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2年第6期 ID: 155253

[ 张碎莲 文选 ]   

开发略读资源为学生打开写作之门

◇ 张碎莲

  内容摘要: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正式”作文,很多学生对作文有“老虎吃天,无处下嘴”的感觉。究其原因,是孩子们找不到可写的东西。三年级也是略读课文的起始,现在略读课文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教学重点。我想,略读课文中蕴涵着丰富的写作素材,如果能充分利用略读课文,挖掘略读课文中的写作素材,就能为刚起步作文的学生广开文源。在教学实践中,我利用略读课文范例、课文空白,让孩子们在表达方法、具体描写等方面实践着、收获着。
  关键词:范例;空白;表达方法;具体描写;想象能力
  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正式”作文,很多学生对作文有“老虎吃天,无处下嘴”的感觉。学生写作文难,老师教作文更难。作文课上孩子们冥思苦想,抓耳挠腮,只能写出干巴巴的几句话。究其原因,是孩子们找不到可写的东西。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无素材,就等于愚妇无米,炊就更难了。怎样才能让学生有丰富的作文素材呢?三年级同时又是略读课文的起始,现在略读课文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教学重点。该怎样利用好略读课文,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呢?通过一个学期的琢磨、实践,我发现利用略读课文,挖掘略读课文中的写作素材,能为刚起步作文的学生广开文源。下面以我所任教的第五册略读课文为例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巧取课文范例 习得表达方法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也是习作的例子,读范文指导作文、习作文、效法作文、评作文,这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叶老这段话,精辟地道出了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的关系。读与写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教学方式,也是作文教学的两个密切相关的教学手段。读课文(范文)不仅可以得到写作方法、技巧上的启示,并且还可以激发写作的兴趣。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三年级的作文起步教学仿写课文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略读课文中就有很多这样的范例。
  (一)仿语言的表达形式
  仿语言的表达形式可以让貌似“千篇一律”的句子、段落、文章变得“百花齐放”。三年级起始阶段,让学生学会必要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应该的,如比喻句的运用。
  《香港,璀璨的明珠》第五自然段“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洒落人间。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高楼大厦的霓虹灯光彩夺目,热情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段落中分述部分前两句写“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和马路上的车灯”都是比喻句,并且分别采用了两个比喻词“像、如同”,而第三句写“高楼大厦的霓虹灯”并没有采用比喻句。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先划出比喻句、比喻词,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让孩子们充分认识比喻句。
  通过换比喻词、改比喻句、说比喻句,学生充分认识、感悟了比喻句,对于比喻句的表达、运用,就游刃有余。略读课文中还有很多其它的句式,如拟人句、排比句,在一篇课文中抓住一个要点,不仅可以体现略读课文的实效性、重要性,而且经常让学生仿说、仿写句子表达形式,还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为作文起步打下基础。
  (二)仿谋篇构段的方法
  关于仿写,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反对者认为仿写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抹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其实不然,学生的思维是自己的,也是培养出来的。进行仿写,学会了同一种方法,并不意味着就是同一种思维。如果老师能够很好地去激发、鼓励和引导,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也是五彩纷呈的。第五册略读课文中,藏着很多可以仿写的东西。除了仿写句字表达方式外,还可以仿怎么“构段”,如最基本的总分;仿怎么“谋篇”,如最基本的总分总写法。这些段式、文章结构都是三年级学生完全可以学会的,而且必须要学会的。
