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实证的方式对大学写作课堂活动的有效性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分析发现,学生对大学写作课堂活动有效性的评价不等,对教学方式的有效性评价明显高于其他课堂活动。性别、年级、专业、写作基础、性格等个体因素不同,对课堂活动有效性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关键词:大学写作 课堂活动 有效性 显著性差异
一、研究背景
作为培养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写作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中文系的写作课是必修课,而非中文专业的写作课一般为选修课,课时大多在三、四十节。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课堂活动的安排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课堂活动的有效性直接影响整个教学的有效性。
国内外有关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多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学生究竟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希望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活动,我们并不清楚。目前国内针对学生对课堂活动有效性的看法展开过问卷调查研究的,只有少数的几篇关于外语教学的研究而非有关大学写作教学的研究。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完全实证的研究来为影响大学写作课堂活动有效性的各项因素进行排序。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大学写作课堂活动展开类似的调查,为大学写作课堂活动研究提供一些实证分析。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目的
本文旨在回答以下问题:
1.大学本科学生对写作课堂活动有何认识?他们认为哪些课堂活动有效性高?哪些课堂活动有效性低?
2.他们的性别、年级、专业、写作基础、性格等个体因素不同,对课堂活动有效性的看法是否也有差异?如果有,具体表现在对哪些活动的评价上?为什么?
(二)调查对象
本文所涉及的调查对象为非中文专业的79名本科学生,男生31人,女生48人。
(三)调查方法
本调查采取的是问卷调查、课堂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调查问卷的设计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与本研究相关的内容为性别、年级、专业、写作基础、性格五项,我们设想这五项个体差异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课堂活动有效性的评价;另一部分是27种课堂活动。问卷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对这些课堂活动的有效程度作出评价。评价量表采用Liskert5量表。其中5代表有效性程度最高,3代表一般,1代表程度最低。
(四)数据整理
我们利用SPSS19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三、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中的大部分学生写作基础一般(59人)的占74.7%,基础好的只占13.9%。因大学写作课一般在一年级开设,所以本次调查一年级学生居多,共60人,占75.9%。本次调查选取的是艺术类和体育类的学生,艺术类34人,体育类45人,性格外向的50人,占63.3%。
(二)课堂活动有效性分析
本次调查所设计的27个问题涉及大学写作课堂活动的四个方面:教学方式(Q1—Q8)、教学内容(Q9—Q16)、学习方式(Q17—Q22)、写作方式(Q23—Q27)。
通过数据分析,有效性的排序依次为:Q4、Q1、Q7、Q2、Q21、Q15、Q3、Q16、Q22、Q10、Q19、Q5、Q8、Q9、Q20、Q17、Q27、Q18、Q23、Q24、Q12、Q11、Q14、Q6、Q26、Q13、Q25。在有效性高的项目中,教学方式占据主导地位,在有效性低的项目中,写作方式和教学内容占据多数比例。Q6是反向问题,它的有效性低,正好验证了教学方式的有效性高。
其中教学方式的有效性明显高于其他课堂活动,由此可见,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与教学的有效性之间有很大的关系。这启示我们,大学写作课不能单纯强调写作方式,也不能只是关注所讲的内容,应该重视教师的教学方式。
对最有效的九种课堂活动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学生参与度高,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性强。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基础、水平、特点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使用,“主体参与是教学活动产生的基础,没有主体参与就没有教学活动的产生,主体参与决定着教学活动的始发、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的有效性。”Q7、Q2、Q21的有效性高,正好验证了这一点。我国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是学生自主性、探究性、研究性和问题解决式学习方式,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如果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不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看法,就可能造成低效、甚至负效的教学效果。
Q4的有效性很高,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思维力比写出几篇好文章更重要。现今大学生写作能力欠缺,主要表现在:观察能力不强,缺乏想象能力,写作模式化、程式化的现象普遍。大学写作教学应注重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写作真正成为锻炼学生各项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Q1(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能激发我的学习兴趣)得分高,说明课堂教学的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一个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能够快速积极地进入学习角色,从而进行有效学习。
Q25(课前五分钟演讲)排在有效性评价的最后一位,是我们始料未及的。笔者曾就此问题对一些学生进行了访谈,他们认为,“课前五分钟演讲”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常常流于形式,与课堂的衔接也不够,热闹有余、收效不足,燃不起学生参与的热情。
对有效性低的九种课堂活动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写作内容枯燥,写作形式有一定难度。比如同样是“完成布置的作文”,Q26与Q27的差别仅在于Q26是当堂完成布置的作文,Q27是一周之内完成布置的作文,但Q27的有效性比Q26的有效性要高得多。笔者曾就此问题对一些同学进行了访谈,他们认为当堂完成布置的作文,时间紧,思路受到很大的限制;但是一周之内完成布置的作文,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来构思和组织语言,写出的作文能比较客观地反应自己的写作水平。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对于大多数人推崇的“写作前教师应布置学生查阅有关的书籍”,其有效性却只排在第19位。大多数教师认为,上网查阅和收集有关资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主题,以打开他们的思路,激活学生头脑中许多与主题相关的材料。但是通过我们的课堂观察和访谈,我们发现,查阅有关资料以打开思路的方法固然好,殊不知,网络这么发达,网络材料的海量冲击会让学生失去判断,电脑屏幕上呈现出的例文和语言,远比学生自己头脑中的更有新意与吸引力,一不小心头脑就会被网络侵蚀,从而失去自己的判断力和思考力。
