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1期 ID: 419648

  

解读余华小说《兄弟》中的丑陋人性

◇ 于莹

  摘要:余华的小说作品中,常常迷恋于对灾难尤其是死亡的叙述,但是在《兄弟》这部作品中,对灾难以及不幸进行叙述的过程中,还渗透了更多的情感成分在其中。从人性的角度对人生进行思考,对人世间最伟大的一种情感——爱进行表达。但是从这部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余华想要深入到人性最黑暗的地方进行叙述的痕迹,《兄弟》这部作品依旧延续了对丑陋人性的批评,体现了一种非理性、非常态下的丑陋人性,对国民的劣根性以及人性上的困境进行了相应的描写。
  关键词:《兄弟》 余华 人性分析
  引言
  余华凭借《活着》这部小说在文坛上的影响与日俱增。在长篇小说《兄弟》中,他深入到人性最黑暗的一面,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剖析国民的状态,他改变了一贯的写作风格中对灾难以及死亡的大量叙述,撕去了人性的光鲜外表,将人性中丑陋邪恶的一面展示给读者。在《兄弟》这部作品中,用一种颠覆了理性以及秩序的手法对人性进行剖析,给作品赋予了时代特征,使得人们心中被压抑的情感获得了释放。在《兄弟》中,余华对人性的丑陋以及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探讨和批判,本文从几个方面对《兄弟》中的丑陋人性进行解读。
  一、个人丑陋人性的体现
  余华的小说通过随和的语言,对现实生活进行反映,带给人一种更为亲切的感觉,这有助于读者对小说主题进行理解。在《兄弟》这部小说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人性的丑陋一面集中体现在李光头身上,在他纵欲以及亲情发生破裂的过程中,其人性中丑陋的一面也随之体现出来。
  (一)李光头的纵欲及亲情破裂中体现出的丑陋人性
  纵欲是李光头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其人性中丑陋的一面,还在他亲情破裂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在他对林红的追求中,常常是以一种不讲理的状态出现在林红周围的,要阻挡林红与其他男人之间的交往。当自己的求爱遇到威胁时,他开始算计起自己的阻碍者,与宋刚之间的兄弟之情最终被他亲手葬送。李光头知道林红向宋刚示爱的时候,对宋刚进行了打击,他利用自己与宋刚之间的兄弟之情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最后林红以死相逼,宋刚心如刀割,两个人的痛苦在李光头看来都不是什么严重的情况,他对此几乎是视而不见的。李光头与宋刚之间的亲情最终破裂,是在宋刚和林红洞房的时候李光头对结扎病例的宣布。后来的生活中,李光头趁着宋刚外出闯荡的过程中强行霸占了林红,最终导致宋刚死亡。从李光头与宋刚之间的关系出现破裂可以看出,李光头人性中灰暗的一面,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利用亲情,当没有利用价值时,他宣布兄弟之情的破裂。
  (二)对人性中丑陋的部分进行隐藏
  人类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用理性对自己人性中丑陋的部分进行隐藏和约束。分析李光头的丑陋人性,他可以明目张胆地做出各种举动,正是因为他本身理性的缺失。比如他在厕所偷看时,并没有感受到羞耻,反而觉得心中十分畅快,以自己的这种行为为荣,并在百姓之间评说。再比如时隔几年之后,李光头再次遇见林红,当时就流出了鼻血。可以从这些细节的描写中看出李光头身上缺乏一种理性的约束和限制,因此他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缺乏纪律性的人会怀着一种“利我”的态度在生活中,一切都以自己为中心,自己心里不如意时就会采取让自己心里好过的行为来弥补心里的不爽,也不会考虑到这种行为会对别人带来什么后果。就像李光头,他会利用自己的优势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不管其中的方法会不会对别人造成伤害。在人性理论中,相对于人本能的一种欲望以及利我的本质,利用理性进行约束就是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手段,这两者之间往往容易发生冲突,当出现冲突状况时,人一旦理性方面比较缺失,就很容易使得欲望以及“利我”本质处于人性中更高的地位,从而做出一系列不合时宜的举动。
  对李光头的理性缺失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造成他理性缺失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时的社会本来就是理性和秩序相对比较缺失的时代,在那样的背景下,人们的思维以及精神道德本来就处于一种比较低下的状态,很多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能受到理性的规范,反而会受到当时社会上很多不良行为以及思想的影响,因此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理性控制。当然,李光头的性格形成与他的家庭因素也是有一定关系的,比如他的生父刘山峰在公共厕所里面窥探女人,最后淹死在粪坑中,其养父宋凡平本来是一个善良的人,但是最后被暴力杀害了,他和兄弟宋刚以及母亲在遇难的时候,村子里的人并没有帮助他们,他们反而要去面对别人投来的歧视的目光以及侮辱,他生活的环境对他性格的形成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长期生活在道德以及理性比较缺乏的社会中,李光头的人生也是缺乏理性控制的,他的人性畸形发展,最终造就了人性中黑暗的一面。
