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访学成果摘要:本文讨论了心灵主义和认知主义的语言理论。本文认为,二语习学应该根据不同的变量要素来决定两种机制应用的轻重和先后问题。本文利用了二语实例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心灵和认知 二语习学 变量要素
一、两个机制的理论价值
人类在把自己作为现实的语言实践主体进行反思、考量和验证的过程中,创生了各种观点鲜明的理论和学说。理论各流派的激扬与冲突并存。1980年,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和心理学家皮亚杰对语言学习的逻辑本质进行了一次里程碑式的辩论——心灵主义和认知主义之辩。乔姆斯基从心灵机制出发,认为正常人的语言能力是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生来就有;而皮亚杰从认知角度出发,认为语言能力是后天的认知思维导致的,并不存在特殊语言习得机制。这是没有绝对胜负的辩论,这两个论说都具有缜密的逻辑性以及强大的实践应用性:
(一)心灵机制
心灵机制最初源自“母语习得”的探讨,譬如,儿童在汉语母语声调的习得中,利用该机制去激活四个声调参数,无需刻意学习。二语习学研究者引进心灵机制,以探究其能否在母语习得之后继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发挥作用。主要有三种观点:可及论、部分可及论和不可及论。可及论认为天生习得机制可以继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发挥作用;部分可及论认为,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二语习学者不会产生出严重偏离普遍语法原则的野语法(符合心灵机制),另一方面,二语习学者也会受到不同认知变量的影响,抵消普遍语法的作用(不符合心灵机制);不可及论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逐渐固化,已有的语言经验和文化意识对新语言产生过滤效应,学习者必须完全借助一般认知机制而非心灵机制来学习第二语言。心灵可及性可以利用自然直觉法验证:
比如,汉语离合词(理发、毕业等)可以插入中间成分,如“理了发”。如果习学者能利用自然直觉完整辨认该规则,那么在心灵机制上完全可及;如果只能粗略辨认,则部分可及;如果根本不能辨识,则完全不可及。
又如,日语不存在毗邻原则,但是日本学生却能完全从直觉上把汉句“老李有个小孩,很骄傲”中的“很骄傲”看作与毗邻的名词“小孩”相关。这表明,日本学生能完全通达心灵的毗邻原则,不受母语影响。
(二)认知机制
该机制强调后天经验,认为人们对语言的学习是外界刺激和心理认知相互作用的结果。多年来,认知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构成了语言学习理论的基础来源之一,并广泛应用在我国的对外汉语、汉语语文和英语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认知论流派较多,主要为:
认知发展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因素在认知功能中具有核心作用:在个人与社会发展中,语言有着不可忽视的调节功能。语言教学应该走在实际发展水平前面,利用语言的调节功能给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搭好“支架”,拓展最近发展区(Ellis, 1994)。
联结论。人脑中的信息节点相互联系,形成网络。信息刺激的多少决定着信息网络节点的权重布局。新的语言信息刺激会对权重布局进行修改,并影响后续的输入。语言的学习就是不断调整和改良语言信息节点权重布局的过程 (Gass, 1990) 。
信息加工模型。人脑是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人的心理是容量有限的处理器。语言学习在刚开始的时候需要集中注意力进行控制性的任务学习。在熟悉任务之后,减少注意力,进行自动化处理,促进信息的重构。认知学习是螺旋上升的过程(Mclaughlin, 1983)。
竞争模型。语言形式和功能具有多重映射关系。这些映射关系被看作为“语言提示线索”。学习者需要根据语言线索的“竞争机制”来判断某个语言形式所映射的主要功能,并排除无关的和较弱的功能(MacWhinney, 1984)。
下面针对认知发展社会文化理论和联结论试举两例:
汉语短语(如,主谓短语——“我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句子。教师在讲授汉语短语的同时,应搭好支架,把“句型”视为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而不是直接跳到语篇这样的“较远发展区”。
又如,汉语名词可以做谓语或状语(“学校原则通过了新决议”),英语名词则不行。英美人在学习汉语名词时可以参考联结论的方式,强化汉名词信息的刺激,修改大脑网络中已有的名词信息权重布局,增加汉语名词的谓语和状语用法信息节点。
(三)观点
综上所述, 1)心灵机制是唯理论,强调语言能力的天生内在性;认知机制是体验哲学,强调后天经验和建构。两者有各自的优势,对立而统一,都是语言习学的基础。2)习学者应该根据相应的变量因素来决定心灵机制和认知机制的优先问题,优先采纳符合变量要求的机制。3)心灵机制的二语习得和认知机制的二语学习统称为二语习学。
二、两个机制在二语习学中的应用探索
本节,我们利用年龄、性别、社会场合、母语背景和语言潜能等五个变量来探讨心灵机制和认知机制在二语习学上的轻重和先后问题。
年龄。儿童的天生语言习得机制较为健全,心灵机制能够比较顺畅地发挥作用。同时,他们涉世未深,对二语习学的情感过滤少,不会过多受到已有的情感图示的影响。因此,儿童应该以心灵机制的自然习得法为主,利用母语的习得方式去获得较为熟练的二语技能;成年人的天生语言习得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退化,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已经成熟,二语习学的情感过滤性大。所以,他们只能以认知机制为先,去指导自己的二语学习。
性别。一般认为女性总体上比男性的二语习学水平高。有人从神经生物学出发提出假设,认为女性大脑构造发育状况更适合习学语言(王德春,1997:37)。据此我们推测,女性的天生语言习得机制退化相对较为缓慢,在相对较长的年龄跨度内都能很好地利用该机制进行二语习得。因此,女性学生可以把心灵机制放在相对重要的位置,利用交际法和自然浸没法激活语法参数,更多地利用“潜意识”去假设和验证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之间的转换,提高语言能力;鉴于语言神经结构的变化,男生应该把认知机制置于心灵机制之上,以识记、分析、推理和监控等为主要方式去学习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