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母语对于二语学习既有正迁移功效,也有负迁移影响。英语写作教学实践中应深刻把握汉语的正迁移作用,切实发挥其功效,力求在具体的写作教学中克服学生的写作恐惧心理,恰当利用英汉的共通性,强化英汉对比,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度,最大限度避免汉语的负迁移,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关键词:英语 汉语 正迁移
引言
近年来,伴随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的迅速发展,母语对于二语学习过程中的影响愈加受到各界重视。其中,母语对于二语的影响既有负面性,也有正面功能。当下学界大多着墨于研究汉语对英语的负面影响,而甚少研究汉语对英语学习尤其是英语写作的正面效应。对此,对英语写作中的汉语正迁移表现进行深入研究至为重要,努力探求运用汉语的正迁移、提升英语写作能力的有效路径。
一、汉语“正迁移”的内涵
语言的迁移意指将母语所学知识应用于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从语言迁移效果角度而言,可将其划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母语促进二语的学习,乃正迁移。而所谓的负迁移,即是母语的学习妨碍了二语的学习。一直以来,母语的迁移现象始终是二语习得的热门研究课题,有关母语对于二语学习之影响概不莫有三类学说:其一,是以对比修辞、对比分析理论为代表的,其观点是母语的思维深刻影响二语的习得,尤其是在写作中反映得更为直观,故其认为应尽量避免母语之影响;第二种观点的代表理论乃创造性构建,其认为二语学习与母语无明显联系,可不予理会母语之影响;第三种观点则以深层共享能力理论为典型代表,其观点为母语与二语的习得在深层次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从深远看母语对于二语习得的正面功效远大于其负面影响。[1]
二、英语写作中汉语正迁移的表现
(一)语篇结构上的正迁移
首先,是汉语的语篇结构。汉语的文章写作通常采取起承转合这一模式。所谓“起”,即是文章之起始部分,为文章奠定基本格调。所谓万事开头难,其起始部分表明了文章之梗概;而“承”,是在“起”的前提上加以进一步阐述,强化并衔接上文的表达,以层层递进、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所谓“转”,意指文章发展至一定高潮,正在文章最精彩论述部分,笔锋一转,令人震撼,深化主题,正是常言的先扬后抑、先抑后扬之技法;所谓“合”,即指文章的合拢归一,回归主题。
其次,是英语的语篇结构。英美国家的思维以分析性思维为主,其于谋篇布局中惯用思维模式是从一般到具体,从概括到举例,从整体到个体。[2]英美人在写作中经常使用演绎推理的方式,重言语之间的逻辑,并反映在其文章的风格上,表现为:在文章的开始采取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的方式入手,以主题句揭示文章主旨,直接表明其观点。当然具体采用的方法或有故事引入,或有谚语引入,或有对比引入,或有直接提起。文中则根据主题各层含义予以深入分析阐述,或提供细节,或提及论据,或阐析原因,或分析后果。结构清晰明了。文末是对文章的总结概括,凸显文章之主体及写作要旨。
综上,可知英语这种“主题引入——扩展支持——归纳总结”的模式与汉语“起承转合”的写作模式在布局和逻辑上是异曲同工的。英语文章中的引言部分即汉语中的“起”,两者都是为引出主题而做的铺垫,奠定文章的基本格调。而英语中的扩展部分正对应汉语作文中的“承”“转”,该部分是文章正文,或提供论据或阐述事实,或解释或说明,都是对文章主题的扩充。而英语文章中的结论部分正是巧妙对应了汉语作文中的“合”,该部分是对文章的总结、归纳、概括,或画龙点睛,或收束全文。概言之,汉语写作中的起承转合是与英语的通常逻辑表达方式不谋而合的。
(二)句法上的正迁移
按照语言学普遍的观点,几乎所有的人类语言在句子结构上皆存有共同点,而这种共通性正是基于人类共通的思维本质上。换言之,基于人类思维的相似,故作为思维之载体——语言诚然也具有诸多共同点。而句法正是语言之灵魂,语言之间在句子结构上也呈现极大共通性。事实也证明如此。汉语和英语在基本句法上是一致的。英语有五种基本句型结构,其主干部分的语序与汉语的语序相同,都是先主语,后谓语,而其中的谓语或是不及物动词,或是系动词加主语补足语,或是宾动词加直接宾语,或是宾动词加间接宾语、直接宾语,或是复合动词加宾语及宾语补足语的方式。[3]
(三)中文写作上的正迁移
实践表明,中文写作能力较高的,其英语写作水平往往也不错。两者呈现一定的正相关。中文写作能力较高者,在选题视角、寻找论点支撑、构思、逻辑表达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得轻车熟路,另外其擅于捕获过去的经验、迅速把握文章的谋篇布局、自我表达能力较高、词汇较为丰富、在文化感悟上也极其灵敏,以上皆是中文写作实现正迁移的构成要件。而中文写作能实现正迁移,主要原因是:首先,汉语写作的技巧与策略可直接体现在英语的写作中,体现在通过迁移策略知识、应用汉语的思维架构,先转换为汉语的构思内容,再采取二语的语言表达,并且反复重复这个过程。其次,汉语写作与英语写作的基本过程是一致的。两者皆运用相同的方式构思、谋篇布局,甚至修改文章的方式、策略及风格上都是高度相似的。再次,英语的写作过程始终难以避免汉语强有力的“参与”。二者在选词、造句及结构的驾驭上都极为相近。
