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代文豪莎士比亚给世人留下的三十七部戏剧,是西方戏剧艺术史上难以企及的高峰。大量的模糊语言,如语义模糊、语用模糊出现在莎士比亚戏剧中,使语言新颖鲜活,丰富多彩,增强表达效果。本文以莎士比亚戏剧文本中的模糊语言为研究对象,以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为理论框架,对其中模糊语言的使用从语用学的角度进行阐释。本文试图在语用学理论框架下对莎士比亚戏剧文本的语言模糊性特点进行分析,揭示此类文本中模糊语言使用的规律和原因。
关键词:模糊语言 莎士比亚戏剧 语用分析
引言
模糊语言,即语义不确定的、模糊的语言单位。语言模糊性,即指事物类属边界或性质状态方面的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西方语言学家二十世纪初就开始关注语言模糊现象,1902年,美国哲学家皮尔斯首次提出模糊语言的概念,其后许多西方学者延续了对模糊语言的研究,一系列相关学科,如模糊逻辑学、模糊数学、模糊语言学等应运而生。模糊语言学是专门研究模糊语言的新学科,近年来取得的成果斐然。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国内模糊语言研究如恒河沙数,关于模糊理论的文献更是寥若晨星。1979年,语言学家伍铁平教授首次将国外的模糊理论引进中国,并发表《模糊语言学初探》,此文被视为我国模糊语言研究的开端,接着出版的《模糊语言学》则被视为模糊语言学研究在国内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此后国内关于模糊语言学的相关研究就令人目不暇接了。例如黎千驹教授《实用模糊语言学》《模糊语义学导论》和《模糊修辞学导论》三部专著的先后出版,分别从模糊语言、模糊语义和模糊修辞三个角度对模糊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尽管多年来许多语言学家对模糊语言的使用从文体学、修辞学和翻译学等方面做出了不少富有成效的研究,但是针对戏剧文本,尤其是英国文豪莎士比亚戏剧文本中语言模糊性的研究却屈指可数,这无疑是戏剧文本研究中有待拓宽的领域。
由于历史的原因,莎士比亚许多戏剧都失传了,仅存世三十七部,其中包括喜剧、悲剧和历史剧。莎士比亚戏剧语言新颖鲜活、丰富多彩。模糊语言的灵活运用是他戏剧文本的一大特色,其张力和弹性为读者提供了美的享受和广袤的想象空间。本文运用语用学理论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对莎士比亚戏剧文本中的模糊语言进行分析,试图揭示其使用的规律和原因。
一、研究对象和语料的选取及统计
语言学家对模糊语言的分类主要以查奈尔博士的两类为主,把模糊语言分为:(1) 模糊限制语;(2)非数字指示语 ;(3) 约整数词; (4) 频率副词;(5) 形容词或副词比较级和最高级。
以上的分类主要从语义上对模糊语言进行划分,我们可以称之为语义模糊。
中国语用学家何自然在查奈尔的基础上对模糊语言的分类进行了增补,提出了语用模糊的概念。他认为模糊语言不仅是一个语义现象,而且还是一个语用现象。吴亚欣博士对语用模糊给出了更为明确的定义:语用模糊是言者使用的一种交流策略。交流中,言者原本具备准确表达的能力却反而选择模糊的表达方式,以期达到某种交流需要的目的。何自然认为,研究模糊语言,不仅要研究语义模糊,还要研究语用模糊,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清晰地认识语言的本质。因此,本研究对象既包括语义模糊,也包括语用模糊。
本研究以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无事自扰》《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四大悲剧《李尔王》《麦克白》《哈姆雷特》《奥赛罗》中的模糊语言为分析对象,从语言、历史层面将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归并和划分为以下三类:一类是语言模糊层面,由语言符号导致的模糊性和模糊辞格构成;二类是文本内模糊,由作品内容、人物对白、故事情节引起;三类是文本外模糊,由宗教、神话传说、历史事件、文化背景造成,与作品内人物关系、情景、内容和对白无关。通过对莎士比亚四大喜剧和四大悲剧范围文本内模糊语出现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果:这八部戏剧共415827个字,模糊语共出现1769次,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各占84.3%和15.7%。在各类模糊语中,模糊限制语出现次数最多,而频率副词则最少。本研究通过使用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对其中模糊语言的使用进行分析,以图揭示其在莎士比亚戏剧中起到的语用功效。
二、基于合作原则的模糊语分析
格赖斯认为交际双方应该遵循合作原则来达到成功的交流,出于实际需要,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往往违反合作原则并产生言外之意,这种言外之意可称为会话含义。在莎士比亚戏剧里,剧中人物频繁使用模糊语言,并违反了合作原则,产生会话含义。
