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税昌锡先生《事件过程与存现构式中的“了”和“着”》(载《语言科学》2011年第3期)一文以构式语法为基础,将一个完整的事件分为五个前后相继的事态来考察存现构式中“了”和“着”的使用情况,其中有几例税先生认为不能带“着”(如“按、喷”)或不能带“了”(如“漂、悬挂、耸立”)构成存现句的动词在CCL中都能找到相应的用例,本文试图以语义特征、构式语法以及动词的过程结构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并结合CCL用例统计来解释并分析这一语言现象。
关键词:存现句 “着” “了” 语义特征 构式语法 动词过程结构
引言
税昌锡先生《事件过程与存现构式中的“了”和“着”》(载《语言科学》2011年第3期)认为:“事件是事物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状态,再到又一状态的连续或过递变化过程。一个完整事件可以切分为活动起始、活动持续、活动终结、遗留状态起始和遗留状态持续五个前后相继的事态。‘了’可以标示活动起始、活动终结或遗留状态起始事态,‘着’可以标示活动持续或遗留状态持续事态。”
一、动词“漂”带“了”构成的存现句
在引言中,税先生举了关于动词“漂”的存现句例句“(2)a.*水上漂了一根木头/(2)a’.水上漂着一根木头”,认为“汉语存现构式中存现动词有的只跟‘着’共现,而不跟‘了’共现,如例(2)”,在文中“5. 存现构式中的‘了’、‘着’替换与动词的类”一节讨论时(240页),税先生对比了(21)b* 河里漂了一块木板/b’ 河里漂着一块木板,认为(21)中的动词“漂”“虽然有动态性,但由于在其内在的过程结构中没有明确的活动起始的过程特征,因此不能构成‘了’字存现句”。通过CCL(北京大学语料库)考察发现,动词“漂”可以构成“了”字存现句,共有3例:
(1)河湾的内侧是一潭静水,上面[漂][了]一些绿藻。偶尔有鱼跳起来,发出“嗵”的一声。(张炜《柏慧》)
(2)桌上的菜已经彻底凉了,爆炒牛肉的汤汁上[漂][了]一层厚厚的金黄色油花。(卫慧《床上的月亮》)
(3)原来又是高粱面糊糊煮山药蛋,只不过糊上[漂][了]几星星油花。(马峰《吕梁英雄传》)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的解释(见993页),动词“漂”具有两个义项,分别表示静态义和动态义:漂1(静态义:“停留在液体表面不下沉”);漂2(动态义:“浮在液体表面顺着液体流动或风吹动的方向移动”),例句(1)-(2)显然都属于静态义的漂1,此时动词“漂”可以带“了”构成存现句。税先生所举用例(2)a’,水上漂着一根木头,如离开上下文,可能具有歧义,既可以理解为动态义,表明“木头/木板”随着水流的方向移动,也可以理解为静态义,表明“木头/木板”仅仅是漂浮于水面之上不下沉,并没有发生位移,只有当“漂”表示动态义时才很少与“了”共现构成存现句,而当“漂”表示静态义时,可以与“了”共现构成存现句,因此,仅以动词作为存现句考察对象可能会缺少全面性和准确性。
构式语法认为,构式有自身独立于词项的意义,并且构式义还会对词项意义进行调整,当词项义与构式义相一致时,构式义会对词项义进行突显,当词项义与构式义相冲突时,构式义会对词项义进行压制和调整,构式对词项的压制是多方面的,包括意义、语类、论元、体等多方面的压制。动态“V着”存在句中的“着”具有[+持续] [+动态] [-完整],[+持续]体现在句子所表达的事件处在连续不断的运动过程之中;[+动态]反映事件的存在方式处于动态变化,包括[+位移][+强弱变化][+进程变化][-均质]等特点;[-完整]体现观察者从内部对事件进行的局部性观察,观察视角只局限于事件的过程阶段,即续段(D),没有将起点和终点纳入观察范围,图示为:I --- D (●) ---F,动态“V着”存现构式要求进入此类句式的动词只能是动态性动词,根据郭锐(1993)对动词过程结构的划分,“漂2”等非自主类动词都是动态义较强的双限类动词Vc4或Vc5类,具有[-完结][+持续],与构式义一致,此类存现句中的“着”一般不能替换为“了”。
二、动词“按”带“着”构成的存现句
在讨论“3.2 存现构式中的‘着’与动词的类”一节时(236页),税先生列举了“(15)a.合同上印着手印”和“(15)a’*. 合同上按着手印”一组例句,认为“例(15)的动词在空间上都具有‘附着’特征,但例(15) a 因动词还具有‘遗留状态’特征而使句子合法;而例(15) a’因动词不具有‘遗留状态’而使句子不合法。接着在“5. 存现构式中的‘了’‘着’替换与动词的类”一节讨论时(240页),税先生对比了(25) a. 合同上按了几个手印/ a *.合同上按着几个手印;认为“如果附着动词在其内在的过程结构中不具有持续的过程特征,那么它们便只能造成‘了’字存现句而不能造成‘着’字存现句”。税先生认为不合法的“按+着”构成的存现句在CCL中有3处用例:
(4)李老三心满意足地走了,五爷看着手中李老三的借条,条子上[按][着]李老三的手印……(乔典运《香与香》)--2例,成事句
(5)香烟盒上画了海盗,手中[按][着]一把腰刀,所以人们又把这种香烟唤作“老刀牌”。(端木蕻良《窗外一瞥》作家文摘\1993\1993B) --1例,受事句
