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2年第1期 ID: 421850

  

文学作品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 毛君

  摘要:当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受到来自外来文化、市场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等因素的冲击和影响,如何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挑战。本文从古今爱国文学作品出发,对其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进行了深入剖析,详细地阐述了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促进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旨在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关键字:文学作品 大学生 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即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准则,是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强大动力。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主要建设者, 他们的人生观、思想素质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坚定他们的社会主义信念,是目前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一、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很多大学生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缺乏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盲目追求物质生活,向往奢靡的生活方式,崇洋媚外现象严重[1]。在信息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文化变得自由发展,意识形态下的价值观取向也逐渐多元化,大学生的思想变得浮躁,自我意识开始不断膨胀,很多学生认为科技知识比思想政治更为重要,对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以为然,甚至产生反感情绪,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代大学生身上开始退化,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国家意识越来越淡薄,民族责任感逐渐缺失,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
  因此,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历来的光荣传统,是中华儿女千百年来反压迫、反侵略的精神支柱,是中国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我国的人才培养战略也把爱国主义作为人才发展的基本要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提高他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正在向成熟阶段转型,长期以来接受“填鸭式教育”,他们往往容易被流行文化和外来思想所影响,缺乏抵御不良风气的能力。而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祖国未来的发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能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他们的民族责任感,帮助他们抵制崇洋媚外思潮,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把握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民族和国家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二、古今文学作品的爱国主义情结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伟大的爱国主义文学家,留下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表达了人民对外来侵略的痛恨情绪和反抗压迫的激昂气节,以及忠于祖国的伟大情操,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坎坷历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先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这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部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抒发了诗人被残害的苦闷心情,表现了诗人不愿与奸臣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誓与祖国共存亡的深挚爱国情感,同时也表现了屈原憎恶黑暗的崇高气节。到两宋期间,常年的战乱使得爱国主义成为宋代文学的一大特色,涌现了以辛弃疾、文天祥、陆游、李清照为代表的一大批爱国诗词人[2],辛弃疾的《美芹十论》和《九议》以激昂的文字提出了抗金北伐的建议,显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满腔的爱国热忱,文天祥在抗元过程中被俘,经历种种严酷拷验后从容就义,留下了《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千古绝唱,其著名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至今被人传颂。民族英雄岳飞“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的爱国情操被世人广为赞扬,陆游《示儿》中“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毋忘告乃翁。”深刻表达了诗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祖国山河的眷恋之情,令人感怀。明末的作家在和阉党、满清入侵的斗争中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涌现了许多著名的爱国文学家,如张傅、陈子龙、夏完淳等。张傅的《五人墓碑记》歌颂了英勇的苏州人民与阉党的伟大斗争,强调匹夫之死“有重于社稷”,远非“缙绅”所能及,陈子龙的《秋日杂感》表达了他怀念故国、哀悼殉国烈士的沉痛感情。清初时期作家顾炎武被称作“清学开山”的始祖,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影响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其代表作有《京口即事》、《海上》、《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等[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段时期,是中国遭受外来侵略的大动乱时期,以歌颂广大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和揭露清王朝及其幕僚的腐朽无能为主线,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张维屏的《三元里》、魏源的《海国图志》等。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更加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精神,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普遍表现了对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生存家园的挚爱和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如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红的《生死场》等作品,深刻揭露了日本侵略中国的罪恶行径,引起人民的共鸣,光未然的《黄河颂》表达了对祖先土地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强烈热爱,在中国大地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爱国热潮。
  中国的文学史是一部漫长而辉煌的历史,爱国主义作为永恒的主题,激发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毅然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指引着中国社会走向文明和昌盛。
  三、文学作品对促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鉴于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体现着浓厚的爱国主义,许多高校发出了“阅读优秀传统文学, 提升爱国热情”的倡导, 并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学教育课程,这些课程中所选的作品不乏爱国主义篇章,通过这些文学作品可以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提高学生民族文化素质。
  首先,文学作品有助于净化大学生的思想境界。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是作者人格魅力和人生经历的完美结合,其中倾注了作者大量情感,能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强烈共鸣,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古今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爱国主义作品,不但具有高超的文学造诣,而且具有极为崇高的思想境界,文章或歌颂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气节,荡气回肠;或痛斥官府的昏庸无能,正义凛然;或叹息祖国山河的不幸沦陷,痛心疾首。学生从这些作品中能深刻感悟到作者们的思想文化和精神境界,懂得以史为鉴,清除自己的思想和灵魂垃圾,更为珍惜生命的价值和民族的荣誉。
  其次,文学作品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大学生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责任感、道德感的建立,想象力、创造性的产生,都离不开文化素质,特别是包括文学艺术素养在内的人文素质的培养。把文学艺术素养的培育融于思想素质教学,以良好的艺术形式来感染熏陶学生,让学生在欣赏文学艺术中受到教育和启迪。任何好的文学作品,总会引起读者的一种激情,一种想象,一种难以表述的感动和美的享受。文学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心灵,扩展他们的眼界,而且可以通过艺术的感染,端正他们的生活态度,鼓舞他们的生活激情,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再次,文学作品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文学作品作为历史真实的写照,往往以崇高的精神内涵和昂扬乐观的革命浪漫主义激情,真实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历程,深刻揭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们不仅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场面,而且从人的情感世界落笔,在历史大背景中塑造出许多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弘扬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达到了艺术的真实与历史的真实相统一。这些优秀的爱国主义文学作品,感动和教育了几代中国人,无论从美学观点还是历史观点来看,其特殊的认识、教育和审美功能,都是其他作品难以替代的。大学生欣赏这些爱国主义文学,不仅可以受到美的熏陶,而且可以从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奋斗历程,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从而正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综上所述,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人才素质培养的重要部分。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而且能提升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情感,是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不断深入推进的基础环节,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德育素质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李贵峰 浅论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06,1
  [2]朱德发 中国古代文学史实用教程. 齐鲁书社出版社,1999
  [3]谢孟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文学作品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