在莎士比亚戏剧里,剧中人物谈及一些敏感问题时使用模糊语,采取了间接迂回的方式进行表达。模糊语的使用,让合作原则遭到了违反。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要求说话者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但是在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中,这条准则却遭到违反。例如:当哈姆雷特怀疑父亲是被母亲和叔叔克劳迪斯合谋害死时,十分气愤地与母亲当面对质并得知真相。哈姆雷特请求母亲不要和害死父亲的凶手在一起,更不要对他尽妻子的义务,而母亲“好像”点了点头。此处剧本使用模糊限制语“好像”违反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表明了母亲对哈姆雷特的要求持保留态度。模糊语的使用虽违反合作原则,但却把母亲对和情夫害死丈夫的愧疚和仍然渴望与情夫厮混在一起的矛盾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基于礼貌原则的模糊语分析
合作原则能促进有效交际,能解释如何在交际中产生“会话含义”,但不能解释为什么人们总采取间接含蓄的方式进行表达,为什么总违反合作原则。利奇认为礼貌原则可以被视为一种必要的补充来“挽救”合作原则。他认为说话者使用含蓄迂回的方式表达,违反合作原则,产生“会话含义”,目的是出于礼貌,顾全自己或是他人的“面子”。在莎士比亚戏剧中,当有可能伤害到听者的“面子”时,剧中人物使用模糊语言,用间接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保全听者的“面子”,营造一种和谐的对话环境。
(一)模糊语的使用遵循礼貌原则
利奇的礼貌原则告诉我们,在交际中人们用礼貌表达来营造和谐的对话环境,以达成有效的交流。在莎士比亚戏剧中,模糊语被频繁使用以此显示礼貌,避免威胁面子的行为。礼貌原则中的赞誉准则要求说话者最大限度地赞扬别人。例如在喜剧《威尼斯商人》中,好心人安东尼奥为了帮朋友巴散尼奥向吝啬的高利贷商人夏洛特借钱,低声下气地与其签约并违心地表扬夏洛特“心肠不坏”。此处安东尼奥使用了模糊语“心肠”,并遵循了礼貌原则中的赞誉准则显示了礼貌,为讨好夏洛特并达到借钱目的而营造了和谐的谈话环境。
(二)模糊语的使用保全“面子”
布朗和莱文森提出“面子理论”,他们认为在交际活动中,为了营造和谐的谈话气氛,对话双方需要认可并留意对方的面子,需要尊重彼此对自我形象的期待,考虑对方的感受,避免“威胁面子”的行为。在莎士比亚戏剧中,剧中人物使用模糊语这一含蓄的表达方式,既维护了听者的“正面子”,又保全了听者的“负面子”。
1.使用模糊语保全听者“正面子”
“正面子”指人们希望获得他人的肯定和赞许。例如在莎士比亚喜剧《仲夏夜之梦》中,雅典老人伊尔斯因女儿黑美霞不愿按他的意愿嫁给贵族第米屈律斯,而非要嫁给自己喜欢的莱散特,将她告到执掌法律的公爵那里,公爵就会按照古老的法律判处女儿死刑。提修斯公爵是第一次遇到父亲要求处死女儿的事,在详细了解案件后,对黑美霞深感同情。可是他无法改变古老的法律,就只能试图说服黑美霞服从老人的意愿。他关切地说:“黑美霞,你的美貌是你父亲给与你的。他可以保全你,也可以毁灭你。你还是服从你父亲的意志为好。再说,第米屈律斯还是个很好的绅士。当然,你自己选中的莱散特也很好。提修斯公爵对两位青年男子都不熟悉,只能用模糊语言“很好”来称赞他们。为了得到老人伊尔斯的肯定和赞许,公爵用模糊语来表扬他青睐的贵族第米屈律斯,保全了老人的“正面子”,赢得了老者的好感,营造了和谐的谈话环境。
2.使用模糊语保全听者“负面子”
布朗和莱文森认为:“不让听话者因尴尬和威胁而感到丢面子的行为”可视为保全“负面子”。在以上的例子中,提修斯公爵在称赞老人喜爱的贵族第米屈律斯同时,又担心他的表扬让黑美霞感到尴尬和反感。为了保持公正平衡,保全黑美霞的“负面子”,公爵用模糊语“也很好”来称赞莱散特,显示了自己的礼貌,维护了双方和谐的谈话环境,使得交际得以有效进行。
结语
本研究发现,在莎士比亚戏剧文本中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使用频繁,使得合作原则被违反并产生了会话含义。听者对会话含义的读解促成了有效的交流。可见戏剧中使用模糊语对合作原则的违反并不意味着说话者不愿意采取合作态度,随着会话含义的产生和被理解,交际双方在更深层次上进行了“合作”。与合作原则正好相反,通过使用模糊语, 礼貌原则往往是被遵循,从而维护了听者的面子,营造了和谐的对话氛围。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对莎士比亚戏剧文本语言模糊性分析具有强大的解释力。本研究的学术意义在于用合作和礼貌原则对莎士比亚戏剧文本语言模糊性的分析是有益的尝试,开拓了今后对模糊语言进行批评性语篇分析的范围,同时有助于语言学习者对戏剧文本语言中模糊语言的全面认识和掌握。
参考文献
[1]黎千驹.模糊修辞学导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2]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潘涌.积极语用:从接受本位到表达本位[J].语文建设,2014(04).
[4]吴亚欣.语用含糊的元语用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2(01).
[5]潘涌.积极语用:21世纪中国母语教育新观念[J].语文建设,2013(05).
[6]王辉.说话人视角下善意谎言的语用分析[J].语文建设,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