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摘:近年来,高中教育中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道德;重课内教育,轻课外教育等问题。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
关键词:语文教学;道德教育;人格塑造
21世纪中后期的世界危机,将不再是物质危机,而是精神危机,这种危机关系到人类的存亡。教育现代化要求,教育要致力于塑造健全的人格。但是近年来,高中教育中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道德;重尖子生培养,轻学生人格塑造。
在此,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在语文教学中,摸索加强道德教育,健全学生人格的对策,并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利用教材和美文,无声潜入道德教育,使学生的人格趋向完美。
中学语文教材,无不凝聚着作家浓郁的情感和殷殷心血,无不闪烁着熠熠生辉的思想光芒。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一面思想的旗帜,就是一座人格的丰碑。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道德教育资源,从中寻找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结合点。比如学习苏东坡的诗词,我们可以引领学生走进苏轼,让学生学习苏轼面对生活的失意、艰难、痛苦时采用的不同态度、不同处理方式:被贬黄州,作“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谪居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远贬海南,他说“九死南方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透过这些诗词,学生会被那种达观的生活态度,超然的性情意趣所感染。学习《勾践灭吴》,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勾践在逆境中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精神,劝勉学生要勇敢地面对人生,跌倒了,爬起来,用行动去证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闪光的句子——跌倒的是躯体,不倒的是信念……。
不仅中学教材蕴含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许多课外文学作品在人物中也注入作者理想的性格和完美的人格,语文老师可通过自己的大量阅读,摄取符合学生阅读的诗文,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如美国作家莫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选自《中学生文化系列月刊》)可培养学生克服胆小的弱点,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提升自信心。选读赵丽宏的《炊烟》(摘自羊城晚报)可完成学生待人宽厚、助人为乐的人格塑造。
二.利用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孤独、寂寞,渴望得到同学的友谊,希望得到同学的尊重,但是,他们不清楚交友原则,更不懂得赢得友谊的技巧,出现了不敢正视自己,控制力差,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别人利益,心胸狭窄,嫉妒,虚荣,攀比等等不和谐的人际关系现象;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过多的呵护,缺少“风吹雨打”的历练,尽管他们渴望成功,但他们个性脆弱,缺少承受失败,正视挫折的人格素质。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学科相互渗透,高度综合。一个人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与人交流和合作,依靠集体的力量促进自身发展,磨练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抗挫折的能力,以获得事业上的成功。为此,可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各种活动。如,针对某同学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耿耿于怀的心态,让学生办一期 “退一步海阔天空”“小事见风度”的墙报,培养学生待人宽厚,不斤斤计较,肯吃亏,心胸开阔,冷静做事的豁达性格。针对学生不能正确看待教师所谓的“偏心”情况,发动学生查找资料,举办一次“假若我是一位老师”的语文演讲活动,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针对学生爱慕虚荣的道德,可发动文学社的社员们开设文学专栏——“虚荣与自尊”,让学生投稿,或开展辩论赛,让学生明辨是非,从而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针对学生个性脆弱,面对挫折能力差,可举办读“名人自传”会,要求学生阅读一部国内外著名学者、科学家、文学家的自传,这些书讲述了他们努力创业的经历,期间所遇到的挫折,奋斗的过程。学者、科学家、文学家们身上显示出来的遇事冷静,遭受打击仍不低头,继续前进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会深深地震撼和激励学生,使他们学会坦然面对现实,承认失败,找出原因,重头再来。
面对入世后竞争更为激烈的社会,语文老师要结合学科知识,渗透道德教育,提高道德素质,完善人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容面对入世的挑战。
张水云,广东博罗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