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减负这一话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知识观变革的角度考察“减负”。人们往往忽视知识观基础,不尊重知识的规律,真正减负势必通过知识观的变革,回归到记忆性知识,记中学;方法性知识,做中学;领悟性知识,悟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自由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减负 知识观 记中学 做中学 悟中学
引言
在传统单一的知识观基础上,我们一方面在中小学生“减负”上积极探索,而另一方面,我们暂时还难以摆脱传统的教育体制及结构、单一的选拔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陈旧的教育内容与方法的束缚,以应试教育下的分数论教育评价体系来认定学生,以及看分招录的用人制度等等。除了社会一些制度层面上的影响外,教师的教学模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教师的教育理念未能与时俱进,课堂教学上依旧沿袭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主体发展,没有形成正确的“减负观”,往往只注重“量”而忽视“质”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模式给我们减负的道路上增设了许多障碍。真正减负势必要通过知识观的变革,回归记忆性知识,记中学;方法性知识,做中学;领悟性知识,悟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自由的发展。
一、“减负”,一个沉重的老话题
学生身负沉重的课业负担,虽然政府一直在行动,但是效果甚微,青少年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一)令人痛心的现实:学生不堪课业负担
据统计,截至 2010 年 11 月底,全国共发生中小学生自杀事件 73 起。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重,已经成为了中国学生的一道梦魇。[1]
有人把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概括为学生的“六多”“二少”:书本多、作业多、课程多、补习多、竞赛多和考试多,睡眠少、活动少。这不仅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素养的提高,更妨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减负”:政府一直在“行动”
“减负”是个老问题,又是一个新问题。说它老,是因为新中国刚成立,国家就提出了有关学生减负的政策;说它新,是因为在2013年暑假,教育部新公布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这么多年的“减负”问题一直被政府关注、研究,但它不是“给药即见效”的事。“减负”问题如今仍是困扰教育界、特别是语文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令人费解的现状:“减负”还是“加负”
政府颁布了减负令,然而这到底是“减负”还是“加负”呢?
第一,减少在校学习时间,增加校外学习时间。在有些人眼里,学生负担重,是由于学生在校时间长造成的。为了让学生考出好分数,让学生早到校、晚放学、节假日补课,恨不得把学生变成学习的“永动机”……如此就造成了这样的假象: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是学生在校时间长引起的。[2]但试想如果减少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学生提前放学,回到家后就会被家长送进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晚上回家后,学生除了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常规作业外,还要完成校外培训班布置的额外作业。这样,学生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愈发沉重了。
第二,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政府为了推行素质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的“减负”政策,但另一方面,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和中小学现有教育资源(教师素质、教学理念、教学设施)无法实现这一理想。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独占鳌头,获得更多的生源和更多的声誉,学校和老师哪敢轻言减负?
第三,家长面临“两难”境地。对于今天的家长来说,“减负”实在是个难以抉择的选择。一方面,家长出于对子女的关心,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没日没夜地学习,不愿意孩子从小失去休息日,更不愿意孩子在生长发育期久坐不动。有许多理由让家长想给孩子“减减负”。但另一方面,面对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局面,加之家长对子女“望子成龙”的期望居高不下,无形中给家长带来了选择上的压力,他们同样希望自己的子女长大成才,不愿意因为他们自己的不重视、不培养让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其他的孩子。家长想减负又不能减负的矛盾心理,使得“减负”的步伐举步维艰。
二、学校教学现实——“记”的恶性循环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学生的课业负担变得沉重呢?据笔者考察得知,教师把做的知识和悟的知识化为记的知识教授给学生;考试的内容大多考察记忆性知识;学生只好拼时间,拼记忆,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一)教师的行为——把做的知识和悟的知识化为记的知识
新课程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是按照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等三个方面设计的,因此在教学上也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事实性知识在“记”中学,方法性知识在“做”中学,价值性知识在“悟”中学。然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则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将记的知识、悟的知识和做的知识全部化为记的知识教给学生,变成教师一言堂,教师讲,学生听、记。
(二)考试的行为——往往考记忆性知识
目前,我国普遍的考试方法,往往是试卷形式,答卷答案往往是标准化的。这种考试形式具有局限性,往往只考察记忆性知识。比如教学生学习游泳,教师在课堂上讲游泳的方法要领:“呼吸,伸手,蹬腿”,学生则记住“呼吸,伸手,蹬腿”,考试题目“怎样游泳?”学生答题“呼吸,伸手,蹬腿。”这样的回答,虽然学生能够获得满分,但是真正学会游泳了吗?学生过一段时间就会忘记所学知识,终究没有学会游泳。还有语文考试,语文以听说读写为核心,四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偏废,然而,考试时,只考阅读和写作,听与说这种做和悟的知识就缺乏考查。连写作也是背诵几篇文章或者段落,考试时拼凑成文。特别是理工科,这种考记忆知识性的弊端则更为明显。