我们在前文中论述了作为一个整体,非中文专业本科学生对课堂活动有效性的评价。事实上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专业、写作基础、性别、性格、气质等很多方面。这些都可能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当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的时候,如果不考虑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差异,教学就难以收到好的效果。
本部分主要研究非中文专业本科学生在性别、年级、专业、写作基础、性格等方面不同时,其对课堂活动的评价是否有显著差异;如果有,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性别
在对27种具体课堂活动的数据分析中,我们发现男、女学生在对9种课堂活动的评价上有差异,这主要表现在男女生对Q7、Q4、Q2、Q15、Q19、Q1的评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 0.1),对Q24、Q25、Q22的评价有显著差异(p<0.5),男生的评价均高于女生。男生比女生更希望教学能够与学生的认知、生活息息相关(Q7、Q15),更喜欢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与教师、同学进行讨论与交流(Q4、Q2、Q1)。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考虑利用学生的这一差异,比如,将讨论的话题先抛给男生可能比先抛给女生更能有效地调动课堂气氛。
男生愿意写一些思想性、哲理性强的文章(Q24,M男=4.1935,M女=3.5625),我们在布置作业时,可以给男女生布置不同类型的作文,让男生写一些思想性、哲理性强的文章。男生喜欢课前五分钟演讲(Q25,M男=3.4839,M女=2.8542),如果进行课前五分钟演讲,可先从男生开始。
2.年级
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课堂活动的评价没有显著差异,但对Q17、Q4的评价差异显著(p< .05)。二年级学生的评价高于一年级。二年级的学生认为师生共同朗诵名篇并分析对于写作和人生大有好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的意境与哲理需要师生共同体会与感悟。同时,经历了一年的学习之后,二年级学生对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思维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3.专业
数据分析显示,专业不同,对课堂活动有效性的评价也有不同。主要体现在学习方式(Q19、Q17、Q22)和教学内容(Q9、Q10)上,另外,对Q23、Q7的评价也有显著差异。运动专业的评价均高于表演专业。运动专业属于体育类,表演专业属于艺术类,对Q9、Q10的评价表明体育类的学生更倾向于联系具体作品讲授理论,尤其是联系文学作品讲课,觉得有意思。Q17、Q19、Q22显示了体育类学生的一个特点,他们更依赖教师的讲解,更重视与教师的互动。
4.写作基础
学生的写作基础指的是在教学开始之前学生原来具有的写作水平。不了解学生的写作基础,将教学内容定的太难或太易,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或者使学生在低水平的内容上做无效的学习,从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在之前的写作基础如何,在对课堂活动的评价上是否有差异,我们利用ANOVA对不同写作基础的学生进行分析并发现,写作基础不同,学生对Q26、Q25、Q12、Q10课堂活动的评价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对Q26当堂完成布置作文的评价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2< .01),写作基础好的学生希望当堂完成布置的作文(M好=4.2727),基础一般的次之(M一般=3.1525),基础差的不希望当堂完成(M差=2.3333)。同样,写作基础好的学生喜欢课前五分钟演讲(M好=4.0000),基础一般的次之(M一般=2.9831)。他们认为五分钟演讲不但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促进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为了写出一篇思想深刻、标新立异的演讲稿,他们要查阅很多资料,要精心组织语言,对主题进行深刻的剖析,还要训练演讲的语音语调,这需要包括阅读理解能力、审美能力、分析评价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在内的各方面能力的综合运用。
5.性格
不同性格的学生在对四类课堂活动有效性的评价上没有显著差异。具体到27种课堂活动,他们对Q22和Q9的评价差异显著。但他们两两比较时,差异并不显著。
四、结论及对教学的启示
本文以实证的方式对四类大学写作课堂活动的有效性进行了统计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一)学生对大学写作课堂活动有效性的评价不等:在教学方式上,学生认为培养其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比单纯写出几篇好文章更重要,他们希望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式。就教学内容而言,学生希望能与他们的认知、生活息息相关,教学内容最好贯穿于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就学习方式而言,学生希望在活动中、探究中、讨论中、体验成功中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观点,而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在写作方式上,基础好的学生希望当堂完成作文,喜欢课前五分钟演讲;男生、女生亦有差异。针对这一特点,写作教师应根据学生写作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写作方式,而不能一概而论。
(二)不同个体因素对课堂活动有效性的评价不尽相同。学生的年级不同、性格不同,其对课堂活动有效性的评价没有显著差异,性别不同、专业不同、写作基础不同,其对课堂活动有效性的认识有显著差异。
由于在同一个班级内会同时存在性别不同、写作基础不同的学生,而这些个体因素对一些课堂活动有效性的评价又有差异。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适当注意根据学生特点安排其重点参与不同的课堂活动。
需要说明的是,学生其实是带着各种各样的求学动机、兴趣、智力水平以及个人偏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法进入课堂的,任何一种课堂活动都可能只是对一些学生有效而对其他学生无效。所以要从研究中得出可靠的结论,还需要更多的学生样本。
参考文献
[1]任雅玲.大学写作有效教学的多元策略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
[2]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D].中国知网博士论文,2010.
[3]丁安琪.关于韩国本科留学生对课堂活动有效性评价的分析[J].人文丛刊(中),2008.
[4]杜威.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