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明威是世界著名的小说家和语言大师,小说《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中国广大读者最为熟悉的。小说《老人与海》语言简洁凝练,塑造了老渔夫这个硬汉的形象,是冰山创作风格的最好体现。本文将在文学翻译的视角下,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译本进行分析,对海明威的语言风格进行解读和赏析。
关键词:文学翻译 《老人与海》 海明威 语言风格
小说《老人与海》是著名作家海明威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代表,也是深受广大中国读者喜欢的经典小说之一。小说讲述了一位叫做桑迪亚哥的老渔夫在深海里面捕猎到一条大马林鱼,经过了三天两夜的殊死搏斗最终拿下,但是不料在返航的途中遭到了一群鲨鱼的攻击,尽管桑迪亚哥做出了努力的抗争,但是最后到达岸边的时候还是只剩下了一副鱼骨。虽然小说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但是却有着深刻的寓意,这部小说作品将海明威独特的“冰山原则”写作手法和凝练简洁的语言风格展现了出来,给读者塑造了一个可敬可佩的老渔夫形象。正是因为中国读者的喜爱,所以在朱海观第一本小说译本出现以后,我们很多学者都进行了小说《老人与海》的翻译,为我们提供了众多版本的小说译本,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朱海观、吴劳和赵少伟的译本。本文将在文学翻译视角下对译本中的一些选段进行赏析。
一、有关文学翻译的思想概述
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都会体现出作家和艺术家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不同的作家和艺术家因为生活经历的不同,文学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涵养也都会有所不同,在选择写作题材、形象塑造、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等各个方面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这也就是作品风格。从这一概述中,我们可以得知风格是一部作品的灵魂,其中蕴含了作者大量的思想情感,在作品的形式和语言之中都会有所隐含,这对于译者来说,是一项抽象难以把握的艰难工作。
文学翻译作为一项入情入味,意合神合的艺术性活动,要是想让译文的读者获得和原作读者一样的效果这就更是难上加难。所以,语言风格的翻译传递就成了作品文风中的关键部分,成为对原著中人物形象和艺术风格进行再现的中心问题,原作品中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作者思想情感都要经过译文表现出来。风格是小说的基础,语言是小说的灵魂。因此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作品语言风格的翻译就显得十分重要,成为了衡量一部译本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尺。译文如果可以将原著中活灵活现的人物想象和生活场景再现给译文读者,那么这也就和原著实现了一个“融”的境界,也就是一部好的翻译作品了。
二、文学翻译视角下对《老人与海》的译本语言风格赏析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翻译要把握好原著的“基调”,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对作者有所了解,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和生活喜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作者的创作动机和写作特点。一部好的译本是译者和作者之间相互交融,合二为一的结果,译文要想作者所想,思作者所思,只有对原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了深入的把握和了解才可以控制好自己的审美情感,这样译文读者才可以感受到原著的灵魂。
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欢,这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定委员会充分认可,这部作品也体现出了这位伟大作家的写作风格:语言简洁凝练,人物形象鲜明深刻,给人深刻的印象和感受。海明威在小说中很少用形容词、副词和抽象意义的词语,通常都是使用精确的名词和生动的动词词语来直接描述主体,有时是把一些相关的若干短句进行串联,为读者进行有关事物的生动描写和刻画。不管是人物刻画,景物叙述,还是人物的对话或者是心理活动,在小说《老人与海》中,海明威都是使用了一种简洁的语言,但是小说传递出的思想内容却是非常深刻、引人深思的。曾经有人这样评价过海明威,认为海明威在生活中就是一条硬汉,所以在自己的小说中才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硬汉形象。只有充分了解到了这些,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才可以将这些翻译风格把握住,生动传神地翻译出原文的风格,这需要译者和作者之间有很好的融合。这在小说的开始部分的译本中,我们就会有很明白的发现:
He was an old man who fished alone in a skiff in the Gulf Seam and he had gone eighty—four days now without taking a fish.
