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1期 ID: 419642

  

扩大知识容量,强化情感体验

◇ 潘亦彤

  一、导入
  屏显第一幅图片。
  生:含羞草。
  师:有点像。柔柔弱弱的。但不是,这是紫茎泽兰。再来看看来自海底世界的动物(屏显第二幅图片)。
  生:水母。
  (师肯定并表扬,再明确,这是“冠状水母”。再呈现学生熟悉的小龙虾图片)
  师:这三位朋友,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生物入侵者”。打开书本,我们先看第一段文字,找到生物入侵者的概念。
  二、从概念入手了解生物入侵者的危害
  (屏显生物入侵者的概念)让学生自由读一读概念。
  师:这个概念告诉我们,所谓的“生物入侵者”,实际上就是从异地迁移过来的一种外来的生物。那么,小小的,生物界的动植物,为什么称之为“入侵者”呢?我查了《现代汉语词典》,什么叫“入侵”?就是敌军侵入国境。看到这个词的时候,我们马上会联想到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
  生:八国联军。
  生:日军的侵略。
  生:日本偷袭珍珠港。
  师: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很多的例子,是吧?我们知道,如果是人类世界的侵略,所到之处,生灵涂炭,山河破碎。用“入侵者”来形容小小的生物界的生灵,词义是否太重?请继续阅读2-8段,这些语段都介绍了哪些生物入侵者,他们的所作所为,够得上“入侵”一词吗?
  (生读语段,约5分钟左右,开始交流。下面节选几段师生对话,其余过程略)
  (一)生:第三段,介绍了斑贝,刚开始生活在欧洲,后来被货船带到了北美,开始觉得它很正常,没什么不同的地方,但是它数量急剧增加,把输水管道都堵塞了。现在人们为了清理管道,需要耗资数十亿美元,人们的财产损坏了。
  师:财产,人们的财产损坏了,输水管道是个人的财产吗?
  生:国家的。
  师:是公共设施被破坏。那要谁买单呢?
  生:政府。
  师:我刚才的问题是连环的,第一是有哪些生物入侵者,你说是来自欧洲大陆的斑贝,它们够得上入侵吗?你认为?
  生:是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造成了经济损失。
  师:多少?
  生:数十亿美元。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
  接下来的主要环节:列表直观显示生物入侵者的危害;师生共同列举生物入侵者的各种危害;屏显所举生物入侵者的图片。
  师:在众多的遭受生物入侵者危害的国家中,美国是重灾区。这一点,在文中有体现吗?
  生:第七段,“仅在美国,……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仅在美国,就消耗了这么多钱财。
  师:“这么多钱财”,多少啊?
  生:两千多亿美元。
  师:“两千多亿美元”是什么概念?
  生:可以造航母。
  师:你知道造一艘航母需要多少钱吗?思韬说可以造航母。是啊,目前世界上只有九个国家有航母,我们中国现在也在造,为什么没有航母啊?
  生:没钱。
  师:造价太高,没钱;维修太贵,没钱。两千多亿美元,到底可以造多少架航母,你们想不想知道?还有,我这里还有一个数据,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两千多亿美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数字概念。
  (屏显美国、中国等国家2010年“GDP”数据及里根号航母的造价)
  问:“GDP”你们熟悉不熟悉?
  (个别学生回答:国民生产总值)
  师:是啊。“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数据。2010年,美国GDP是这么多(屏显数据:14.624万亿多),美国已经是排名全球第一了,紧跟其后的是中国(屏显数据:5.75万亿)。我再为你们呈现一下2003年试水的,目前全球最大的“里根号”航母的造价(屏显数据:45亿美元)。现在我们来折算一下,两千多亿美元,相当于2010年美国“GDP”七十分之一,相当于2010年中国“GDP”的二十分之一,相当于造44架“里根号”航母。
  (教师故意稍作停顿)
  师:说说你们看到这些数据的感受。
  生:为了防止生物入侵,感觉像烧钱一样。
  师:不烧钱行不行?
  生:因为生态更重要。
  师:如果不把这些钱花进去,这些生物入侵者造成的损失,将远远超过二千亿美元。那么,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虽然生物入侵者是如此一些小小的生物,是比人类要低级得多的生物,但在它们不受约束地繁衍起来的时候,造成的损失将是无法估量的。
  生:经济的损失达到两千多亿美元,而且是“仅在美国”。
  师:“仅”字,作者通过这个“仅”字,到底要表达一种怎样的看法?
  生:就是说,人们花费在生物入侵者身上的钱是很多的,仅在美国就已是这么多,那么其他国家呢?对于全球来说,是否还要花比两千亿美元多得多的钱呢?
  师:是啊。对于全球这样一个大生态环境来说,这种损失远远不止两千亿美元。可是,这个数字已经让我们很震惊、很震撼了,你们愿不愿意把这种震撼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齐读)
  师:好。所以啊,在你们朗读的基础上,我还想通过这么一种声音,这样一种颜色,表达这样一种震撼。
  (屏显一行灰黑色的美术字:每一个数字、每一个事例都触目惊心,令人震撼!并通过幻灯片切换出现爆炸声来渲染气氛)
  总结:由此看来,把生物界这些生物说成是入侵者,决不是夸大其词,危言耸听。
  三、再从概念入手,明确造成生物入侵的途径及根源
  师:说到这里,我又想到一个问题,生物入侵者,它的基本定义是外来的生物。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构成外来入侵呢?   生:不是的。第三段,“如果一个物种……无节制的繁衍。”
  师:如果外来生物能加入新的生物链中,它是不会有危害的。所以,我们也无需一谈生物入侵者就色变。那么还有一种情况,也是不会构成入侵的。你知道吗?
  生:第二段。如果人类不刻意地去干预,也是不会造成生态系统严重失衡的。
  师:哦,如果它是一种自然迁移的话,它是构不成威胁的。比如第二段讲到的蒲公英的落地啦,候鸟的迁徙啦,它遵循了自然的法则,是构不成威胁的。我们再来重读“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非自然途径”,玺州刚才把“非自然途径”说成是人为的干预,我们人是怎样干预外来生物的迁移的呢?你能不能从文中找到答案。
