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的运用为人们的交流提供基本的平台与媒介在对语言的运用中应当是准确、完整、恰当的。当下的言语交际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辞不达意”现象,对我们基本的言语交流和对话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与阻碍。本文通过语用学的视角进行透视,进一步探究了在语用学视角下言语交流中“辞不达意”的相关现象。
关键词:语言学 言语交际 辞不达意 语用失误
引言
言语是现代社会中进行交流的基础和媒介,通过语言这个工具能够使我们完整、准确地表达沟通意愿,完成沟通的行为。在当下的言语行为和交际行为中,“言”和“意”相对应是最理想的交际沟通状态,而不少人并不能对“言”和“意”进行统一,导致了明显的“辞不达意”现象的出现。在言语交际中,辞不达意不仅不能使表达着清晰的表述言语交际的内容,同时也容易造成对方的误解,对日常的言语交际产生不良的引导和效果,甚至导致交流失误、沟通无效等严重问题。我们对言语交际中“辞不达意”现象的探究应当是在语言学视角下进行的,并通过细致的划分对辞不达意进行了详尽的行为解读,同时对其引申和造成的语用失误现象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一、言语交际中的“辞不达意”现象
言语交际的沟通效果是最直接、最被广泛接受的,同时运用口头交流的形式进行的言语行为往往能够完成对话交流的完整程序,从表达者到表达意图到接收者形成一个完整的流程。言语交际中的言语交际侧重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注重表达和传递过程中的互动表达,意在使接收者完整、准确地接收到表达者的意图和信息。辞不达意,就是语言形式和话语形式在内容上存在着双重矛盾的关系。我们简单的理解,就是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所说的话在表层上表现为“辞”,而“意”则是内容与所指。在我们日常的言语交际中,不少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辞不达意”现象,在言语交际中“辞不达意”的简单理解是“辞”与“意”的背离。从包含的内容来看大致包括两种情况和现象,一种是无意中导致的语用失误,另一种是有意为之的说话技巧和策略。由于有意为之的初衷和具体情况千变万化,而无意导致的语用失误更容易体现出“辞不达意”所带来的最直接、最本能的现象,由此,在此我们所讨论的主要围绕“辞不达意”的具体行为和导致的无意现象,也就是语用失误的现象,并旨在细致分析“辞不达意”现象和由此引起的无意语用失误。
二、言语交际中“辞不达意”的具体行为
言语行为的发生过程主要是通过交际发音说出句子,与这样的初衷相对应的是言语的以言行事阶段。简单的说,在言语行为发生的初期,我们所面临的是言语行为的指事阶段,也就是说交际主体说话时所发出的语音和说出的句子等等,和它相对应的是我们提到的言语交际的以言行事阶段。在整个言语交际过程中,以言行事的阶段揭示了我们人类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的行为属性和做事的功能属性。我们从语用学的视角下来观察可以发现,说话的人应当用合适的方式方法来表明自己说话的目的,作为接收者才能够获得最终完整、正确的信息,并且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来表现,从而形成从言语交际中的指事阶段到以言行事的完成。
在日常生活中,言语交际主要以口头话语为主,说话占据了我们交流方式中最重要的地位,同时口头言语交流的形式也是由我们大脑最终控制的。但是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却往往发生着表达者意图和接收者接收信息之间的误差,这些误差造成了我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辞不达意”的现象,使表达效果和表达者本身所想要表达的意图产生了偏差甚至较大的背离现实。
例如:“新上任的这位领导听说才华和能力都十分出众,得到了很多领导的赏识,成为了我区炙手可热的人物之一。”
我们经常能听到“炙手可热”这个词,并且习惯性的将“炙手可热”作为十分受欢迎的人或者事物所获得了人们的赞誉和追捧。实际上“炙手可热”这个词语并不是贴切地形容人或事的大红大紫,而是更倾向于表达过于灼烫而使人敬而远之的态度,这样的用词往往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交流当中,词汇的不恰当运用造成了“辞不达意”的现象。
又如:“和我同屋的女生早起不愿意打扰他人,动作和老鼠一样很轻,总是在我们还没起床的时候就去晨读了。”
这样的说法实际上是一种滥用修辞的现象。表达者想要表达的是该寝室的女生勤奋并且注重尊重他人的作息,动作轻巧不打扰其他还在熟睡的同学,然而用老鼠来形容则是滥用形容词。老鼠给人的感觉是鄙陋的,肮脏的,同时也和几大有害动物联系在了一起,用老鼠的动作来形容,显然是用贬义词来表达褒奖,十分不恰当。言语交际中往往存在这样的形容词滥用现象,导致了“辞不达意”的现象。
再如:“我昨天去了一家很好吃的牛排店。”
“在哪里呀?“
“是昨天中午去吃的。”
“店址在哪里呀?”
