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标识语指交通标识牌、宣传语、商店招牌、警示语、广告、旅游简介等,其交际目的是对受众进行指示、提示、限制或强制,以实现规范和管理。标识语的英译是城市对外交流的窗口,但一些标识语的英译存在诸多问题,误导外籍游客,破坏了城市形象,规范标识语翻译势在必行。本文借助语用标记等效原则对标识语翻译中的语码转换进行分析,尝试探讨译者在标识语翻译过程中应采用何种策略转换语码,以确保译文和原文的语用标记等效性。
关键词:语用标记等效原则 标识语翻译 语码转换
引言
标识语是指在公共场所展示的文字,具有特殊的交际、传递信息和完成指令的功能。交通标识牌、宣传语、警示语、广告、商店招牌、旅游指南、告示都属于这个范畴。 作为城市名片的汉语标识语的英译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郑州、长沙、太原、广州等地媒体,先后报道了当地标识语翻译不规范造成老外吐槽“中式英语”看不懂的现象。例如2013年12月31日太原市《生活晨报》报道了美国人Kelly Johnson看到太原市并州北路附近的两块交通标识牌,着实“找不着北”的事。Kelly说:“我实在搞不明白,明明刚才写着‘North Rd’(北路),怎么走到这里就成了‘BEI Rd’了?” 类似情况在全国许多城市都存在,标识语翻译已经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多地的人大代表提出建议,希望政府关注标识语翻译的规范化问题,广州市已成立了公共场所英文译名专家委员会,并制定了《广州市公共场所英文译名规则》以规范标识语翻译中的语码转换。
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个语篇中使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语言或者方言的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码转换成为社会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国内外研究者们对语码转换产生的原因、主客观条件、转换的动机和类别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其中绝大多数是对口语交际中语码转换的研究。标识语翻译中把不译的汉语用拼音表达移用到英语里,这使得在同一个话语中出现两种语言符号的混合编码,学界对此类标识语翻译中的语码转换研究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更少见有结合语用标记等效原则研究标识语翻译中的语码转换策略。本文将借助语用标记等效原则,对标识语翻译中的语码转换进行分析,尝试探讨译者在标识语翻译过程中应采用何种策略转换语码,以确保译文和原文的语用标记等效性。
一、语用标记等效原则
侯国金教授在Nida的功能等效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语用标记和语用标记价值假说,也称为语用标记等效原则。其核心是将语言中的语用标记价值作为一个权衡值,对原文和译文之间的语用标记价值进行对比,尽量接近或者近似于原文标记价值的译文被认为其在语用上是成功的,在语用层次的考量上是理想的译文。在一定(默认值N)的共同认知环境中,甲乙双方就某个共同感兴趣的事进行交流,乙对甲话语的理解一般要经过解读,才能推导出话语的显义或含义,期间为解读话语付出的是默认值心力(X)即双方期待的程度。那么将原文标记的强弱同译文标记的强弱作比较,就可以得知译文在语用上多大程度地反映了原文,大致如下表所示:
1.话语X若等于(=)默认值N,它就是无标记式(U),解读就容易。
2.X若约等于(≈)N时,它就是弱标记式(M-), 解读较容易。
3.X若略大于(>)或者略小于(<)N时,它就是中等标记式(M+), 解读难度适中。
4.X若远大于(>+)或者远小于(+<)N时,它就是强标记式(M++), 解读较难。
由此可见,原文若为无标记式,译文最好也是无标记式,否则,至少要使译文的语用标记价值相当,即弱标记式,最好不要采用中标记式,杜绝强标记式。相反,原文若为强标记式,译文最好与之匹配,否则就是语用标记价值相差甚远的译文。原文和译文的标记价值不得不悬殊时,要么给予注解,要么在译文的其他处,弥补前一译文的不足。
标记价值假说就语用标记性的强弱给出了无、弱、中、强四个等级的层级划分,认为译文的语用标记价值应该尽量向原文的语用标记价值靠拢,在标识语翻译中,通过量化汉语标识语的标记性可以大大地提高译文与语用价值的相符程度,同时可用于提高译文中汉语拼音和英语语码之间的转换性度和效度。
二、语用标记等效原则下的标识语翻译策略
(一)译文中的汉英语码转换
指示性标识语在公共场所最常见,为人们的出行提供公共场所中基础设施、部门名称、功能设施的说明和指示。地名、路名和公共场所的基础设施名称常常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其汉语标识语往往带有强标记性,例如:北京有很多地名都带有“窑”字,如大北窑、刘家窑、崔家窑、邓家窑、严窑、魏窑等。明成祖在1421年迁都北京,随之大量工匠涌入北京,形成了南城的砖瓦窑聚居区。例1邓家窑村这个地名传递的是几百年的石灰窑历史文化,译文A将“窑”字用汉语拼音语码和“村”字的英语语码连用,形成了译文中汉语拼音和英语语码之间的转换,这样的语码转换保存了“邓家窑”这种强标记性地名的历史文化,在交际中既表明了其“村子”的实质,又传递了“Dengjiayao”这个完整的文化信息。译文B中将“窑”字生硬地译为“kiln”会降低原文的标记性,削弱历史文化信息,甚至会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怎么邓家窑村不见窑?