  (生分别在三、四段中找到依据,教师及时解读诸如“搭便车”“偷渡”“啸聚山林”等词义,加深学生对生物入侵者通过“国际贸易”、跨国宠物贸易等途径进行迁移的印象)
  师:我们最终发现,给我们人类世界造成巨大危害的,原来是人为的因素。人类知不知道,他们无意带进来的,有意引进来的,是生物入侵者呢?
  (生从文中找依据)
  师总结:随意就丢弃了,被搭便车了,疏忽遗漏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对生物入侵是无知无觉的,比如看到一只新的甲虫,是没有感觉的,乃至后知后觉的,所以面对生物界来势汹汹的入侵之敌,人类的觉悟实在是太晚太晚了!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屏显资料:1954年,美国人艾尔特在《动物入侵生态学》中率先提出“生物入侵”这个概念。到1982年左右,生物入侵问题才被人们广泛认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外来生物入侵才真正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师:所以啊,当人类觉悟的时候,有很多的物种,就像650万年前的恐龙一样,在地球上消失了,消失了就再也没有重生的机会了,很多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在以后漫长的时间里,再也恢复不了生机了,给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也是无法弥补的,那么,现在,我们行动起来,为怎样防范生物入侵出谋划策。
  四、为防范生物入侵献计献策
  (学生发言略,屏显他山之石,即西欧一些发达国家的应对措施略)
  五、总结
  师:我们人类觉悟的确实是太晚了,但万幸的是,我们人类觉悟了!我们来看一个图标。
  (屏显:“2010年生物多样性”图标,并让学生猜测这个图标的内涵。过程略)
  结束语:屏幕由下而上慢慢出现一段文字:让我们记住这个图标,让我们保持清醒的认识:在这个危机四伏的星球上,影响这个大生态环境的,不仅仅是生物入侵者,还有很多、很多……然后,牢记我们,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物种,一个生命,应该承担起的责任。
  课后反思
  《生物入侵者》这篇文章,文字浅显,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大概十分钟就足以完成,这样,是否真正能达到“给学生以知识”的目的?网上搜索的课件,很多都是以最快的时间完成内容的解读,接下来,开始变花样,比如模仿“访谈类”节目,让学生扮演采访者和被采访者,运用说明文知识重新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解读;又或者紧紧抓住单元的“学习导读”,采用改变顺序、删改内容的方法落实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两个知识点等等。这样的课堂,学生也可以有所收获,但前者搭的是花架子,后者难免单调,学生所接受的知识容量也极其有限。
  基于上述考虑,本堂课的设计,重点突出“知识性”:一是细读文本,了解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性;二是介入大量的资料对文本进行补充与阐释,从而达到扩大课堂知识容量的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一、从解读概念中的两个关键词——“入侵”“非自然途径”入手,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生物入侵者的危害及其入侵途径。其中,两处介入资料在分析危害性时,抓住“两千亿美元”,用2010年美国GDP( 14.624万亿多)和中国GDP (5.75万亿)以及世界最大航母“里根号”造价(45亿美元) 进行比较,让学生具体了解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性;在介绍人类对入侵者所采取的“无知无觉”“后知后觉”的态度时,引用一段人类对“生物入侵者”认识过程的资料(内容略),让学生关注资料中的时间,明确人类的觉悟确实太晚太晚了。
  二、在理解运用与表达环节,再次介入资料,出示欧美国家对“生物入侵者”采取的具体措施。这一环节,既能打开学生的视野,同时又让学生对自己在课堂学到的知识进行一种反观,从而深记“学会在文本中获取信息及分析信息的能力”这一阅读原则。
  三、最后出示的“2010年生物多样性”图标,从情感态度方面引领学生牢牢树立保护我们共同家园的意识。
  从学生的课堂反应看,对于介入的资料,学生兴趣浓厚,老师为学生呈现出来的是他们全然不了解的知识,比如关于“GDP”,知道这一名词的学生寥寥无几,“2010年生物多样性图标”,无一人知道,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而老师在选择这些材料的时候,却有更深的用意,通过这些必须普及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以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要关注我们的世界,善于学习,而不是狭隘到只会关注学科分数,在逼仄的自我空间中成为一个缺乏热情、胸无大志、知识贫乏的人。
  本堂课的教学,忽略说明文知识点的教学(但不是全未涉及,比如对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解析,应该是具体落实下来了),突出课堂知识容量的扩充及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引领。与传统的说明文教学相比,这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更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更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给学生一个愉快、自觉求知的课堂,我想这将会成为我今后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
  注:本堂课的教学实录完成于2011年11月。

扩大知识容量,强化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