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悲剧意识作为一种审美概念在西方发展成熟之后,在上个世纪传入中国,它来源于哲学家们最初探索世界的本源以及宇宙的发展规律。悲剧意识就是在这种发展中形成的,也是在人类社会和宇宙自然分裂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但是,悲剧意识这个概念在西方和东方的发展和丰富有着一定的区别。从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来看,悲剧意识在“元曲四大悲剧”时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在元杂剧《窦娥冤》中表现出来的悲剧意识就是,强者与弱者的对立,普通百姓对于自己命运的不可把控与无力挽救。
关键词: 悲剧意识 《窦娥冤》
一、悲剧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每一个哲学家在最初进行思考的时期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世界的本源问题。在探索这个问题的同时,哲学家们也慢慢地发现了整个宇宙的发展规律:天人分裂。在西方,人们还没有发现宇宙的奥秘之时,在自己的意识和文化里构拟了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神的系统。但是人们逐渐地了解世界的本源及宇宙的发展规律后,人和神开始分裂,并且这种分裂在人们的意识中得到了反应,这也可见于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悲剧,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是古希腊美学家在对古希腊文学、特别是古希腊戏剧作品的理性考察中建立起来的。随着西方文学的发展以及文艺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着,直至上个世纪传播到中国,并且成为了中国文艺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人类和宇宙分开,文明开化,人们越来越多地能够了解到外界的一切包括自然,人类社会等等都处于人类之外而与自身处于对立的一种关系:人们改造自然,适应社会。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的所在,这种矛盾的存在就是悲剧产生的基础,于是人们也就有了悲剧观念。悲剧在人们意识中的反应也会给人们一种对立的感觉和反抗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悲剧精神。
二、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悲剧意识
中国的文化就建立在这种悲剧意识之上,比如,老子在文中提到了他的“道”,即“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提出人们在自然宇宙的发展中不去反抗,要顺应自然,他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独立性和主体性的力量,从而也就否定了人的悲剧精神。然而在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中,孔子的儒家文化占据统治地位,它在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相比较老子而言,孔子的儒家主张则更为细致,深入到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中各种团体的关系等等。这是人类社会不断纵深发展的结果,社会关系愈其丰富。他主张维护阶级社会中的等级制度,维护皇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还主张克己复礼,每个人都必须顺从权力,放弃自己对主体性的追求,保证统治的稳定和社会的有序。
中国悲剧在元曲四大悲剧(《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创作出来的时候发展到了一个高峰,而在这些悲剧中不同于西方英雄主义中的英雄与天神的对立和反抗,西方悲剧中多是讲述人神同体的力量者,强者与强者的对抗,而中国古代的悲剧却不是这样地位相对对等的对立关系,这些悲剧戏曲都充满着地位低下的普通百姓,也正是因为这种地位低下和这种弱者的身份,才更加深了戏曲本身的悲剧性和悲哀感。
三、《窦娥冤》的悲剧意识表现
在中国戏曲的发展史上,关汉卿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之首,他的杂剧成就最大,最著名的就是《窦娥冤》。《窦娥冤》最早见于刘向《说苑·贵德》,故事叙述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其姑欲嫁之,终不肯。”她的婆婆怕耽误她的终身幸福就上吊自杀,她的小姑却以为她杀死了自己的母亲,于是上告衙门,于公(于定国之父)虽对此有疑议,但“数争不能得”“太守竟杀孝妇。郡枯旱三年。”后来于公在新太守前为孝妇陈述冤情,天降大雨。在元杂剧中,窦娥三岁丧母,父亲好赌博,欠下沉重的高利贷,七岁之时父亲要进京赶考却没有盘缠,于是把她以二十两银子的价钱抵押给了蔡婆做童养媳。戏剧的一开始就已经说到了窦娥年龄尚小却遭遇诸多不幸。年仅二十却为自己的丈夫服孝三年,成为一个年轻的小寡妇。但是这并不是结局,而是命运的开始,流氓张驴儿想要霸占她,下药给她没成功反而意外地把自己的父亲给害死了。于是张驴儿以“毒死公公”的名义将窦娥告上公堂,窦娥被迫最终走上了公堂,希望在那里能讨个公道,却没有料到结局就是自己被毒打判死刑。在戏剧的第三折的[端正好][滚绣球]这两个曲子中,“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抒发自己内心无力的愤懑和怨恨,并且在临死前发下三桩誓愿来证明和表达自己的清白。
