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2年第6期 ID: 155288

[ 董新明 文选 ]   

行游天下

◇ 董新明

  1.登长城
  游北京,必然要登长城。
  登长城,览古迹,
  是你北京之行的一道必答题。
  第一次,而立之年的我是大步登上去的!
  那时的长城“犹抱琵琶”,
  还蒙着一张羞涩的面具……
  我登上了八达岭的高处,
  大口大口呼吸原生态的空气!
  同行的老冉为我拍了一张“长城照”,
  照片上的我一脸舒心,一脸惬意……
  第二次,跨过“不惑”的我,
  引领几名文学少年感受长城的气息。
  那一天,“叶圣陶杯”的几百名获奖孩子,
  在长城上云集,
  舞动校园文学大旗……
  一时间,僵硬的古老文明呵,
  变得灵动而充满生气。
  我的激情也被点燃,
  向着“好汉坡”加快步履……
  第三次,是在我参加北师大培训之际,
  紧张“充电”的空隙,
  我又一次触碰长城的肌体。
  哎唷,从高空俯瞰,
  涌动的游客像蠕动的蚂蚁,
  长城在一个劲地喊“挤”!
  别慌,别急,
  开发商很快送来了代步工具——
  机械牵引的索道车,
  供你尝新鲜、玩刺激。
  商家在一个劲地挖掘长城的商机,
  长城生态游渐渐远去。
  是忧,还是喜?
  我一时茫然无语……
  2.周庄行
  周庄,是水做的。
  水,铸造了周庄的身量。
  周庄,安详地睡在水上……
  明清时代的拱桥,
  撑起水乡的天空,
  满身沧桑。
  晨光下摇橹的船娘,
  摇呀摇,摇到外婆桥旁,
  摇出十里风光。
  熙来攘往的游客,
  把沈厅、张厅挤得满满荡荡。
  案几上酱赤色的“万三蹄髈”,
  透出阵阵浓香……
  盏盏灯笼焕彩,
  把周庄的夜色点亮。
  远道而来的粤调、秦腔,
  在茶楼酒肆里,
  与吴侬软语共话家常……
  有人慨叹——
  周庄商业味太浓,
  只是GDP年年扶摇直上。
  周庄真的缺少文化含量?
  你可知道——
  五百年前沈万三就写出一篇“水”文章,
  让周庄的富庶天下叫响!
  如今 周庄这“中国第一水乡”的牌匾,
  正泛出道道金光。
  周庄丰稔的水乡文化,
  沉淀在陈逸飞的丹青里,
  记录在张艺谋的胶片上……
  3.品读凤凰沱江
  15岁的沈从文走出湘西的时候,
  他绝没料到
  而今 会有那么多游客涌进凤凰;
  沱江从川东的大山深处启航,
  一路奔流,
  九曲回肠,
  编织出品不尽的云影、天光……
  湘西的最美,在凤凰;
  凤凰的最棒,在沱江!
  还是沈从文采风的那条江,
  还是黄永玉写生的那条江,
  涓涓不息
  浅吟低唱……
  一到桃花汛期,
  温柔的沱江便耸身变得粗犷——
  土、苗、汉儿女的龙舟赛会上,
  桨声与乐声一同奔放!
  吊脚楼上的老阿婆呵,
  你把对面的白塔久久凝望;
  听涛山下长眠的沈从文,
  日夜陪伴沱江……
  风景可以看够,
  文化回味悠长。
  在凤凰,在沱江,
  是文化筑起戏台,
  让经济隆重登场!
  中国的凤凰,人文的沱江。
  难怪新西兰的路易·艾黎
  直夸你“真美”、“真棒”!
  董新明,教师,现居湖北松滋。

行游天下

  •  / 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