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1期 ID: 420829

  

论言语交际误解的语用学分析研究

◇ 贾萍

  摘要:在日常语言交际中,存在由于言语认知语境改变、表达信息不足或解读方式差异等现象,由此造成言语交际误解现象,给交流者带来不便。作为一种常见现象,处理不当将会引起话语中断以至交际失误。本文分析了在日常交际中存在的各种误解并进行分析与修正,以认知语用学理论中的礼貌原则为理论框架进行系统分析,希望对相关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交流 语言模糊性 合作原则 礼貌原则
  引言
  人类的言语交际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它是在语境基础上的一个动态过程。而交流者之间的语言误解是语用学里面的一个重要内容。言语交际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信息从发出到接收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甚至扭曲。误解作为日常言语交际中的常见现象,处理不当将会引起话语中断以至交际失误,由此将会在交流中造成误解。误解给人们的日常交际带来了诸多不便,但也产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交际效果。很多情况下,在言语信息不足、认知语境改变或解读能力不够等场合,言语交际往往容易发生误读、理解偏颇等误解现象。交际者要想正确理解对方的话语,除了要理解话语的字面意义之外,还需要理解话语所隐含的深层次意义,对于语言中的一些交际原则或者准则的优先顺序要有所了解。同一环境背景下的对话双方,在何种场合选用何种策略已经规约化,可以说达成一种共识,由于其传达的含意相对稳定,听话人捕捉话语含意是轻而易举的。然而,不同的思维方式,为了达到交际目的而选择的交际策略或者语用策略就会存在差异,如果没有意识到这种差异就会出现误解现象。
  一、言语交际中的误解与面子原则
  言语交际并非信息传递那样简单,辞不达意、会错意等误解现象经常发生。在日常交际的对话过程中,为了达到沟通交流明确的目的,发话人会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着自己的思想情感,有目的地采取交际语言策略,而听话人准确把握说话人的交际意向,理解对方话语的意思,选择恰当的言语对对方的话语作出反应,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总的来说,在日常交际过程中,会针对不同教育背景的人对“礼貌原则”中的“谦逊准则”“得体准则”“赞同准则”等准则进行应用。此外也会应用面子原则,面子原则分为“正面面子”(指希望能够得到对方的认同、肯定或赞许)和“负面面子”(指希望自己的言行或行为不受对方的阻扰,有选择的自由)。在会话等言语交际中,以上两种面子都可能受到威胁,不是说话人的面子受到威胁,就是听话人或者第三者的面子受到威胁,此时的话语或言语行为就是“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在言语交际中,发话人为了保全对方的面子,避免这种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使对方觉得不愉快或场面尴尬,在对他人的请求、邀请等表示拒绝时,通常会采用先顺应对方的意志再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者拖延决定等委婉的表达来缓和否定表达所带来的冲击。例如:在我们日常交际中,出现拒绝对方明天外出邀请的语言方式通常偏向于使用比较具体的解释,如“明天我家人的生日,我已经和家人说好要一起庆祝”之类的表达来作为交际策略拒绝对方,使得对方觉得详细、具体事例的可信度更高。
  由此可见,由于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社会常识等彼此存在一定差异,同时还有不同语言的规约性表达的影响,对话方通常认为是理所当然、不言自明的意思,对于交际者来说,除按照字面意义理解之外别无他策从而出现误解。不同语言的礼貌体系是不同的,不同的交际者对礼貌与否、礼貌程度的理解会存在差异,若不加以注意就会引起误解。此外,日常交际的敬语既可用于发话人表达对听话人或者第三者的敬意、礼貌或客气,也可用于表示反讽、挖苦等言外之意。其用法和程度主要取决于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年龄、亲疏程度等,而并非礼貌程度越高越好。
  二、交际中语言的语用学分析
  在语言交际中,听话人结合和依据自己的认知语境,处理大脑中的旧信息,理解新信息,以重构自己新的认知语境,推断对方的发话意图和语句意义。换言之,把大脑中的背景知识作为参照或线索的一部分,进行分析和推理,进而正确理解话语。在交际中,语言自身的特点对其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的密度和广度对交际双方的话语理解也会产生显而易见的影响,交际双方传达意义和意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所共知的语言信息及认知语境。
  交际环境中词语或话语所表达的意义往往不是单义而是多义的,可以同时具有两个或更多的潜在所指,也就是言语结构与意图结构之间存在信息差,听话人需要根据语境对其多义进行挑选,消解歧义,才能作出准确理解,否则就会导致听话人误解说话人话语意图,将话语意图甲理解为意图乙。因此,言语交际是一个动态过程,话语意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演变,因此交际双方不能只是机械地理解话语的字面意义,而是需要结合认知语境,运用语言知识和能力解读话语及其间隐含的意义。不过,由于认知语境是一种非常灵活的语境,也是内隐性最强的语境,与交际者的知识背景、认知水平、心理能力、评判能力、审美能力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即使是同样的语言语境、现场语境以及在同样的社会文化背景的条件下,人们对话语、言语作品的理解的结果也会产生很大的差异 。关联理论认为,只有当说者说出的话具有“明示性”,人们的推理才有方向和目标,人们才能准确把握说者的意图,理解话语意义的目的。