“吃完后还在附近的休闲吧喝了饮品。”
这类的言语交际中出现了严重的辞不达意行为,甚至表现为语无伦次和随意的状况。二人的对话本来应该是交流一家美食并由表达者为接收者介绍店址,但表达者明显出现了语无伦次的混乱状态,使对话前言不搭后语,似乎变成了自己的自我陈述,完全忽略了在对话中和另一方的交流和呼应,呈现出了辞不达意、颠三倒四的行为表现。
三、言语交际中“辞不达意”引发的语用失误
我们所探讨的语用失误主要建立在言语交际活动中由于辞不达意造成的语用失误行为。进行言语交际主要基于大脑的指令和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从对话开始到对话的过程再到接收者接收到话语和相关的信息都表现为大脑的指示和相应意图的实现。日常生活中辞不达意的情况往往容易导致形式与意图不一致,也就是说表达者出现了无意的信息缺失,造成失误。在言语交际的实际情境中,话语信息一旦受到任何形式的干扰,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话语表达者和最终接收者之间的间隙和偏离,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语用失误。我们这里探讨的语用失误主要针对的是无意识的语用失误。在日常口语交际的过程中,由于人为的一些偶然因素导致言语交际最终所表现出来的话语意图和表达者的初衷出现背离,这其中既包括表达者本身所产生的紧张、犹豫、恐惧、兴奋等情绪原因,还包括其他原因如客观干扰。他人暗示引导等因素,导致了表达的辞不达意现象,从而造成了语用失误的具体现象。
例如:“为了庆祝今天的活动圆满成功,让我们举起酒杯,同归于尽!”
在这句话中,表达者由于自身情绪的原因闹出了笑话。本身表达者应当表达出的意图是庆祝活动圆满成功,我们推测可能表达语句为“举杯同庆”等贺词,而表达者由于自己的情绪波动和兴奋感的作用,出了洋相。又如,在我们的精神极度疲倦时,往往容易出现无意的语用失误。例如,医生在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手术后,本希望给家属传达的是:“手术很成功”,而由于疲倦作用,误表达为了“我们尽力了”,让作为接收者的家属产生巨大的误会甚至是不必要的情绪波动。这样的事例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情绪波动或变化所出现的语用失误,是一种辞不达意的行为表现。
除此之外,语用失误还和他人的表现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由于他人的干扰或进行阻碍式的暗示,也往往容易造成语用失误。例如,在表达者想要表达数字的过程中,旁人如果正好有人在说和数字相关的诸如时间、数数等干扰内容,往往容易造成表达者错误的表达想要传递的信息,不自禁的变为和本身交际无关的数字。
另外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言文字是信息的基本载体,也是我们进行言语交际和沟通的最终媒介。所以因为语言材料引起的语用失误往往也表现在语法、句型等基本的语言表述过程中。例如,在汉语的构成中,由于本身相同的发音容易造成双关和谐音的问题,比如在两家朋友吃饭时,丈夫说:“今天的米饭真硬”。妻子无心地接了一句:“他平时喜欢吃软饭”。对方客人听后往往有双关的想法,由于在汉语中“吃软饭”是男子无所事事依赖妻子过活的一种状态,所以这样的表述和误差也往往使得此情此景中的丈夫十分尴尬,妻子的无心之失造成了几个人言语交际与沟通中的问题。类似这样的语言材料造成的语用失误也属于辞不达意的行为表现范畴,需要我们加以留意和更正。
结语
“辞不达意”在我们的日常言语交际中往往很容易造成他人的困惑,同时也十分容易为我们的日常交流带来阻碍和影响。“辞不达意”往往在整体上表现为说话者受一定影响所表现出的与最终呈现的话语同接收者出现了偏差而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不同程度的阻碍沟通。我们通过具体的探究,不难分析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存在的种种具体的“辞不达意”行为现象,同时也能够探析出语用失误所引发的“辞不达意”行为。只有充分注意了“辞不达意”行为的语言学原理与相关行为,才能够为我们进一步探析与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文帅.从预设角度看警察讯问信息传递中问题类型和句子结构的选择[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
[2]王穗萍,吴岩,陈煊之.语境及常识性知识对代词指认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
[3]史瑞萍,白学军.语境和动词在主题角色指派中的作用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
[4]杨锦绵,王穗苹,佟秀红,陈烜之.中文句子理解中N+1预视效应的加工水平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
[5]韩燕,贾丽娜,徐颖,张庆林,徐芬.整体呈现模式下语境和动词在句子中的作用[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0).
[6]彭聃龄,谭立海.词频和语境在汉语双字词视觉再认过程中的作用机制[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
[7]吕红梅,姚梅林,杜煜旻.不同形式的单词注释对词汇获得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