例1:邓家窑村
译文A:Dengjiayao County
译文B:Dengjia Kiln County
重庆有很多地名以古代的十七座城门命名,如朝天门、千厮门、临江门、储奇门等,十七座城门象征“九宫八卦”的九开八闭,给重庆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例2朝天门广场的译文A 准确地传递了朝天门名字的由来,即南宋时期钦差自长江经该城门传来圣旨而得名“朝天门”。译文B将“门”字用英语语码表达,会导致当地人和外宾之间交流的障碍。相反,译文A完整地保留了“Chaotianmen”这个汉语语音,在游客和当地人之间的交流中不会出现意义的错位。
例2:朝天门广场
译文A:Chaotianmen Square
译文B:Chaotian Gate Square
(二)意译原文
对交际对象的行为进行限制和约束的标识语,翻译时译者应该将受众放在首位,摆脱原文形式的束缚,遵照国际惯例翻译,不给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如:当心落石(Falling Rocks)、小心玻璃(Glass)、前方有学校(School Ahead)、禁止掉头(No U Turn)、请勿乱扔垃圾(No Littering)、残疾人设施(Disabled Only)、限高3米(Restricted Height 3 m)、小心轻放(Handle with care)等。
意译的时候要注意原文的文化标记,例如:在我国公园的绿地上随处可见的标识语(例3),这是有中国特色的一个标识语,因为我国公园的草坪仅用来观赏,而西方国家由于人口较少,无论人工还是天然的草坪都是供人们休憩玩耍的场所,这种文化差异和地域特色造成了初到中国的老外看到例3的译文A和B都可能会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因此,译文C直截了当地传递了这个约束性的标识语。
例3:芳草萋萋,踏之何忍?
译文A: Please help us protect the grass for more people to enjoy!
译文B: Tender fragrant grass, how hard-hearted to trample them.
译文C:Please keep off the grass!
例4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体现,语言对仗,表达意思迂回曲折,译文A采用直译的方式,同样令人费解,译文B简明扼要地意译出呼吁保护环境的信息。同样例5的译文A难登大雅之堂,应该委婉地处理为译文B。
例4:心触一片净土,爱博一片蓝天。
译文A: Heart touches a piece of clean land; Love reaches the blue sky.
译文B: Keep?the?environment?clean.
例5:请勿随处大小便。
译文A: Stop releasing urine and excrement.
译文B: Commit No Nuisance!
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标识语翻译是一个城市对外交流的窗口,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标识语是一种通过文本实现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单向交际,参与交际的双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交际对象不论性别、年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和文化程度,同时国际大都市的标识语的交际对象还是多国籍、多宗教、多文化的。因此,标识语原文本身受交际场所特有的文化、地域、社会习俗、社会心理、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具有较强的标记性,语码转换是有标记性的隐喻性表达,需要读者越过字面意义去解读深层的隐含意义,在翻译过程中应当使译文的语用标记价值尽量向原文的语用标记价值靠拢,以此为评价标准来确定译文中语码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郝晨光.太原交通标志中英混搭,竟让老外找不着“北”[N].太原市生活晨报,2013-12-31.
[2]侯国金.语用标记价值假说与语用标记等效翻译假说[J].外语学刊,2005(2):32-35.
[3]吴长青.目的论指导下的标识语英译探析[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23(6):38-40.
[4]曾毅.道路、地标译名“四不象”[N].广州日报,2013-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