  还是刚才《香港,璀璨的明珠》这一课的第五自然段,这是一个总分关系的自然段。作者先用一个中心句“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概括全段,接着分写了港湾里的灯是怎样的,马路上的灯是怎样的,高楼大厦的灯是怎样的。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认识总分关系,并告诉孩子总分关系,能让一个中心意思表达得更具体、更深刻。在学生明白了这种写作方法之后,我指导学生进行总分关系的仿写。
  二.巧用课文空白 训练具体描写
  课文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的地方。这种“空白”往往存在于词、句、画中,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师可借教材中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习作的形式把“空白”具体描写出来。这样既充分利用手头的教材,又能借助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习作的灵感和欲望,有利于降低习作的难度,是学生作文训练的优质资源。略读课文中就有很多这样的“空白”点。
  (一)还省略号的真面孔,练具体描写
  省略号是语言环境的需要,有时用于省略部分情节内容,使文章用语言简意赅,教学时,可采用还原省略内容的方法,练习补写。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文中“一个人骑着马,正往桥下走。因为人太多,眼看就要碰上对面来的一乘轿子。就在这个紧急时刻,那个牧马人一下字拽住了马笼头,这才没碰上那乘轿子。不过,这么一来,倒把马右边的两头小毛驴吓得又惊又跳。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被小毛驴惊扰了,连忙回过头来赶小毛驴……”句中的省略号显然是略去了旁人被小毛驴惊扰的一系列的传神情景。教学时,我先出示《清明上河图》该段话的画面部分,让学生找一找小毛驴旁边都有哪些人物;张择端又是怎样把这些人物的害怕、紧张画出来的,聚焦人物的表情和动作,进行仔细观察;最后,把无声的画面,转变为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小孩、老人、商铺里的人……被小毛驴惊扰的具体画面,把张择端画的传神一一描绘出来。
  (二)恢复情节略写的原形,练具体描写
  课文中的详略写同样能表情达意,服务于中心。教学时,可将略写的情节恢复为详细叙述,进行具体描写练习,使句子内容有声有色,有情有景。如《好汉查理》一文,“在草坪上,他们俩在阳光下度过了一个快乐的下午。”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想想自己平时和朋友、同学玩耍的情景,然后想象查理和杰西会在草地上玩哪些节目,他们怎么玩,他们的动作、神情都是怎么样的。让学生把他们具体玩耍的场面说出来、写下来,让他们在阳光下的快乐永驻在孩子们的心中,查理是真正好汉的形象也驻在孩子们心中。
  三.巧续课文结尾 培养想象能力
  有些课文虽然已经结尾了,但意犹未尽,给人以深思遐想的余地。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续写课文,以原文的终点作为习作的起点,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延伸课文的内容。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教学本册的几篇略读课文时,我在这些结尾进行续写:
  (一)运用突出的训练点,鼓励学生想象续写
  《我不能失信》讲述的是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一个星期天,宋庆龄全家准备到父亲的一位朋友家去。可是宋庆龄想起要在当天教朋友小珍叠花篮,虽然父亲和母亲都劝她改天再教,可是宋庆龄还是留了下来,履行了自己的诺言。这篇课文虽然简短,但是文章语言很有特色——完整地出现了人物语言“提示语”在前、在中、在后的句式。准确地使用提示语是学生习作语言描写的必要技能,也是作文起步的难点。同时,课文结尾虽然干净利落,但是余味未了,课文这样写道“庆龄点点头,甜甜地笑了”。这样的结尾会让我们想到宋庆龄在家等小珍的情景,想到爸爸妈妈到伯伯家的情景……那么,当小珍来庆龄家时,她们肯定会有一系列的对话;爸爸妈妈来到伯伯家,伯伯不见非常喜欢鸽子的庆龄的到来,会和爸爸妈妈之间有一系列的对话。他们之间的对话,就可以充分运用今天所学的三种提示语的运用法。课上,我就是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素材想象对话续写课文,并用上三种不同的提示语。这种巧续结尾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训练了学生规范的语言表达形式。
  (二)利用余音绕梁的结尾,鼓励学生想象续写
  有的文章虽然已经结尾,但总让人感觉意犹未尽,想要倾吐为快,如《狮子和鹿》的结尾这样写“小鹿来到小溪边,停下脚步,一边喘气一边休息”。刚刚狮口逃生的鹿,此时低头看到自己的倒影,看着水中自己原本抱怨它长得丑陋而此时又救了自己的腿时,它又会想些什么?说写什么呢?课上我设计“小鹿看到水中的倒影,自言自语地说……”的练笔内容续编故事。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将课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寓意铭记在孩子心中。
  略读课文,一个不容忽视的教学重点。让略读课文,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我想借略读课文创写作素材,为起步学生的写作扬帆起航也是一个做法。
  
  张碎莲,教师,现居浙江瑞安。

开发略读资源为学生打开写作之门

  •  / 周伟