  三、语言交际中的误解与修正
  综上分析得出,交际双方若要完成言语交际行为,则需要遵守礼貌原则和面子原则,发话人以听话人具有同样理解能力和认知语境为基础进行发话。由于话语理解需要各种社会、文化、语言的语境前提。因此,在日常语言交际中,不同的交际双方所具有不同的认知语境就容易引起话语误解。同理,在相同环境下的交际,尽管交际双方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但毕竟人是不同的独立主体,所以不同人的认知结构、语言能力以及语言因素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仍然会引发误解,而且这种误解大多数是隐性的。简而言之,言语交际中引起误解的因素多种多样,除了认知语境的差异、话语间接性等因素之外,还要受到方言地区、同音多义、术语隐语、修辞比喻、年龄流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交际中,交际双方往往会假设具有相同的认知语境,因而更加容易忽视其间的差异,忽视因交际场所和对象的变换,同样的话语也会出现多种理解,从而导致同一环境下交际中产生误解的语言现象。所以说,言语交际双方要正确假设对方的认知语境,因为无论在接受语音或语义方面,多数人通常采取择近的原则,选择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最突显的或者最接近的要素构建理解。   面对语言交际中的误解现象,我们通常会采用当场修正信息的形式,指出对方对的理解,有误就直接消除误解。语言使用并不是完全被动地受制于语境,语言使用本身也能创造语境;语境不是预先给定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语言使用者的相互交往过程中不断构建和发展的,因为语言交际过程本身也是语境的建构过程。因而,我们在交际解释的过程中重新构建了新的语境,同时也对误解的信息进行了修正,通过双方的进一步交流,误解的情况得到解决。不过,也会存在由于误解导致不好的结果,表明言语的“误解”已经招致实际结果。尽管我们也会没有立刻采用通过话语来消除误解的方式,但是这些误解和当场修正信息结果是同样的,都是由于认知语境存在差异所引起的,只要了解到双方之间存在文化差异,宽容或接受彼此的文化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补充和修正,就可能不会损害对方的利益、伤及对方的面子。同时也说明了要避免误解造成进一步的实际伤害,则需要有效消除误解。不过,有时发话人即使发现交际对方误解了自己的话语意思,但是考虑到不会引起实际性伤害等情况下,出于礼貌避免伤害对方面子,也会不点破误解。
  此外,也存在发话人想委婉拒绝对方的情况发生,如果立即修正、消除误解则可能会成为直接拒绝对方的不礼貌表达,类似情况可在过后让听话人自己考虑或通过其他方式提醒,让对方领悟。这种交际误解属于误解规约性语言表述,无论是同一环境下语言交际还是存在差异情况下交际,类似误解都难以进行纠正和消除。因为他们使用程度过高的表达方式意图是希望间接表达自己的言外之意,如果直接指出对方误解了自己的意思,即是将自己的意图明显化,从而失去话语的本来意义和语用效果,同时也会造成双方关系的尴尬。因此,这类采用某种语用策略表达言外之意而不被对方正确理解时,即使发话人明知对方误解了自己的意思,也未必有必要告知对方并立刻消除误解。
  综上所述,笔者总结分析了在日常交际中存在的各种误解并进行分析与修正。随着社会发展,新生事物、新生现象不断出现,相应地语言学中也有大量新生词汇涌现,也有一些已经消失的词汇受到各类文化因素的影响重新被使用,更有一些词汇在不同行业、不同年代,其涵义是不一样的。听话者在理解话语意义的过程中所作出的种种推断,必须限制在说话者主观意图所希望的推断范围之内,否则对话语意义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因此,话语意义的解析必须同一定的语境和一定的说话者联系起来,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参考文献
  [1]吴亚欣.语用含糊的元语用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2(01).
  [2]黎千驹.模糊修辞学导论[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3]汪树东.生态意识与中国当代文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
  [4]潘涌.积极语用:从接受本位到表达本位[J].语文建设,2014(04).
  [5]赵秀凤,黄洁.后现代语境中的认知诗学学科定位和发展前景[J].外语学刊,2013(5):26-30.
  [6]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7]潘涌.积极语用:21世纪中国母语教育新观念[J].语文建设,2013(05).
  [8]王辉.说话人视角下善意谎言的语用分析[J].语文建设,2012(24).
  [9]特里·伊格尔顿.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 王逢振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论言语交际误解的语用学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