情结解读
  在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中,男主人公尼克的一生中有很多事情都和海明威的生活有着很强的相似性,将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了暴力和死亡的主题上。在小说《印第安人营地》中,尼克的少年经历就是海明威对于死亡最幼稚的思考写照。外科医生在没有麻醉药的情况下为产妇做了剖腹产,孩子顺利降生了,但是孩子的父亲因为不堪忍受这种眼前的痛苦却自杀了,所以目睹了这一切的尼克在心中产生了众多的疑问:这个人为什么要自杀?男人自杀的是不是很多呢?死亡是不是很困难呢?从这一连串的疑问中,我们可以得知尼克已经从印第安人的死亡中联想到自己,死亡的阴影开始逐渐侵蚀了他的内心。在小说《三声枪响》中,尼克生平第一次意识到了自己早晚都是要死的,所以为了驱逐心理上的恐慌,他朝着天空开了三枪,尼克后来的形象就是海明威自己典型的象征。小说《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乔月一,还有小说《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的身上都可以找到尼克的形象。因此,不了解尼克,我们就不能很好地了解海明威。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死亡的阴影一直缠绕着海明威,让他无法安宁,这种痛苦的纠结心情在很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战场上到处都是横躺着如山的尸体,这让他陷入到了一种极度的精神混乱之中,任何的行为举动都会让他联想到死亡的恐怖,死亡是那样的残酷无情,毫不留情地带走了我心爱的善良的凯瑟琳。(《永别了,武器》),他又是那样的神圣不可冒犯,甚至连身材魁梧的拳击家都要静静地躺在床上等着他的到来,束手无策。(《杀人者》)
  与所有的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一样,海明威同样有着坚定的意志、饱满的精力,尽管在去世前的那段日子里,他一直受到了病痛的折磨,但是海明威依旧保持着他在重压下的绅士风度,不向困难屈服低头,坚信自己一定可以战胜死神。当海明威知道自己的真实病情的时候,他做了一次自己的主人,把一把猎枪插到了自己的嘴里,向所有的人证明了死亡是征服不了他的,只有海明威的理想才可以征服他,所以海明威自杀也是他力量和勇气的象征,他为自己画上的一个叹号。
  四、结语
  海明威虽然自杀了,但是在死亡面前他成为了一个胜利者,死亡并没有把海明威打垮,反而是海明威把死亡征服了,海明威终于在自己一生不断和死亡的斗争之中实现了自己主体性的独立。
  参考文献
  [1] 李华 对海明威硬汉形象的精神解读[J],语文学刊,2007,07
  [2] 董莉萍 海明威的硬汉子形象与女性角色探析[J].长城,2011,08
  [3] 何晓涛 硬汉精神背后的思考——重读《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形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
  [4] 王大江 徐维宁 孟颖 冯玉姣 靳长辉 韩颖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小说“硬汉”形象的塑造[J].河北 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5] 杨植 海明威、古巴渔夫与《老人与海》的经典硬汉形象[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6] 王晓燕 从硬朗刚强到充满人性魅力——海明威“硬汉”形象的升华[J].作家,2008(18).
  [7] Dylan Evans An Introductory of Lancanin Psychoanalysis. London and New York,2000.

主体理论视角下对海明威小说中硬汉形象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