(三)学生的行为——只能是拼时间,拼记忆
由于教学靠记忆,考试靠记忆,学生也就不得不拼记忆力。学生的行为则是拼时间,拼记忆。拼时间:学生谨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时间加汗水等于成功”,考前花大量的时间去记忆知识。拼记忆:记忆力好的自然成绩好,学习有兴趣、有动力;记忆力差的自然成绩差,学习无信心,进而放弃学习;记忆力中等的就非常辛苦,而这部分学生占学生的绝大多数,他们势必勤奋苦记,记了忘,忘了记,以致循环往复。这样的学习行为难道能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 三、记忆教学的危害——只与遗忘作斗争:记不住——再记——再考试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是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的,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变慢。从“记”到“忆”有个过程,这其中包括了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记忆的保持在时间上是不同的: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注意过程中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不加以及时复习就会导致遗忘;短时记忆经过了及时的复习,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长时记忆,从而能在大脑中保存很长时间。而所谓遗忘,就是我们对于曾经记忆过的东西不能再认出来,也不能再回忆起来,或者是错误地再认和错误的回忆。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制约,也受其他因素的制约。学生最先遗忘的是不熟悉、没有重要意义、不感兴趣、不需要的知识成份。
四、减负的对策——回归“记”“做”“悟”并举的教学模式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提出:“减负”不能光靠行政命令,不能忽视教育本源。他认为,教育教学有规律,除了教育的外部原因外,还应关注教学过程、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有效性。因此,深入研究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考试等教学基本环节,寻找和把握其中蕴含的规律,切实提高质量和效率,是能够让当前“减负”有所作为的切入口。[3]有识之士的呐喊,仅在提示教育者要重视 “减负”问题。具体的“减负”对策,我们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改变教学行为:记中学、做中学、悟中学
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途径知识的重要手段,要真正落实“减负”这一政策,首先应该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前的课堂教学,教师奉行的是“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教师不断向学生传输知识,学生不需加以思考,全部接受即可应对考试,这样的教学方式收效甚微。
教育家杜威主张课程应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让儿童在做中学,与生活打成一片,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经验。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发展规律,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改变口传耳授的方式,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知识,开拓学生视野。
(二)回归评价正轨——全面并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评价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能够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加以改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传统的学生评价是单一的知识性评价,因此会造成评价内容片面、手段单一,教师过分追求分数而忽视学生的感受。新课程强调对人的关注,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不能只片面地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要从多方面去评价,“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有差异,要具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让他们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
(三)回归考试正轨——考试制度:记的知识,做的知识,悟的知识并举
就语文考试而言,学习的内容是综合的,涉及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多个方面。语文素养的内涵也是综合的,包括了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审美情感等。因此语文考试应是全面包含这些知识的,但分析当前的高考,语文考试只考查读写,忽视听说,大量考查记忆的知识,使语文教学误入歧途。教师和学生都不注重听说知识,只重视读写知识并重复机械地训练读写,作文写了一篇又一篇,阅读做了一遍又一遍,学生俨然成为了考试机器。因此笔者认为,语文高考改革的方向,不是加分,也不是减分的问题,而是听说读写并重,四者不可偏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语文教育的生活化,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实现减负的远景。
结语
面对“减负”这个问题,我们不能有所厌倦和退缩,这是一场持久战,我们需要认清当前的现实,分析现在所存在的问题,积极应对,提出合理的对策:改变教学行为,让学生记中学、做中学、悟中学;平等、全面、具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改革考试制度。让学生跳出课本,走出教室,发展兴趣,培养特长,自由而健康地全面发展,将“减负”行动付诸于实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
参考文献
[1]阳锡叶,田亚君.“减负”之问:病根在哪里?[N].湖南教育,2011(1).
[2]李玉柱.“减负”不一定非将学生赶出校门[J].教育评论,2013(12).
[3]沈祖芸.上海调查显示:学校“减负”力度下降 学生课业负担反弹,“减负”不能光靠命令还需教学得法[N].中国教育报,200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