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1期 ID: 419631

  

基于媒介素养培养的聋生语文课程项目开发研究

◇ 袁芯

  摘要: 本文以“能力本位”为视角,立足于两年多的课程改革实践,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高职聋生语文媒介素养项目开发进行探讨。理论层面,从项目目标、项目内容和实施方法三个方面论述开发的维度。实践层面,在教材改革、项目设定、教学流程以及项目评价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最后,在提炼项目取得的成效基础上,对项目开发进行反思,提出分层教学和争取政策支持等后续研究设想。
  关键词:聋生 语文课程 媒介素养 项目开发
  引言
  现代信息社会使大众置身于无处不在的媒介世界之中,与听人一样,媒介文化正深刻地影响着聋人的生活。媒介信息传播载体兼具文本、图形、动画、数据、视频等多媒体呈现模式[1],这种呈现模式有利于聋人的认知和沟通交流。聋人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其特殊性,由“缺陷补偿”理论可知,聋人的视觉思维能力较强,具备较高的图像解析能力[2],他们主要依靠视觉语言沟通,沟通方式的特殊性导致他们对媒介依赖性更大,他们通过媒介来发布信息或表达意见的现象日趋频繁,也增加便利。可以说,媒介已经成为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当前特殊教育院校语文课程还是延续传统高职语文教学体系,从知识本位而非能力本位来构建课程的整体框架,课程内容与聋生的实际生活脱节,与聋生未来就职的工作岗位脱节,聋生的语文能力不能满足现代信息社会和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
  本研究试图以“能力本位”为视角,在语文课程中引入媒介信息与专业课程资源,开发语文媒介素养实践项目,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教学活动,构建自主、合作、拓展式的语文课堂,引导高职聋生利用媒介资源开展语文媒介素养教育,增强聋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升其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和未来工作岗位的看、说、读、写能力。
  一、语文媒介素养项目开发维度
  (一)项目目标维度
  国内外教学实践和研究均表明,从小学直至大学毕业,聋生学习成绩始终严重落后于听力正常的学生,而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语言交流上的问题,国内聋生教育专家张宁生等对此多有论述。我们认为,运用各种媒介载体与人交流是媒介时代高职聋生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之一。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国家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培训实施战略》也将“与人交流”能力置于八大核心能力(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创新革新、外语应用[3])之首。聋人的与人交流能力具体可分解为:看(看懂手语、书面语)、说(具备一定的唇读能力)、读(阅读理解能力)、写(表达能力)。现代信息社会对聋人看、说、读、写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新媒介信息的选择、分析、质疑、评价能力,以及制作和发布媒介信息的能力,这些正是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媒介素养。如果要使聋生具备在现实生活及将来生活工作中实际需要的看说读写能力,语文课程项目开发目标就不应忽视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概念来自于英文“media literacy”,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正确地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4]。媒介素养包括媒介识读能力和媒介制作能力,在聋人语文课程中,“媒介识读能力”主要是指聋人语文教学中,借助各种语言形式(口语、手语、书面语)对媒介文本(印刷或电子媒体)进行选择、分析、比较、评判的能力。“媒介制作与传播能力”是指语文教学中聋人能通过编写报纸杂志、制作影片、电视节目或网页、多媒体课件等来叙述、表达信息、思想和观点的能力。媒介识读能力与媒介制作能力需要看、说、读、写活动的综合参与,是信息时代对传统看、说、读、写能力的延伸。
  (二)项目内容维度
  基于以上课程目标,我们从提高聋生语言沟通技能、增强职业语文能力、满足聋生社会生活需求三个维度设计语文课程项目内容。
  首先,注重缺陷补偿,提高聋生的沟通能力,更好地适应主流社会。利用聋生敏锐的视觉思维能力,提导聋生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各种媒介信息,使其具备阅读与理解介信息,并能通过媒介表达与传播个人言论,观点的能力。在此过程中,训练、提高聋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包括识记与书写的能力大约3500个常用汉字,常用词语(含成语与熟语),标点的掌握与使用,以及能根据情境运用汉语基本语法进行表达与交流等。
  其次,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语文能力。目前浙江省高职教育面向聋人学生共开设“装饰艺术与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两个专业,这两个专业中均有大量的视觉设计与传达内容的课程。根据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我们以“媒介素养”为切入点,选取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中交叉的能力点设计项目,注重提高聋生未来工作中需要的语用能力,满足未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应用文写作、笔谈、职场沟通等听(看)、说、读、写能力,为聋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再次,提高聋生的人文素养,满足聋生参与媒介社会生活需求。聋生自控能力和辨别能力相对较弱,面对繁杂的媒介信息,容易受不良信息的诱导。媒介素养教育注重“在多元媒介环境中对学生的媒介判断、鉴别、运用能力进行培养和引导,使之成为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推动因素”[5]。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安排“经典插图赏析”“图解人物传记”“解密电视广告”“社会热点剖析”等内容,帮助聋生学会科学合理、有选择地接受媒介信息,并使他们具备开放的视野、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人文素养。
  (三)项目方法维度
  高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能力本位,核心是使学生具备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和未来职业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我们以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为理论依据,引入项目教学法对教学进行全新的设计、实施与评价。借鉴专业课程的做法,用具体的实践活动项目引导语文教学活动,通过项目驱动、任务引领、小组合作等方式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每个项目均创设各种生活或工作情境,在情境中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完成项目作品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提升。基本流程为:选定媒介活动项目、制定活动计划、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和活动评价六个步骤[6]。   二、语文媒介素养项目开发实践
  (一)教材改革
