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针对语文课堂提问真伪不分、主次不分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问能抵许多问题”的提问策略,即一词一境界,一句一乾坤。
关键词:提问;关键词理解;关键句理解
要想真正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必须寻找符合文本和学生特征的关键问题、本原问题即“主问题”,问题要切合文本要害,牵一发足以动全身,能够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趣味,也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一问能抵许多问题”的艺术效果。
一.一词一境界
狄金森的《篱笆那边》诗歌短小精悍,含蓄自然,耐人寻味,是一首集哲学和文学于一身的哲理诗。如此优美的小诗,有的教师感觉无处下手,甚至舍弃不讲,有的教师设置问题过多,像“上帝”一样,禁锢了学生的想象,扼杀学生独具个性的想象和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有精细的设计,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来拓展诗歌的艺术空间。本课的教学,我的整体课堂设计是短诗赏析,课前呈现了当代几首优美的短诗,如韩翰的《重量》: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鲁黎的《泥土》: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沙白的《红叶》:风,把红叶掷到脚跟前/啊/秋天/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经霜后我才发现……
言简意赅的小诗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己进入了诗歌的天堂,品味诗歌,感悟诗歌。我便顺势进入了本课的教学,提出了精心设计的一个问题:“著名作家布莱克说:‘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你从《篱笆那边》看到了什么,请阅读文章自己赏析。”此时此刻的学生早已融入诗歌的情景之中,学生认真朗读文章,探究文章,自己赏诗歌理解诗歌。深入品味诗歌的内涵和佳妙之处,在平凡的词意中提炼出神奇的理想。课堂上学生主动发言,对诗歌做了多角度的自我解读,比如,对诗歌意象“草莓”“篱笆”“上帝”涵义的理解学生就得出了丰富多彩的答案。
最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诗歌体验,拓展思路,放飞想象,以《篱笆那边》为题写一篇优美的文章,收到了意料不到的教学效果,这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所言:“‘主问题’是教学中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问题,有着神奇的艺术效果,对提问的研究,最神秘最有趣的是研究‘不提问’。”
二.一句一乾坤
散文形散神聚,是一种抒情性文体,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品味语言是鉴赏抒情散文的基础,不论是体会思想感情,还是赏析艺术手法,都离不开品味语言。但学生阅读散文,往往缺乏思绪,思路混乱,抓住了文章的重点所在。对散文的鉴赏停留在肤浅的层面。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抓住抒情线,即能体现文章主旨,关键性的句子,抓住了这些关键句子,散文的赏析便可游刃有余,有章可循,达到事半功倍的赏析效果。比如:《荷塘月色》需抓住“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解读文章。《故都的秋》需抓住“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地清,来地静,来地悲凉”来解读,抓住了解读文章的关键钥匙,赏析文章便达到了“批文入情、情理交融”之艺术效果。
而《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语言艰涩、情感复杂,学生难以理解。面对这篇文章我只设计了一个问题:“《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请同学们用心去解读几个句子,感受文中先生的悲愤之情吧。”同学们便自己感悟,师生交流,教师补充同时代的精彩语句,加深学生对课文句子的理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感受到了鲁迅先生语言的伟大之处,再次通过这些句子去探讨本文中作者复杂的情感,最后,我顺势布置了作业,既然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那么叙述的主体是刘和珍,请抓住本文的叙事线索,以《我心中的刘和珍》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让学生感悟本文的叙述线。通过主问题的设计,学生抓住了本文的两条线索,既赏析了语言,又感悟了情感,还理清了思路,可以说达到了“一石三鸟”之效果。
“高境界”的问题设有绝对的标准,问题的提出,需要教师精心研究,认真揣摩,对文本有深入的了解。需要教师对学科规律,学生特点有全面了解。
朱华,男,西北师范大学2009级教育硕士,甘肃嘉峪关市酒钢三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