三、英语写作中发挥汉语正迁移的具体路径
(一)克服写作恐惧心理
心理焦虑乃是外语学习最大的拦路虎。英语写作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大多畏惧写作,而这种焦虑的负面情绪更会阻碍其英语写作能力的提升。英语教师可在具体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在英语写作课堂上发挥汉语的思维作用,正面引导教育对象从身边熟悉的世界出发,立足于所感所知,提炼为写作的构思,变写作过程为思考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乐趣,帮助学生借助汉语的知识及思维拓展其外语写作思路。这既可以弥补学生外语词汇有限之缺憾,还能提升学生对外语写作的感知理解能力、提升其构建布局的水平。
(二)强化英汉的对比以求同存异
第一,强化对英汉词汇的对比。写作的最基本单位是单词,而单词也正是信息表达之根本载体。各国相异的文化特征无不以语言词汇为烙印。不同的政治制度、宗教习惯及风俗习惯等皆深刻展示了各国特色。学习对比英汉词汇也可进一步了解词汇背后的文化底蕴,在对比学习中强化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写作能力。
第二,加强对英汉句式的对比,使得学生知悉汉语及英语的句式差异,从而提起对英语句式表达的有意注意,有意识地使用更为地道的表达方式。实际上英语属于“形合语言”,而汉语却是“意合语言”。换言之,英语重视语言之间的逻辑衔接,通过逻辑表达语连贯句子之间、段落之间严谨的逻辑关系。而汉语则主要依靠词序上的变化及联系上下文来表明文章的内部逻辑。在知悉两者句法结构相似的前提下进一步掌握两者句式上的差异,可深化正迁移之功效。
第三,深入分析英汉语篇结构之差异。语篇结构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该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及思维习惯。[4]在正确认知英汉两语谋篇布局上高度的相似性,即两者一般都以起承转合之方式构思成文,但两者在具体的架构上确有不同之处。认知英汉两者在文章架构安排上的细微差异,无疑会大大促进学生对英语思维的了解与掌握,有利于学生从更深层次上学习英语的思维表达方式,而外化为英语写作水平之大幅度提升,有意识地克服汉语对英语的负迁移现象。学生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可鉴赏比对学习,既提高了语言的感悟能力,增强了对文化差异上的认知,更可左右逢源地游离于两者各有特色的表达,从而化为自身所用,真正提升英语的写作水平。
(三)恰当利用英汉的共通性
在具体的英语写作课堂上,诚然大量的英语词汇输入是必须的,但恰到好处地利用汉语与英语的共通特点无疑是更有必要的,这不仅弱化了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还可激发英语基础较差者学习英语的乐趣,可以更有效融汇英汉的深入学习,提高课堂实际教学成效。在利用汉语对英语的正迁移功能过程中,具体方式应视学生具体情况而定。对于写作能力较低的学生而言,教师可采取翻译、回译的教学策略,通过输入大批量的目的语促使大量的语言产出,捕获更多语言素材,与此之际也可提升语感,以译促写。另外,教师可有效发挥中文写作能力对英语写作水平的正迁移作用,在提升学生中文写作水平过程中增强其英语写作能力。
(四)培养文化敏感度
任何一门语言的背后,是深刻的文化底蕴。文化对人根深蒂固的影响正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达来呈现的。写作的过程也正是文化的表达、传递过程。文化的脱节、不理解皆会造成文章的写作成为无源之水。鉴于此,英语学习者可通过比对中西方各异的文化,更深刻地认识西方文化的主要特点,也有利于减少汉语对英语的负面干扰,从更深层面上体会英汉表达的本质属性。
结语
总之,汉语对于英语写作提升具有重要的正迁移作用,英语教师应重视并切实发挥其正迁移功效,力求在具体的写作教学中,克服学生的写作恐惧心理,恰当利用英汉的共通性,强化英汉的对比,以求同存异,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度,最大限度地避免汉语的负迁移,才能真正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慧芳,李育林.二语习得中的母语正迁移研究[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0(02).
[2]曹志艳,赵如梦.合理利用母语正迁移和母语策略提高英语写作能力[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3]胡奇军,韦国兵.基于元认知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4(06).
[4]王晶,张志宏.汉语在英语习得中的正迁移作用[J].海外英语,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