税先生认为动词“按”不具有“遗留状态”因此不能造成“着”字存现句,而CCL中例(4)中的存现主体“李老三的手印”在语义上为动作“按”的结果,正是表示遗留状态的持续,“按”同动词“印”一样,也具有“遗留状态义”,此处的“印”和“按”都是表示“书写”义的成事类动词,《动词用法词典》中收录的此类动词义项还有“写1、画1、画2、打10、点1、盖2、批、签11、填2、记2、登记、标、抄11、抄写”等17个。例(5)中的存现主体“一把腰刀”在语义上为动作“按”的受事,且动作“按”与人的身体部位“手”密切相关,“按+着”体现了强的续段持续义,这类“V着”存现句为“附着类依附身体”受事句,《动词用法词典》及《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收录的此类动词义项共有27个,如“背、抱1、穿4、戴、顶1、举1、搂、拿1、捧1、提1、握”等。
首先,税先生认为动词“按”“在其内在的过程结构中不具有持续的过程特征”,此说法欠准确,郭锐《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认为就整个动词来看,实际上整个过程结构系统是一个逐渐过渡的连续统,整个系统形成三个核心类,状态(Va)、动作(Vc4)和变化(Ve),并且以动作(Vc4)为中心,向两极(状态和变化)逐渐过渡,从中心往前(Vc4→Va)逐渐带有状态的特征,从中心往后(Vc4→Ve)逐渐带有变化的特征。
根据郭锐对动词过程结构的划分,“按”和“印”都属于双限Vc5类动词,此类动词可以与“在/正在”以及时态助词“了、着、过”连用,与双限Vc3类动词“坐、蹲”等动词相比,续段持续义较弱,动态性更强,进入“V着”存现句后,由于受静态存现构式义的影响,动作的起始(I)、续段(D)及动作的结束(F)都受到抑制,例(4)中的“按”突显的是动作结束后遗留状态的持续义。
三、动词“喷”带“着”构成的存现句
在“5. 存现构式中的‘了’、‘着’替换与动词的类”一节讨论时(240页),税先生对比了(25)b. 树上喷了一些农药/ b* 树上喷着一些农药,认为动词“喷”内在的过程结构中不具有持续的过程特征,因此只能造成“了”字存现句而不能造成“着”字存现句,但CCL中同样也发现了“喷”带“着”的用例,共有3例:
税先生认为“动词‘喷’内在的过程结构中不具有持续的过程特征,因此只能造成‘了’字存现句而不能造成‘着’字存现句”,此说法也不太准确,根据郭锐对动词过程结构的划分,动词“喷”属于动态性较强的双限Vc5类动词,同样具有动作的起点(I)、续段(D)和终点(F),只是续段在时间上持续较短,具有[+瞬时][-持续],当进入“V着”存现句后,由于受静态构式义的压制作用,其动态义受到限制,突显的是动作结束后遗留状态的持续义。
结语
通过CCL语料统计发现,税昌锡先生《事件过程与存现构式中的“了”和“着”》认为不能带“了”构成存现句的动词“漂”“悬挂”“耸立”,以及不能带“着”构成存现句的动词“按”“喷”都有相应的用例,对于现代汉语存现句中存现动词与“着”“了”的共现问题,考察发现有以下特点:
第一,仅以动词作为现代汉语存现句的考察中心,有时会使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动词义项作为考察中心会使分析更加全面和系统,如动词“漂”既可以指动态义的“漂2”,也可以指静态义的“漂1”,“水上漂着一根木头”若离开一定的语境便具有歧义性,既可能指动态义也可能指静态义,当指动态义时一般不能与“了”互换,而当指静态义时却可以与“了”互换,此时的“漂1+了”体现了遗留状态的持续。
第二,由于受语义特征、动词过程结构等因素的影响,现代汉语存现句中动词带“着”“了”存在着典型与非典型的用法。如动词“印、按、喷”同属于附着类动词,“印”的存现主体在语义上具有单一性,只能表示结果义,且自身过程结构的持续性较强,属于典型的“书写”义成事类动词,带“着”构成“V着”存现句是典型用法;而“按、喷”由于存现主体在语义上的多样性,既可以表示受事也可以表示结果,且自身过程结构的持续性较弱,属于非典型的成事类动词,因此带“着”构成“V着”存现句是非典型的用法。
第三,现代汉语存现句中动词带“着”“了”的差异与动词本身的过程结构密切相关,且随动词过程结构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强弱变化趋势,强持续性动词(如:悬挂、耸立、坐等)形成的“V着”存现句和“V了”存现句的用例数之比明显高于弱持续性动词(如:贴、印等)。
第四,语言具有主观性,我们很难仅凭主观认识来判断一个句子的合法性,也很难用单一的语法规则去规定人们的语言使用,只能用大量的语料来说明典型与非典型语言现象的差异,并对一些看似“不合法”的语言现象做出合理的描写和解释。
参考文献
[1]毕燕娟.“着(zhe)”的意义系统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曹爽.静态存在句中“着”“了”使用的南北方言差异研究[J] .兰州学刊,2011(7).
[3]陈平.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J] .中国语文,1988(6).
[4]陈庭珍.汉语中处所词作主语的存在句[J] .中国语文,1957(8).
[5]戴耀晶.1991 现代汉语表示持续体的“着”的语义分析[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