  原有的聋人高职语文教材以选文为主要载体,内容繁难深旧,脱离聋人语文实际水平,远不能满足聋人语文学习需要。基于以上理念,课题组首先以教材研发为突破口开展教学改革。从聋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媒介素养的培养,职业语文素养的提高三个维度对原有教材进行改革。分为如下两个步骤:一:吸纳与整合。从聋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对现有语文教材的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进行改造。挖掘并吸纳教材中已有的媒介素养教学因子,结合教材中的文字文本开发综合实践活动项目。二:突破与创新。结合所学的专业,并依据聋生学习基础及学习兴趣,突破现有语文教材构建框架,引入专业课程资源。围绕职业模块,筛选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媒介文本(包括图片、影视、网络及报纸新闻、广告等各种讯息),开发为各单元实践活动项目教学资源。
  教材经过两届学生的试用、不断修改与重新编排,目前该教材已正式出版。教材共分三大模块八大主题单元,三大模块包括:基础模块、拓展模块、职业模块,八个主题单元各含“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项目”三个部分。以提高聋生未来职业生涯中所需要的语文职业能力为主旨,以贴近聋生未来生活、职业为主题构建的综合实践项目,内容循序渐进,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研发的高职聋生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高职语文》项目内容如下:
  (二)项目设定
  根据新教材框架,我们对教材中的各模块进行了具体的项目设计。我们从项目目标及内容设定角度开发了四个层面的项目:基础模块中,侧重引导聋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完善自身,从而为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表1)。拓展模块中,侧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文明、社会文化,帮助他们融入和参与主流社会文化,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合格的现代公民(表2)。职业模块中,从学生自身专业发展角度,引导学生发现语文学习与专业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认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提升聋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表3)。职业模块项目开发中,积极创设职业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分析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的潜在关联,明晰初入职场的流程和规范,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见表4)。
  (三)教学流程
  两年多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反思、改革、探索适合语文媒介素养项目内容的教学流程。从最初的语文教师独立组织教学,走向语文教师与专业教师协作备课,共同商讨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从最初的由老师给定项目主题,全班集体参与,教师评价为主走向学生围绕项目主题分组确定活动目标,自主活动,学生参与评价。活动评价将作为下一次项目开展的重要依据。经过两年多的课程改革实践,课题组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教学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
  (四)项目评价
  项目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办法,努力把聋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过程上来,强调课堂参与、互动和合作学习、课后学习的成绩评定。每次项目活动前由学生按照异质分组的原则自行分组,自行协调分工。教师按项目内容制定活动任务单和活动情况评价表。聋生根据活动任务单设计活动方案,并自行组识实施。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予以指导,并根据活动情况评价表组织学生开展组内自评、组际互评,最后根据活动过程和活动成果得出综合评价成绩。活动成果形式不拘一格,力求每次活动都成为每个聋生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
  三、语文媒介素养项目开发成效与反思
  多数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与母语课程整合,既推进了母语课程的改革,也实现了媒介素养教育本身的目标,收到了双赢的效果[7],但目前我国特殊教育领域中,语文课程与媒介素养教育的整合还鲜有人尝试。以专业为导向,从能力本位的角度吸纳媒介素养教育资源,致力于开发提升聋生语言水平、媒介素养与职业能力的实践项目,有一定的创新意义。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改革既提高了聋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幅度地提升了他们的语文学习成绩,对专业课的学习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组织聋生对本项目成果进行调查,多数聋生反馈意见表明,与之前的语文教学相比,现行的项目化教学能拉近他们与社会的距离,帮助他们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沟通能力,提升专业技能,对良好个性的形成也有一定促进作用。进行教学改革的两年来,在学院每个学期的学生满意度调查中,聋生对语文课程的满意度均达到了优等,课题组成员整体“学评教”成绩在整个学院名列前茅。
  教学实践中,改革的进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由于听力损失程度和言语康复情况不同,学习能力、职业取向及自身兴趣也不同,高职聋生的个体差异性很大,同一个项目在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小组中完成的情况有较大差异。目前的项目设置还不能完全满足所有聋生的学习需求,对教学评价和后续项目的推进也带来一定困难。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拟将推行分层教学。对高职新入学聋生进行言语水平摸底测试,确定他们的言语能力等级,在此基础上对语文课程实践项目学习内容进行梳理,结合专业培养方向和难易程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级,开展分层教学,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二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遇到了如何协调课时、调整教学进度并吸纳专业教师协作等困难。该项目具有跨学科性质,带有很强的实践性。我们期望项目的开展能将聋生语言能力培养与专业技能提升两者兼顾,在通识教育中渗透职业因子。因此,项目的开展还需要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改革并优化课程体系及结构,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才能最大化地满足聋生语文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梁恒贵.信息时代现代传媒的主要特点[J].新闻窗 ,2010 (3):58.
  [2]崔勇.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聋人高等艺术融合教育研究[J].装饰,2014(1):107.
  [3]劳动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国家技能振兴战略.http://www.docin.com/p-729391917.html,1998.
  [4]张冠文,于健.浅论媒介素养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3(13):69.
  [5]赵渊,林玲.媒介素养教育:构建中学语文教学的全新视界[J].现代语文,2006(8):11.
  [6]谭旭.职业院校语文教学运用项目教学法探索[J].时代教育,2007(27):48.
  [7]陈丽明.新课改下语文媒介素养教育初探[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16):26.

基于媒介素养培养的聋生语文课程项目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