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2年第6期 ID: 155232

[ 姚海燕 文选 ]   

散文阅读中的问题意识例谈

◇ 姚海燕

  内容摘要:树立“问题意识”就是为了提高散文阅读的针对性,本文以湖北省四月调考的现代文《白发上津城》为例,讨论了在散文教学中如何带动学生树立“问题意识”,以及树立“问题意识”对提高散文阅读实效性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散文阅读;问题意识;《白发上津城》
  散文在高考试卷中占到了相当的比例,而考生的得分率却普遍较低。从复习的角度探究其原因,不外有两种: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并不完全明确,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二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未能熟练掌握,以致解题只凭感觉。
  带着问题去读书能大大提高阅读的时效性。高考中的散文阅读是为了回答问题的,而绝非平时的含英咀华。树立问题意识就是为了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在最短的时间内捕获最有用的信息。下面就湖北省四月调考的现代文《白发上津城》为例,来讨论一下在散文教学中如何带动学生树立“问题意识”。
  一
  散文往往“形散”,笔墨似随意挥洒,为了做到“神不散”,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材料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就《白发上津城》一文而言,作者梅洁主要讲诉了自己游览上津城后的所见所感。文章不同于一般的游记,开篇从“朝秦暮楚”这个词语入手,欲扬先抑,从一个“对爱情不专一的贬损词”自然过渡到这个“秦楚千年相依的古地”。车停在陕南古漫川后,首先印入眼帘的是200多年前秦楚两地人各建的预示“秦楚相好”、“牵手百年”的古戏楼。“简约、雄宏”的秦戏楼与“精巧、华丽”的楚戏楼,让人自然联想到中国南北气候和秦楚两地不同文化的分界线。在漫川古镇上穿行时,作者生疑:为什么去上津城,此时却在陕西地界的漫川停车呢?经由朋友的一番解释,两地地理相邻,更加印证了如今秦楚两地的交好、融合,作者也自然地生发出“啊,秦楚不再战争!啊,鄂陕息息相依!”的感叹。
  全文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从漫川的戏楼进入上津城后,震惊作者的是此城1800年的历史。上津城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作用,很重要的一方面是由于此城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这一“蜗居在秦岭深处的楚塞秦关”,在历史上不仅是“兵来将去、战马咴嘶”的军事重镇,同时也是一个“舟楫穿梭、商贾云集”的商贸荣城。故而从三国曹操到南宋岳飞,再到元忽必烈……上津城饱经战争创伤。并且,上津驿站在唐玄宗时曾有重兵把守,历朝历代的选秀船队都要在此地上岸休息,以至于无数江南女子逃遁民间。这些民间故事无疑增加了作者一行游玩上津城的趣味,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上津城的特殊地理位置。口耳相传故事讲诉的是上津城沧桑的过去,如今大家能看得到的是“长宽仅二三百米,周长也仅只1.2千余米”的古城墙,由眼前的“城墙”“老街”,让人不由的联想到“已在调水工程中沉没了”的千年郧阳府城和铁打的均州古城都。“心中倏忽一颤:这是鄂西北最后一座古城了,也是中国最后四座保留完好的古城之一了!”千年古城同时也是中国千年文化的一个缩影,古城和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如何保护、传承就此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责任。文章本来可以就此结束,但作者在文末由提及了上津城26岁的年轻镇长的一封邮件和感怀,自此,文章的主题和中心呼之欲出。
  优秀的散文大多设有“文眼”。“文眼”往往是文中最精彩、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是反映主题思想、创作意图的关键词句。抓住了“文眼”,就抓住了全文的关键,找准了理解、把握全文的突破口。《白发上津城》一文的理解首先要抓住标题中的“白发”二字,明确所谓的“白发”实质是作者对上津城悠久历史的一种形象说法,全文旨在抒发作者的崇敬和与之相生的感慨。寻找“文眼”,即把文中叙述、描写基础上的议论抒情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首尾照应的句子等找出来,加以体悟,因为这些句子往往直接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目的等。
