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美国文学本土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开创者,赫尔曼·梅尔维尔一生创作了诸多海洋小说,其中《白鲸》堪称其代表作。《白鲸》不仅仅是一部惊险刺激的海洋小说,也是一部涉及政治、文化、宗教等多重元素的作品,尤其是体现了浓郁的生态思想。《白鲸》中深刻的生态思想主要通过作品中的象征元素来体现,本文主要以生态批评思想为理论视角,对《白鲸》中的象征元素进行简要分析,试以揭示梅尔维尔独特的创作思想。
关键词:梅尔维尔 《白鲸》 象征 生态思想
引言
美国文学自诞生以来,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都处在宗主国英国文学模式的阴影之下,没有完全属于本民族风格的文学类型。直到19世纪中后期在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等人的引领下才呈现出较为明晰的本土化特征,其中赫尔曼·梅尔维尔就是推动美国文学民族化发展的一个先驱。出生于美国纽约一个名门望族的梅尔维尔,自幼生活富足,过着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但是12岁时由于父亲的突然破产,家境状况急转直下,梅尔维尔的命运也发生了大转折。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困境,梅尔维尔开始了四处漂泊的日子,先后做过银行职员、农场工人、皮货店伙计、船员等底层工作。这段下层生活经历,使梅尔维尔对社会有了深刻的理解,特别是那一段与大海为伴的航海生活对其影响格外深远,为其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自从1846年根据其航海经历创作游记小说《泰比》以来,梅尔维尔先后创作了《奥姆》《玛迪》《雷德伯恩》《白外套》《白鲸》《伊斯雷尔·波特》《水手比利·巴德》等航海小说。在这些个个堪称经典的作品中,《白鲸》绝对是一部难以超越的扛鼎之作,为梅尔维尔赢得了至高声誉。基于《白鲸》的创作成就,毛姆等评论家认为梅尔维尔地位高于爱伦·坡、马克·吐温等美国著名作家,甚至有人称之为美国的“莎士比亚”。通过《白鲸》这部小说,梅尔维尔不仅细致展示了捕鲸这一特殊行业的百科知识,而且投射出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态势,更为重要的是体现了梅尔维尔文学创作中的生态意识。虽然小说《白鲸》体现了较为深刻的生态思想,但是这种思想并不是直接展现出来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通过作品中的象征元素来表达的,这也正是作品颇具魅力的关键。
一、小说《白鲸》中的象征元素
在美国文学史上,《白鲸》是与福克纳的《熊》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齐名的三大动物史诗,主要通过“以实玛利”的叙述视角讲述了“裴阔德”号船长亚哈与白鲸莫比迪克的生死决斗故事。亚哈作为“裴阔德”号的船长,虽然对大海的一切都了如指掌,也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领袖气质,但是却在捕鲸过程中遭遇白鲸莫比迪克时损失惨重——丢掉了一条腿。气急败坏但争强好胜的亚哈船长并没有被痛苦击垮,反而坚定了复仇的决心,于是安上假肢的亚哈开始四处寻觅莫比迪克的踪影,并丧心病狂地鼓动手下与其共同捕杀莫比迪克。经过在世界范围内没日没夜的寻觅,亚哈的“裴阔德”号终于在太平洋再次遇上“老朋友”莫比迪克。亚哈率众与莫比迪克的殊死搏斗持续了三天,勇敢的亚哈虽然用鱼叉击中了莫比迪克,但是机智强悍的莫比迪克用更猛烈的回应反击了亚哈:不仅撞坏了“裴阔德”号捕鲸船,而且让包括亚哈在内的几乎所有船员都葬身大海。表面上看,《白鲸》讲述了一个人与鲸鱼搏斗的惊险故事,实际上这是一个富有象征意味的哲思故事,可以说作品中的人物、动物、背景等都是极具象征色彩的元素。
(一)人物
作品中的人物不是太多,人物关系也不是太复杂,但是每个人的名字基本都有深刻的寓意。船长亚哈的名字对应着《旧约·列王记》中那个十恶不赦的第七代以色列王亚哈。二人的结局也是如此相似:船长亚哈与白鲸交战时伴着捕鲸绳坠入海底而亡,而亚哈王则是与犹太王交战时被乱箭射死。因此,虽然船长亚哈身上处处体现着无畏的性格,但其本身却是一个充满神性的人物。故事的另一位主要人物,也是故事叙述者“以实玛利”,和《旧约·创世纪》中的同名人物也是惊人的神似:他们都是因为某种原因离家出走,去寻求“真理”。除了这两个主要人物,其他人物如老水手以利亚、约拿、大副斯巴达克等也是如同经典的人物一样。虽然戏份不足,但是其言行举止却足以起到点睛作用。
(二)动物
作品中的动物主要就是种类繁多的鲸鱼,而主角绝对是那只充满传奇色彩的白鲸莫比迪克。白鲸具有多重象征意义:既是纯洁无暇自然界的象征,也是邪恶、残忍、魔鬼的化身,让人感到一种无法企及的神性境界,同时也是死亡、恐惧的象征。
(三)背景
小说的背景主要是大海与捕鲸船“裴阔德”号,二者象征不同的世界。广阔无边的大海既是大自然的象征,也是神秘莫测、凶险多变的象征,是生命的主宰。“裴阔德”号则是较小的世界,象征着安逸稳定而又沉闷无趣的陆地人类世界。船与海洋代表着人类所必须面对的生活,象征着必须要面对人生途中的凶险,人们才能获得对生活的充分理解。
二、《白鲸》中象征元素的生态解读