他是独自在一条小船上在湾流中钓鱼的老头儿,他已经到这里八十四天了,可是一条鱼都没有捉到。(朱海观译)
他是独自一个人在湾流小船上捕鱼的老头,已经过去八十天了,一条鱼也还没有逮到。(吴劳译)
他是一位老人家,独自驾了一条小船,在墨西哥的海湾里面已经有八十四天了,但是还是没有捉到一条鱼。(赵少伟译)
小说中的文字就是海明威文学创作中“冰山原则”中可以看得见的“八分之一”部分,这少部分暴露在海洋上面的晶莹剔透、轮廓清晰的冰山,意象就特别形象突出,这样就会给读者立刻形成一种意境,引发作者的想象,激发读者去挖掘那隐藏在海洋下面的“八分之七”部分,这也就是小说的精妙之处。这一段话是小说的开头部分,简单易懂,用词精确,就这样几个单词就写出了小说作品的整个背景、时间、人物和地点:“Fish, the Gulf Seam, old man, without”,整个句子只有两个简单的句子并列在一起,为了句子之间衔接的需要,海明威使用了两个“he”,显得自然。使用并列句来进行事实的陈述,用最简洁的语言给读者描绘了最精彩的事物,显得顺畅自然,给人一种舒适平坦的感觉。所以,如何将海明威的这种语言特色翻译出来就是一个对译者很大的挑战。
在朱海观的译文中,将两个并列结构的句子合成了一个句子,并且在句法结构上和原来的句子保持一致,可是人称代词的频繁使用,显得累赘繁琐。除此之外,英语的定语内容可以放在所修饰的中心词的前面或者后面,而定语从句一般都会放在先行词的后面,可是在汉语的表达习惯中一般都会将修饰成分放在先行词的前面,修饰的定语成分越多,句子的结构就会变得越复杂,这样不仅会打乱了句子之间的平衡感,同时也会降低原文的节奏感。在吴劳和赵少伟的译本中,他们都将原来的句子分割成几个小句子,尤其是赵少伟的译本中,不仅保持了原作的句子顺序,并且译文也更加地道, 让读者在一定程度上体味到了“海明威式”的语言特色,蕴含着一种“海明威式”的气势,寥寥几句就给读者一个明确的人物形象和故事背景,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发掘其中的深意。译者只有将自己化身为海明威才可以悟出小说的真性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才可以进行生动形象地翻译传达。
著名的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在歌德的有关作品的译本中,读者希望可以看到的还是歌德本人,而不是它的翻译者的身影;就是普希金来翻译歌德的文学作品,我们也是同样的要求普希金给我们展示的是歌德而不是普希金个人。”同样的道理,我们在阅读海明威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要看到的不仅是壮阔的海景,更是一个活灵活现的海明威,不是朱海观,不是吴劳,也不是赵少伟。
小说《老人与海》讲述的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没有什么文绉绉的书面语言,所用词语都极尽朴实,朴实的语言蕴含了无尽的韵味和道理。简单的语言文字,鲜明的人物形象,充沛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冰山原则”在这部英雄式的小说赞歌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也是海明威小说的最大特色之一,也是专属于海明威一个人的。
要翻译好一部文学作品,那就需要译者充分了解和掌握着两种不同的文化和文化的融合,文学翻译工作者要既可以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入乎其内就需要译者能够理解和把握精髓所在,译本就要再现原作的灵魂;出乎其外,就是还要让读者感受到异国的风情特色。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译本必定是两种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杰作,也只有这样,译本才可以一方面展现出原作的特色和创作技巧,另一方面真正打动译文读者的内心。
三、结语
海明威是闻明全世界的小说家和语言大师,一生为我们创作了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译者在进行海明威经典小说翻译工作的时候,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特色和结构形式,融合于原作,再现原著的语言风格,另一方面又要符合译文读者的审美要求,被广大读者所接受。
参考文献
[1] 朱海观 海明威中短篇小说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2] 海明威 老人与海[M].赵少伟译.北京:中国致公出版,2012
[3] 董衡巽编选 海明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4] 张晓花 海明威“冰山原则”下的小说创作风格[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1
[5] 关少锋 试谈硬汉子桑地亚哥——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01
[6]Hemingway E Old Man and the Sea[M].Beijing: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