窦娥身上体现出的价值就在于她对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明确判断和宁死而坚守真、善、美的人格力量上。也正是因为这与当时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严重不和谐,产生的矛盾和对立,才让人们意识到一种深深的悲剧性。
她还坚信衙门是一个公正公平透明的地方,期盼能够还自己一个公道。“告状来的要金银”。她宁愿自己承认死罪也不愿让蔡婆受刑。而当窦娥被押赴刑场行刑时,知道蔡婆要来看她,她想到的不是自己有多大的冤屈,而是蔡婆看到自己带着枷锁会伤心难过,于是叫行刑之人先给自己解下枷锁。最后临刑之前只能抱怨“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唉,只落得两泪涟涟。”她还发出三桩誓愿:六月飞雪、血溅素练、三年大旱以表自己清白。
这种悲剧性,首先从内部找原因,那就是在《窦娥冤》中描写的这个悲剧形象就是有缺陷的,以我们现在人的观点来看窦娥就是特别“轴”,但是从整个《窦娥冤》这部剧来看,这个人物又是非常形象而完整的,与当时的社会时代是相融为一体的。在我们看完整部剧的时候就能够深刻地理解她,并且为她感到怜悯。不仅如此,如前文所述,这样贫弱者的反抗是压抑的,我们设身处地地去体会,还能感受到制定规则道德者、拥有权力的强者他们的强大,以及像窦娥这样弱者的无力感。
接着就是窦娥她根本无法意识到自己被深刻的礼教思想所束缚。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贞洁孝道,不仅自己的意识中有着这样深刻的思想,并且整个社会也在真真切切地遵守着这种道德观念,还不断地提醒她也要恪守这样的道德观念。在剧中她处处都是维护和加强这种观念,改嫁就是不守妇道不合礼法的荒唐做法。比如,剧中表现了窦娥坚持的孝道“我将这婆待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劝阻对蔡婆施刑“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张驴儿父子希望她和蔡婆入赘改嫁时“我一马难将两鞍,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改嫁他人,其实做不得。”指责婆婆对“妇道”动摇:“婆婆也,怕没的贞心儿自守,到今日招着这村老子,领着个半死囚。”并用“我替你到细细愁:愁则愁兴阑珊咽不下交欢酒”劝阻婆婆妥协改嫁。说“黄金浮世宝,白发故人稀”非议她婆婆的行为,极力用“妇无二适之文”的妇道坚定其婆婆的封建礼教立场。“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表现了在丈夫死后,自己身心寂寞的情感,但是,就如同前文,天人分裂,改变的是人和人类的社会,我们的文化几乎都是建立在人与宇宙、自然的悲剧性分裂和对立的观念之上的,都是建立在人类的这种悲剧意识的基础之上的。在这种悲剧中,自然和宇宙是不变的,它们的规律和被强者制定的规则也是不可战胜的,导致这种分裂的原因完全在于人的欲望、意志和智慧,即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对立之中就只能是对个人本能欲望和意志感情的坚决压抑。在这部剧中,窦娥其实就是有这种情感,有这种欲望意识,但是怯于社会道德的规范和不可逾越,只能压抑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只能望天悲叹。除此之外,窦娥还具有中国古代传统女性所必备的“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和“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亦即“四德”,这些礼教她也是从不敢逾越地恪守着。
另外,就是官府的无心正法。这就说到了与窦娥这样弱者的对立面——强者了,官府是拥有权利的地方,能够制定规则和秩序的机关或者个人,他们用自己的权利和职权让人们恪守社会道德来维护整个社会的秩序,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窦娥在遭受到张驴儿的诬告之后无奈只能上公堂,期望在衙门能够为自己讨回一个公道。去衙门里本想讨要公道却无奈这般结局,最后判刑处死,使老百姓有口难言。
剧中人物桃杌曾说:“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若是上司当刷卷,在家推病不出门)。”官场的这种不正之风也加重了整个戏剧的悲剧意识。窦娥在这场强者与弱者的博弈对抗中完全没有能力来进行自我拯救。
最后,就是在这种风雨如晦的社会里,恶人横行,到处都充斥着黑白不辨,善恶不分,强者欺善怕恶,弱者无处伸张的现象,尽管权力者能够制定法规道德来维持社会的秩序,但是这种秩序已经到了一种腐朽不堪的程度。对于像窦娥这样许许多多的贫弱者来说道德就是他们的荣誉,他们认为道德是崇高而神圣不可侵犯的,但是社会上那些不讲道德的人对讲道德的人构成的是集体性的威胁。
在剧中,这种不讲道德的人典型的代表就是张驴儿父子。他们不顾社会道德的礼义廉耻,想要强占窦娥和蔡婆。在这里其实又形成了另外一种的对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悲剧意识,那就是张驴儿父子就是在整个社会秩序中道德规范之外的,他们就是不讲道德,不遵礼法,而窦娥则一直深信不疑且坚定地恪守着中国由来已久的传统道德,这样的一种悲剧意识。这也是一种不对等的对立,给我们一种压抑和悲悯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J].江苏社会科学,2001(01).
[2]张镰.从悲剧的文学表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剧意识[D].首都师范大学,2006.
[3]由奎东.从窦娥冤与赵氏孤儿看元人杂剧的悲剧意识[D].首都师范大学,2009.
[4]刘利.中国古代悲剧意识及其文化根源[J].美术史研究,2008.
[5]裴德海.中国文学悲剧意识的流变与依赖[J].合肥师范学院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