  同时,一篇优秀散文,无论是选材谋篇,还是遣词造句;无论是运用修辞,还是采用艺术手法,都是为表现中心主旨服务的。因此命题者命题时,总会结合中心主旨来命题,我们如若成功地把握散文主旨思考问题,就不难找出答案来。所谓“据形悟神”,即根据文中所写的事件、景物、人物等,联系“文眼”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目的等,再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的歌声”。同时要注意把握文章主要意象(形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不少散文作家都喜欢“卒章显志”的写法,我们还可以先读文章的结尾,了解其“志”,然后再浏览前面的材料,这样会更容易把握文章的主旨。再说,散文的主旨大多是抒情、明志、言理,这也给我们把握主旨带来提示,即我们可从“情、志、理”入手。
  二
  在基本把握了文章内容和中心后,我们大体浏览一下文后的题目,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帮助你理解把握全文的最好提示。下面我们来看看练习的设置:(1)作者怎样围绕“白发上津城”中的“白发”二字来写上津城?作者着墨写上津城的“白发”为何先写在漫川时所见的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2)作者走在上津城的城墙上,凝望城下时“心中倏忽一颤”。这“一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作者又是以什么写法来呈现这种内心世界的?(3)如何理解作者在结尾处给镇长的回信:“我很惊讶古老得如白须仙翁般的上津,有这样一位童颜稚子坐镇!也许正是这一老一小,才真正是上津的生命所在。”结合全文,探究其意蕴。
  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后,接下来的阅读任务是“定位”,带着题目所给的问题再次阅读文本,给答题的有效区域准确定位,这一步阅读,是以段落为单位的,而不是逐字逐句地推敲理解。“白发上津城”中的“白发”在文章第七段首次出现,原文说:“走进上津,才知上津这个有着1800岁的古城是多么地老,老得白发千丈!老得只想让人跪地揖手仰凝;走进上津,才知道蜗居在秦岭深处的楚塞秦关在中国历史上是怎样地举足轻重!……”因而,用“白发”一词来修饰“上津城”,主要着眼于它的古老和让人“跪地揖手仰凝”(崇敬)。写上津的古老,主要表现了它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里自古就是兵来将去、战马咴嘶的军事重镇,也同时是一个舟楫穿梭、商贾云集的商贸荣城”。写上津城为何要写“古戏楼”呢?原文第三段:“秦人的戏楼简约、雄宏,楚人的戏楼精巧、华丽。真有点像一对秦楚相好,在这里牵手百年。”第六段作者感叹:“啊,秦楚不再战争!啊,鄂陕息息相依!”“古戏楼”标志秦楚两地的交好,同时也表现了当下的和平,与古时的战争形成对比,在结构上也是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上津城军事重镇的介绍。
  作者在城墙上心里“一颤”,原文第十二段:“走在似乎有些固若金汤的城墙上面,凝望城下黑瓦土墙、飞檐斗角的老街,心中倏忽一颤:这是鄂西北最后一座古城了,也是中国最后四座保留完好的古城之一了!千年的郧阳府城、铁打的均州古城都已在调水工程中沉没了。保护好上津古城吧,权当是为中国千年的文化留下最后的回眸……”这“一颤”有对“最后一座”“保留完好”古城的崇敬与担忧,也有对郧阳府城、均州古城的惋惜和遗憾,有眼前的上津古城联想另外几座沉没的古城,不同的命运告诉我们要行动起来保护上津城,避免古城被毁的遗憾。
  文末给年轻镇长的回信,作者说“也许正是这一老一小,才真正是上津的生命所在。”这里的“一老一小”指什么呢?“老”指的是“古老得如白须仙翁般的上津”,而“小”指的是26岁的镇长。我很惊讶由“童颜稚子”年轻镇长的坐镇1800年的古城,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年轻镇长所寄予的深切期望,以小见大,表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沿革、发展的无限憧憬。
  三
  一篇文章的解读可以提醒我们如何着手去解决同类文章的阅读。从对近几年的语文高考卷分析来看,散文选材侧重语言优美,情理交融,意蕴深刻的作品。主要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初读文章时要时刻想着这些问题:本文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线索结构是什么?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争取在短时间内总体把握文章。再读文章时,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设问,心系这些问题,迅速阅读文本,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争取在短时间内寻找到有效的答题区域。另外,“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因此,准确解答高考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
  姚海燕,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教师。

散文阅读中的问题意识例谈

  •  / 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