通过对《白鲸》中象征元素的简要梳理可以看出,这是一部寓意深刻的小说,表达了作者对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观照,特别是体现出梅尔维尔创作中的深刻生态意识,这也照应了当下盛行的生态批评思想。20世纪40年代,随着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等作品的问世,全球掀起一股生态文学创作之风,这也为生态批评思想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978年美国学者威廉姆斯·鲁克尔特在文章《文学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中首次提出“生态批评”的说法,并明确阐释了其理论基础、性质、特征、应用范畴等,强调“批评家必须具有生态学视野”,提倡文学与生态学的结合。美国学者切瑞尔·格罗特菲尔蒂。他指出“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批评”。随着研究的深入,其领域不断拓宽,不仅提倡人们要用生态的视野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修缮人类曾经破坏的环境,以造福子孙后代,同时还要审视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关系,分析人类自身矛盾与自我精神危机的根源,提升精神生活质量,以营造和谐的心灵家园。
(一)自然生态
作品中对大海、白鲸的描绘表达了梅尔维尔对自然生态的观照,首先体现在对大自然敬畏的表达上。大海的绵延无边以及变幻莫测都是自然神力的象征,而对白鲸的描述更是体现了对自然的敬仰与畏惧,无怪乎众人对白鲸有着不同的感悟:亚哈把它当作没齿难忘的仇敌,以实玛利把它看成是宇宙的浩瀚与残酷、空虚的象征,异教徒水手称之为海怪,而疯子加百列称之为镇教神的化身。不管人们如何称谓莫比迪克,但无一例外地突出了其神秘残酷性,其实这是对伟大自然界的一种象征和隐喻,因为在梅尔维尔看来,自然是一种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具有人类无法驾驭的神力,因此应当受到人类的敬畏,就像在作品中对白鲸的描述一样:“雪山一样的背峰”“彩虹耀得光辉灿烂”“连魔鬼本人也领悟不了它的真相”“会在同一时间里出现在不同的地方”等。与大自然相比,人类同其他任何物种一样,只是大自然非常渺小的一部分,其行为虽然一定程度上影响自然,但是根本上无从改变人应当臣服或膜拜自然的本质。
(二)社会生态
船长亚哈自身虽然具有一定的神性色彩,但是他本质上还是生活在“裴阔德”号这个象征陆地世界的人类中的一份子,他是引领全体船员捕鲸、攫取利益的绝对领袖。从人与社会关系来看,他是一个十足的“人类中心主义者”,其行为集中体现了人类作为“大自然主人”征服自然的行为与心态,这是违背社会生态发展规律的。亚哈所追寻的白鲸其实已经不只是一个动物,而是象征着人类希望攫取自然的最大利益时所面对的诱惑,这是人类过度追求“自我中心主义”的极致表现。亚哈虽然始终以“强者”自居,根本不把伟大的“莫比迪克”放在眼里,特别是没有把“第一次遭遇白鲸失去一条腿”看作大自然报复的教训,从而招来了牵涉众人的灭顶之灾,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生动鲜明的预言:人类如果不停止对自然的戕害,必将迎来无法阻挡的报复。从深层次来说,这是梅尔维尔借用“裴阔德”号的结局表达对当时社会制度的预言式看法。
(三)精神生态
从精神层面看,亚哈象征着一种视死如归的奋进精神,对无信仰的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精神支柱。回顾亚哈的一生,可以发现他不仅是一个经验丰富、坚毅无畏的船长,更是一个敢于对抗神明、反对习俗约束的灵魂斗士。依靠一种坚定不移的信仰,亚哈船长采用威逼利诱等手段让船员紧紧凝聚在周围,就像发动圣战一样时时刻刻地准备迎接莫比迪克。从本质上说,亚哈为了满足个人私欲,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同时也将众多船员的生死抛在了脑后,这是一种邪恶的非道德行为,也是精神生态失衡的表现。从这一点说,亚哈就是一个“魔鬼”,因为他达不到自我目的是决不罢休的,正如他说的“我要走遍合恩角……走遍挪威的旋涡流,走遍地狱的火坑去追击到它后,这才撒手”。
结语
总的来说,作为梅尔维尔的代表作,《白鲸》不是一部简单记述捕鲸经历的冒险小说,而是通过众多象征元素的引入表达了深刻的生态思想。当然,作品中的象征除了白鲸莫比迪克、船长亚哈之外,还有“裴阔德”号、海洋、叙述者“以实玛利”等。通过这些象征元素的引入,梅尔维尔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而且表达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不齿与嘲笑,同时也揭示了人类精神生态失衡的状况。
参考文献
[1]易建红.神坛上的《白鲸》与神坛下的《海狼》——析两部作品不同的伦理学蕴含[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26(4):55-59.
[2]周小川.麦尔维尔航海叙事作品中伊甸园神话的现实观照[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4 (4):97-100.
[3]张帆.浅论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艺术特色[J].语文建设,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