  二、人性丑陋的集体体现
  在小说中,像李光头一样,人性丑陋的人还大有人在,这种问题不仅是个人的,更是一种群体性的。刘镇的群众就是一个特殊化的群体,是被余华加上了符号的一群人,这群人象征着生活中看到的人性丑陋和灰暗的人。刘镇的百姓,呈现出来的一种状态,正是余华想要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种反映。从个人上升到集体,将个人人性的灰暗提升到了国人和民族的高度,从而对国民的劣根性进行探讨,是余华这部作品的精华所在。刘镇的集体性窥视以及围观状态,就是人性丑陋的最好体现。
  (一)集体性窥视
  在《兄弟》中,窥视这个话题一直都存在,不仅在李光头的身上,在很多刘镇百姓身上都有,这种窥视行为可以说是一种集体性质的。比如,小说一开始就写到了李光头在厕所窥探女人上厕所,而他的父亲也干过这种事,父子俩的这种行为,可以说是刘镇的集体性窥视的一个代表和剪影。余华想要刻画和描绘的并不是两父子的窥视,他们的窥视更多体现的是个人性质,作者要描绘的是通过个人而反映出来的广大群众的集体性窥视。
  比如李光头在厕所窥视了林红之后,尽管当时被抓起来游街示众,但那些人包括民警、刘作家、赵诗人、童铁匠等,都想知道林红身体的秘密,于是才有了李光头利用这个他所看到的场面当做一种荣耀到处诉说的场景,也是这种社会形态导致李光头的人性缺失。这些人在听李光头讲林红的时候,各个都凝神静气,表现出了他们内心的卑劣以及荒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其实这些人比李光头更加阴暗,其人性更加丑陋。余华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描写时,向人们展示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人利用物质、权利等获取自己想要知道别人隐私的行为,而这种行为,正是人性丑陋的一种重要体现。再比如小说中还有类似的窥视情节,赵诗人将床放在宋刚和林红的床上面,他希望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自己躺在床上可以听到楼下的动静,但是最终没有听到,于是他趴在地面上想要去偷听人家的隐私。这种行为在小说中时常出现,他们反映的正是一种集体性窥视的行为,这种行为,说明了当时的刘镇,总体上都表现出一种人性丑陋的状态,进而上升到国人也是这样一种状态。   (二)集体性围观
  集体性窥视,探寻别人隐私的行为在《兄弟》中有很多地方描绘,除了集体性的窥视,还有集体性围观,也是余华描写和刻画的一个重点。围观也可以看成是窥视行为的一种发展和延伸,可以说,在某些时候,集体性的窥视就是围观,这两者的主体都有同样的心理基础,即希望自己所看到的东西能够引起自己的兴奋。喜欢窥视的行为使得刘镇的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了冷漠的围观者,他们对生活以及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表现出一种冷漠的态度。比如李光头的父亲在粪池被淹死的时候,有很多百姓来围观,但是他们只是站在旁边看,在议论他到底死了没有,在议论应该怎样才能把他救起来,但是并没有人真正下去救他。当宋刚背着李光头的父亲并将其送回去时,也引起了刘镇百姓的围观,他们都在说着落井下石的话,看李光头的父亲就像看一个笑话一样。同样,当宋凡平被暴力杀害的时候,在车站有很多百姓,但是那些人都扮演了围观者的角色,他们只负责看,这种冷漠的围观有点像鲁迅笔下的那些群众,面对同胞被杀害时也是麻木地看着。同样的,宋凡平被杀害的时候,候车室的内外,那么多群众也只是看着他死去,并没有人上前去阻止暴行。这说明当时人们的心理在某种程度上是存在严重问题的,人性的冷漠以及丑陋,使得他们对外界的一切事情都不闻不问,只是充当一个围观者的角色。李光头和宋刚看到已经死去的父亲,他们想要寻求周围人的帮助,但是周围人给他们的只是一个冷漠的眼色,甚至是根本不会看他们一眼,当宋凡平的妻子在收集浸入了宋凡平鲜血的泥土时,大家一个劲地讨论着宋凡平被打死的过程,那些木棍是如何落在他身上的,那些人是怎样踢打他的,大家在讨论的过程中,完全没有顾及他妻子的感受,只是将别人的事情当做自己生活中的一种有趣的聊资,这极好地说明了他们身上那种冷漠的态度。
  不管是窥视还是围观,都是刘镇群众表现出来的一种集体性质的行为,这种行为是由于人性的缺失造成的,在当时的社会中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结语
  《兄弟》这部作品是余华想要一改传统写作角度的重要作品,通过对李光头的窥视行为、刘镇群众的窥视以及围观行为的详细描写和刻画,展现出人性中黑暗的一面。《兄弟》中对丑陋人性的描写,从窥视和围观这两个主题中可以很好地体现出来。余华是将这种人性缺失的表现上升到了国人以及民族人性缺失的程度,上升到了对国人劣根性的批判,从个人的行为对国人的整体行为进行探讨,使得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
  参考文献
  [1]胡军.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与死亡叙述[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2]张富翠.“死亡”与“自我救赎”——余华小说主题价值解读[J].作家,2010(12).
  [3]刘永涛,欧阳文章.从“极致”到“无比单纯”的叙事——论《圣经》对余华小说创作的影响[J].山花,2006(06).
  [4]黎保荣,曾宽.论余华小说中的兄弟关系[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2).

解读余华小说《兄弟》中的丑陋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