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错过了漫山遍野金黄的油菜花,上天却给我们别样的馈赠,连绵起伏的大洪山脚下,一垄一垄小麦陆续开始灌浆饱满,呈现出一片蓬勃向上之势,满目苍翠尽收眼底,这就是江汉平原的小满时节。“南风原头吹百草,草木丛深茅舍小。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如此描绘小满时节美丽的景色。
初夏时节,我们来到楚文化发祥地、著名长寿之乡——钟祥。钟祥与荆门接壤,并在1996年划为荆门辖区,县城的布局、种种小吃、风俗乡音与我老家相差无几,所以我不但没有“近乡情更怯”的紧张,反而有种如鱼得水的舒适,浑似每个毛孔都回到了自己熟悉的那个环境。
一早,汽车拐出逼仄、静谧的县城,前行约十来分钟,一个转弯后,顿现一个波光粼粼的湖面。有了湖,整个城市都变得生动、灵性、飘逸。这就是闻名遐迩的莫愁湖,传说是为了纪念莫愁女而修建。莫愁女是楚国歌舞艺术家,与屈原、宋玉多有往来,并在他们指导下演绎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等传世名曲。为了爱情,她不愿屈从楚王,毅然投湖。南京也有个莫愁湖,知名度却比钟祥的这个要高得多,但相传是古人以讹传讹,将钟祥古称“石城”说成南京“石头城”之故。
莫愁湖畔不远处,矗立着一个牌匾,上有楷书写繁体“显陵”二字,提示着我们,世界文化遗产、中南地区唯一的明代帝王陵墓——显陵到了。
显陵位于钟祥城东北纯德山上,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和母亲的合葬墓。始建于1519年,1540年建成。其围陵面积183公顷,号称有300个标准足球场大,据说是明代占地面积最大的皇陵。所谓“显”,是因嘉靖自称其父“若日月之照临,光于四方,显于西土”而得名,“显”就是“显赫闻达”之意。
嘉靖皇帝父亲朱祐杬实际上并没有做过一天皇帝,只是在死后被追封为恭睿献皇帝,这就涉及到明朝有名的“大礼仪”事件。嘉靖朱厚熜接任堂兄朱厚照皇位后,自立体系,用武力平息了长达3年之久的“皇考”之争,其间廷杖致死17人,入狱、夺俸、充军、戍边、革职等官员达115余人,这一重大事件历史上称之为“大礼仪”之争。此后嘉靖皇帝朱厚熜便将王墓改为帝陵,开始了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工程,直至嘉靖驾崩。
明代文学家杨慎就在这次宫廷斗争中被革职并发配云南,从此在蛮荒之地远离庙堂三十余载。明朝少了一个官僚,却多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其著述之丰,有明推为第一。你也许不是很熟悉他,但你一定读过他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到目的地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陵墓大门即为新红门,面向新红门左手边的水塘就是外明塘(堂),因处风水术中外明堂的位置而得名。“明堂”是风水理论中的重要概念,要宽阔而忌狭窄。陵里面还有内明塘,大旱不涸,大雨不溢。内外明塘的设置也是其他明陵所没有的。塘里快活地游着些红色的小鲤鱼,不知是何时所养,听到人的脚步声,都纷纷浮上水面,吐着泡泡,仿佛在向游人诉说着它们的见闻。
新红门门口一道石碑叫“下马碑”,上刻严嵩书写“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八个大字。整座下马碑庄严典雅,朴实厚重。站在此处,看着陵区雄伟壮观的红墙黄瓦,蜿蜒于山峦起伏中,顿觉神清气爽。
穿插在陵园的神路上设置了五座桥,横跨九曲御河之上,寓意“九五之尊”。石桥均为汉白玉建造,有一座桥上雕刻形形色色的狮子,有的踩着小球,有的张牙舞爪,有的抱着小狮子,还有的或背或搂或踩,都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反映了明代工匠极为高超的艺术水平。千古帝王都已成为一堆烂骨、一抔黄土,这些人民群众创造的璀璨文化却将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跨过第二道石桥,就来到了御碑楼。御碑楼主要作用是放置“御制睿功圣德碑”,碑文为嘉靖皇帝手书,内容是为其父歌功颂德。碑首为四条高深浮雕首尾交错的蛟龙,碑座是一个昂首远眺的海龟似的神兽,叫赑屃,传说赑屃是龙的儿子,尤善负重。可惜,经过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和文革十年浩劫,现此处看到的多是断裂的碑块和火焚的痕迹。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跨过第四道石桥,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弯曲的神道,这是显陵区别其他明代诸陵的奇特之处。一条弯曲的神道,如一条蜿蜒前行的龙,中间铺筑的石板叫“龙脊”,两侧以鹅卵石填充,谓之“龙鳞”,外边再以牙子石收束,称为“龙鳞道”,整条神道便称之为“龙鳞神道”。这种做法既能满足陵寝建筑的功能需求,又经济可行。
进入陵恩门就是陵恩殿,是每年举行祭祀的主祭场所。虽大殿毁于战火,仅存石基,但仅仅从石基座就可看出当时的大殿是多么富丽堂皇。可笑的是,嘉靖在有生之年,只来显陵祭拜过父亲一次。给予死去的老子最大的殊荣,死人是无法消受的,那都是做给活人看的,无非也是为了巩固其皇权统治。然而大礼仪之争后的嘉靖逐渐荒废朝政,大臣也投其所好,争权夺利,明朝江河日下,王朝的背影渐行渐远。
陵恩殿后面的门叫陵寝门,门后两根高大的石柱,柱子后面就是石五供。石五供是象征性的,并没有实际用途,但它所处的位置却十分重要。石五供所用的石料,在当时是怎么运来的呢?据文献记载,多采用“旱船拽运”方法。旱船员均以木制造,运输前每隔一里,在地下凿一口深井,冬天时将水打出泼在路面结冰,然后载石料于木车置冰上,一里一里运至陵区。可以想象,为修建此陵,耗费的人力物力,是难以数计的,可谓是“一陵功成万骨枯”。
绕过石五供,就是方城明楼,上挂“显陵”两个大字,是整个陵寝的标志性建筑。这是全陵最高的建筑,登高远眺,全陵尽收眼底。我们纷纷登上,体会一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且一一留影纪念。鸟瞰这位没当过一天皇帝的皇陵全貌,不知怎地,却想起伟人的一句名言:“好在历史是人民群众写的。”
下了方城明楼就来到哑巴院。一座琉璃影壁表面上起着美化装饰作用,更重要的是遮挡着地宫的入口。传说修建地宫的工匠都是哑巴,白天休息,夜间施工,上下工的路上都蒙着眼睛,不识路途,因这个院子都由哑巴修成,所以叫哑巴院。
帝后地宫之间依靠瑶台连接。瑶台,是神话传说中神仙聚会的地方,寓意主人的灵魂已进入仙境。仙境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但显陵的存在却实实在在为钟祥人民带给了很多旅游收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恐怕也是嘉靖皇帝生前没有想到的,也算是为他的龙兴之地做的一点贡献吧。
两个小时的时间,走马观花,我们徜徉在历史和现实之间,仿佛也玩了一把五百年前的“穿越”。要读懂显陵的厚重历史,既要有较深厚的历史功底,要有丰富的建筑学知识,还有要知晓一定的风水学,看来我还有很多功课要补。
显陵,有机会我一定会再来看看。
李作泉,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安装公司纪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