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语文课堂往往出现几种现象:表面热热闹闹,实则舍本逐末;问题难易不当,答者参与不够;组织调控不力,讨论难以深入。
关键词:语文课堂;讨论;误区
为了学生能生动活泼地学习,能充分地展示自己,能在思辨中去探求新知,课堂讨论便成了教学中实现这一理念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目前很多语文课堂讨论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值得我们思考探究。
误区一:表面热热闹闹,实则舍本逐末
案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课堂背景:师引导学生品读文中梁任公先生讲《箜篌引》,“……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段,师引导学生读原诗再现情节背景,品人物形象情感,讨论了作者“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的合理性,及先生讲此诗对梁实秋的深远影响。
接下来老师这样推进课堂:
师:但据我所知,梁启超讲《公无渡河》还有另一版本,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据闻一多说,梁任公先把那首古诗写在黑板上,然后摇头摆脑地朗诵一句“公、无、渡、河”,接着大声喝彩,叫一声“好”!
生笑。
师:“公、竟——渡、河”,
生:“好!”
师:对,好。“渡河——而死——,当耐——公何!”“好,真好,实在是好!”梁任公这样自我陶醉地一唱三叹,一声高似一声,并无半句解释,朗诵赞叹过后,就高呼道:“思成,抹黑板,快抹黑板!”
生笑倒。
师:大家听了这个故事有何感想?
生:公先生太有才了!
生:像他这样教书太轻松了。
师说:同一个老师,不同的学生就有如此迥异的看法,……然后大谈当老师的不易。
反思:本案例中的老师在推出“另版”之前,已经做得很好,想借文章主人公的逸闻趣事来调动或丰富课堂,本无可厚非,但在课堂的热热闹闹中,讨论渐渐偏离文本,后面老师的牢骚语更是远离文本的价值取向。
造成语文课堂讨论重形式轻内容、随意延伸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文本足够的尊重,这样既不利于知识的获得,也不利于他们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式。
误区二:问题难易不当,答者参与不够
案例:《采薇》
师:我们已经读了一遍诗,下面我们来进行讨论,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说说士兵的心情如何?
生1:悲伤。生2:想象。生3:哀伤。生4:忧愁。
师:大家说的很好。可见大家阅读领悟的能力很强。请大家再说说他的心情为什么会那样啊?
生:因为回不了家……
玁狁之故……
载饥载渴……
师:原因找的很全面,很好!
反思:案例中的老师设置了“士兵的心情”作为讨论的中心话题,作为新课标人教版《诗经》选文中唯一一首抒情诗,抓住感情这条线来品读无疑是很好的途径。但问题看似简单具体,实则大而无当。学生不明老师意图,问题又偏离文本,反而增加难度。
误区三:组织调控不力,讨论难以深入
案例:《故都的秋》
师:我们完成了对全文的整体把握,接下来我们重点解读直接描绘故都的秋的3-11段,我们先将故都的秋景分五幅图展示出来,请大家按四、五个人一小组,选择一幅图来品读相应文段,或观秋色或闻秋声或品秋情,选一个方面有侧重地研讨,组内形成共识,推举发言人全班交流。
生立即围成小圈热烈讨论起来。
十五分钟后,全班交流。
反思:案例中的教师把讨论题一呈现,就马上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容易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容易得出一边倒的结论。若先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然后再交流讨论,效果会更好,这样有“预热”活动,有利于学生积思广益。
有时我们会发现课堂讨论最短的仅仅两三分钟便草草收场,只留于表面形式,难得收到实效。老师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阔空间。还有老师在一节课上安排三道四次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其活动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也令人怀疑。
综上所述,课堂讨论是有效而且被我们广泛采用的合作探究方式,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之更有效地为语文教学服务,是新课标留给我们长期探讨的重要课堂。
罗培湘,教师,现居湖北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