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2年第6期 ID: 155231

[ 宋丽娟 文选 ]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 宋丽娟

  内容摘要:语文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智过程,作为教师,必须把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心设疑置问,从而激起学生求索的兴趣,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在复杂的阅读中受到相应的思维训练,沿着理解——探索——发挥的过程拾级而上,逐步登上智力发展的高峰。
  关键词:阅读教学;思维训练;设问质疑
  一.设置引读性的疑问,促使学生产生阅读动机。
  我们清楚,设问质疑可以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他们进行“理性”思考,让学生为求索而产生阅读动机。
  但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源泉。”所以在设计引读性疑难时必须注意:这类设疑应当是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去把握文章的内容,而不是设计一个个肢解课文的细小琐碎的问题,或局部的小问题。这类问题一般要有一定的概括性,一定的思考价值,是能引发争议的,而且须在阅读全文后才能回答的问题,甚至有时阅读一遍后还不一定能找到准确的答案。因为设计这类疑难,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指向性的阅读,对文章的内容有所感知,有所领悟。
  这类引读性的设疑可以是对文章中心论点的争论;可以是对文章结构的探讨;可以是对文章线索文眼的求寻;说明对象的分辨,主人翁的讨论等等。例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阅读前可设问:“全文的总纲是哪一段?”这个问题涉及到全文的结构,值得探索,而且本文总纲不在开头第一段,与其他文章有别。因此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阅读前的引读性设问,在阅读教学中起诱饵的作用,它促使学生主动进入阅读状态,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在这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二.设置探索性的疑难,促使学生思维深化。
  有些课文,文从字顺,平白如话,没有文字障碍,读这类文章学生往往满足于读懂了而不愿作深入探索。也有些课文,虽情节生动,学生也喜欢,但读这类文章也往往满足于只了解故事情节而浅尝辄止。有鉴于此,当学生进入阅读状态,需要进一步诱发他们深入分析钻研课文时,可借助探索性的设问,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处。这个阶段的设疑置问,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来设计。要多角度、多层次地设疑,要把握好问题的尺度,讲究分寸,讲究适度,“过”与“不及”均不好,其原则为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这类探索性的设问切口要小,挖掘要深。或引导学生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揭示作品的深层含义;或从某个结构安排,领会作者的巧妙构思;或从某个细节描写入手,体会作者的独具匠心。学生在解疑探索过程中进行分析、联想、比较、综合等思维训练,并在反复的训练中促使思维深化,提高思维能力。
  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培养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常常是文已尽而意未尽,或故造悬念而留下空白。也有的科学说明文,作者对某些现象提出了预见。根据课文的这些特点,可以设计一些发散性、开放性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生发开去。这种推想或想象要以课文作依据,与课文内容有关,而不能是虚无缥缈的或天马行空式的空想。例如:教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可根据文中的两大波澜设问:①假如于勒并没有再次沦为乞丐,此文情节如何发展?②假如一家人无法躲开于勒,又会出现怎样的戏剧性变化?这些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常常推想出各种各样不同的情节。然后让学生比较哪种情节发展较为合理,因为情节的发展不能背离菲利普夫妇的主导性格——贪婪、虚荣、视财如命。作了这样种种想象推理之后,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无论于勒怎样变化,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是不可能改变的。于勒的悲剧也就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这样,学生便从偶然性与必然性辩证关系的角度,自己悟出真知,受到相应的思维训练。
  设问求索,激思促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需要我们研究探索,寻求规律,掌握方法。为阅读教学增添魅力,为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而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宋丽娟,教师,现居黑龙江齐齐哈尔。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  / 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